专家解读“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32788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9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家解读“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专家解读“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专家解读“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专家解读“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专家解读“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家解读“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家解读“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家解读“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国干部培训专业机构核心提示:改革是必须把握的路径之一。中国现在有很多制约,表面上看起来是发展模式的问题,实际上是发展体制的制约,所以需要通过深入改革,创新发展体制。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产权体制、市场体系、地方之间的管理体制等,都需要调整,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五年规划”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手段,并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与此同时,“五年规划”也已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并成为评价国家治理绩效的重要依据。5 月 27 日,在浙江召开的华东 7 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对“ 十三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2、和建议时强调,“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在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围绕着这十个发展重点,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或约请了十位直接或间接参与“ 十三五 ”规划研究的专家,研判未来五年相关领域发展走势,以期呈现中国未来发展图景与实现目标的路径。经济增长动力何在“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保持经济增长已被确立为“十

3、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围绕着“十三五”时期的增速,业界也多有讨论,乐观者认为会超过 7%,悲观者则担心能否实现GDP 翻一番所需的 6.5%的最低增速。对于“十三五 ”规划中 GDP 增速的预期目标,不同机构也有不一样的建议。“十三五” 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大。随着改革开放、转型升级等新动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将释放出新能量,中国经济也将因此而拓展出新空间。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速,善于从大视野、长周期角度观察中国经济的陈东琪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十三五”期间的增长率应该在 6.5%7%之间,未来

4、十年则会保持在 6%7% 之间。围绕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回旋余地、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撑、“十三五”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路径等,陈东琪日前接受了本刊的专访。“十三五”将保持平稳增长模式瞭望:就中国经济自身来说,未来的增长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陈东琪:对于“十三五” 时期经济增长总的判断是,能够实现中高速增长,但难以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今后不会出现大的起伏,将会是比较平稳的增长模式。经济增长出现以前两位数的增长不大可能。之所以说“十三五” 会保持中速偏高的水平,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经济的基数已经比较高,而增长率是以基数为条件的。中国经济规模在 2014 年已经超过 63 万亿元,随着规模的不

5、断扩大,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增量仍旧巨大。二是中国经济增长由数量型扩张转向了质量型提升,质量型增长模式下,实现同样增速的难度要比数量型阶段更大。三是经济增长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绿色文明型转变。原来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今后要实现的是环境水平提升条件下的集约型增长,这样的增长难度也更大。四是劳动力由过去的充足供给转向有限供给。目前农村还有两亿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城里面已经生活和工作的两亿农民工只是需要身份的转换而已,本身已经是城市劳动力。还可能出现的一个新的情况是,城市里的技术工人向农村回流。过去的劳动力是纯粹由农村向城市单向转移,现在则出现双向转移。随着农业规模化、机

6、械化、智能化的发展,一些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会走向农村。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口数量型红利要转到质量型红利需要一个过程。五是中国大规模的园区建设将由外延型铺摊子式的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园区规划就是工业规划,就是工业生产。过去大量的园区会带来很大的基本建设投资,这又进一步带动企业的投资。工业园区的扩张自“十三五”开始会明显减少。在消化以前园区的同时,园区发展也在走向转型升级。巨大回旋空间托底中高速增长瞭望: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韧性和回旋余地体现在哪里?陈东琪:首先是内涵型城市化的推进。目前城市建设正在向地下延伸,包括地铁、地下服务系统、地下管廊的建设等。中国的地下发展还有空间,这是新型城市化的一

7、个方面。城市化的另一项内容就是生态化发展,这包括大气污染的治理,水环境的保护,绿色生态的建设等。第三个方向则是智能化。城市将向新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形成一个有机体,通过智能化网络系统的建设,能够对城市进行系统性监测和预警。第四个方向是人性化发展,养老设施、生活设施、教育设施等各种配套设施得齐全。现在不少人将发展理解为建高楼、修马路,而学校或医院等满足不了需求,没有做到人性化发展。除了城市内部的发展空间外,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连接也会带来新的空间,城市带、城市圈和城市群的形成,开放式的发展将给不同城市带来新的机遇。另外,东中西之间、南北之间通过高速铁路、封闭式高速公路、水路等连接起来,也会带来新的

8、发展空间。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仅基础设施的建设就需要巨大的投入。农村的发展空间也巨大。目前农村和城市没有真正衔接起来,而最大的不衔接就是人的不衔接。发达国家农村和城市是没有边界的,既没有生产边界,也没有要素限制,如果把这种壁垒和门槛打破,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将大大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瞭望:人口红利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会否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陈东琪:中国今后的发展,质量的提升是核心主题。促进发展质量提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将会由“地矿式” 为主的增长依托转向“脑矿式” 为主的增长依托。数量外延型模式逃不脱“矿山越挖越空、

9、资源越用越少”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而“脑子越用越灵、知识越用越多”的质量内涵型模式则可以实现边际效益递增。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 750 万人,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将接近 55 万人,从海外引进专家和技术人员将达到 45 万人次。这会快速提高我国就业大军的素质,为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持续性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大学和研究生毕业、出国留学回国人员、海外中高端技术人才流入数量不断增加,人力资本规模迅速扩大,必将快速推动研究开发,加快专利增长,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释放质量型人口红利,从而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源泉。三大动力护航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瞭望:现在业

10、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力的转化期,新的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在你看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主要有哪些?陈东琪:首先,改革开放将释放经济增长的活力。改革方面,以结构性改革促结构调整升级,以结构调整升级促经济提质增效。加快简政放权,深化财税、金融、价格、汇率、国企和社保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降低商务注册门槛,推进公平准入,形成统一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全面构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机制。开放方面,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共同建立跨国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集聚区,依托自贸区扩围扩容,逐步开放商务、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扩大离岸人民币结算和双边

11、货币互换规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建立更高层次更高水准的开放经济体系,带动资本、技术、装备、服务、品牌走出去。其次,创新创业将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伴随商务环境宽松、投资贸易便利和互联网信息平台催化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新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生发。这些新市场主体大多从事金融、健康、信息、旅游等服务业,市场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都很强,这为宏观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微观动力。再者,转型升级将增强经济发展的实力。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能量和空间来自转型升级。以服务化率提高为特征的后工业化与以“绿色”和“中高端”相融合的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既会继续

12、扩大工业发展的数量规模,又会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水准,这两方面的融合发展都会创造巨大的工业生产和消费的新需求,推动地区和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瞭望:要推动中国经济由上述动力驱动,具体有哪些实现路径?陈东琪:改革是必须把握的路径之一。中国现在有很多制约,表面上看起来是发展模式的问题,实际上是发展体制的制约,所以需要通过深入改革,创新发展体制。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产权体制、市场体系、地方之间的管理体制等,都需要调整,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其次,抓好技术是关键。没有技术创新的国家很难谈得上有创新战略。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把握未来。更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关键是技术的进步,这是“十三五 ”以及以后发展中创新驱动

13、的根本来源。中国要在“十三五”开启一个新的增长时代,就需要靠技术进步来推动创新,进而由创新来推动增长。需要看到,可持续的增长来自于生产力的提高。第三,要有更好的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人力市场等要能够自由调节、自我纠正。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在“十三五 ”规划里得以体现。对于未来的发展,很多东西不是你想好了未来就一定是这样。规划要发挥的是总量调控、总量导向和结构导向的作用,很多时候,政府不规定反而发展得好。所以政府应管好秩序、管好安全环境、管好外部性,并合理地提供公共产品,应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构建一个更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市场体系。“转方式”引

14、领新飞跃“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十三五” 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的关键五年,也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时期。在“十二五”基础上,应当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力,坚持质量导向、市场导向和集约导向,努力打造“中国质量”升级版,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型转变。“转方式”坚持三大原则在“十三五 ”时期,依然要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

15、线,把握好原则和导向,才能加快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一是要坚持质量导向原则。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更多地将精力聚焦到“质”的层面上来,努力打造“中国质量” 升级版。如果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进一步下降,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但只要能够顺利完成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实现有质量的增长,速度回落的经济,总体含金量也会远超过去两位数的增长效果,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样能够实现。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虽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阻碍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三五” 时期,要实现

16、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就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三是坚持集约导向原则。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供给都不可能是无限的,到了一定阶段必定会受到瓶颈制约。“ 十三五 ”时期,我们必须坚持集约导向原则,通过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等途径,努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顺利实现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把准“转方式”六大着力点展望“十三五 ”,要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换,“十三五”期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其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调整和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挖掘好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充分发挥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在稳增长中的支撑作用。其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解决对经济发展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