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与《春》教学上的差别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28818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园林》与《春》教学上的差别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州园林》与《春》教学上的差别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州园林》与《春》教学上的差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园林》与《春》教学上的差别(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苏州园林与春教学上的差别苏州园林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而春是一篇散文两者在教学中有很大差别。在苏州园林教学中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教学能容1、说明对象与特征的把握。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2、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

2、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3、语言准确性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短语等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4、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教学方法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

3、,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这需

4、要讲究一些教学方法:比如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再比如、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又如、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

5、结合。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还可以、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当然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以上的几种方法都是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这要就要求老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给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它在结合讲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

6、写的训练效率,还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其教学与说明文显然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内容方面首先 理清文章思路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其次 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点出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

7、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第三、教学中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能力的培养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散文想要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读出蕴含的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首先就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第四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文除了美在语言,就是美在意境,赏析一片优美的散文就是一次心灵的美丽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