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24539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 5 次高潮。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 25 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 3 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这些可能是

2、因为区域、文化而致。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2国成立的翻译活动。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

3、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 4 世纪至 6 世纪之间。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第三个高潮出现在 11 世纪至 12 世纪之间。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

4、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第四次高潮是由 14-16 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这场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的运动引起的。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 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 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1611 年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的这一圣经译本,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次高潮是 17 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事主要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古典文学作品,近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翻译的第五次高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在这段较长的和平时期内,西方的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翻译事3业

5、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先进的技术条件。翻译不再只限于宗教和文学领域,而是迅速地深入到科技、教育、艺术、商业、旅游等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中西翻译发展史都是曲折而美丽的,当然两者也会存在很多异同。中国传统译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具有较大的模糊性,相比之下, 西译论则有较大的明晰性。但是,两者又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两者具有相同的发展方式。即都是从对于问题的议论到个人的见解,发展到有意识的点评, 进而再上升到系统性的论述。而两者之间的差异性首先表现在立论的实用性与理论性这对命题上。中国翻译理论传统的侧重点,历来在于立论的实用性。中国对于翻译目的的要求是能否在实际中起到指导人们生活,改善生活状

6、态,还要力求“信、达、雅(切) 。如中国翻译大师严复的理论,他的译论不仅要求译文要忠实原文、自然流畅,行文优雅,同时也表现在翻译一些实用的文章去救国图存的方面。再如中国的翻译名家许渊冲老先生,在中西古诗词翻译上更是造诣颇深。而西方译论传统的特点与此有所不同。与中国译论传统相比, 西方似乎更为重视翻译理论的抽象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如在卡特弗德针对翻译而得出的一系列条理分明的理论中可以看出,西方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与发展。再如尤金奈达,著名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他把翻译按做不同的方向进行了细化,他的动态对等理论,系统并且很有条理地说明了翻译在不同层次需要不同程度的对等,而在实际运用中却显抽象。4综上所述, 可以清楚地看出 , 尽管翻译实践有异 , 不同的翻译传统却可以产生出彼此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和理论。原因就在于: 翻译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活动, 具有内在指导原则的同时还必定具有许多共同的属性, 其最深层、最根本的那些东西是跨语言文化的, 因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