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和培养意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24532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和培养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中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和培养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中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和培养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中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和培养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中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和培养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和培养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和培养意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和培养意义【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传统上是一种就业教育。它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有熟练的某一类专业技能,必备的通用技能以及一定的其他专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应岗能力和一定的跨岗、跨职业能力,毕业生出去能适应一定的职业,谋得一份工作。这就需要有一批“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如何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保障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则在师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已是

2、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文从“双师型”教师的特点着手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实用技艺型复合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中心作用才能实现。没有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教学,职业院校的招生、就业、对外宣传、设施建设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得不偿失。只有真正培养和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中心作用,才真正抓住了农科类职业教育的切人点和龙头。 “双师型”教师就是指具备渊博的专业理

3、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普遍偏低,与国家要求规定的 80的比例相差较远。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为中心并发挥其中心作用势在必行。一、 “双师型”教师的含义一)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我国教师法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这是教师法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作为职业学校教师除符合教师法对教师的一般要求外,还应该有以下特殊要求。二) “双

4、师型”教师是对职业学校非文化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通常将课程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根据所教学科不同,又将教师分为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课教师(非文化课教师)而言的。目前对“双师型”教师含义在职教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书” 。既取得普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 。即取得教师职业技术职称,又取得其他职业的技术职称;三是“双素质” 。既要求具备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具指导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观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但有些观点如“双证书” 、 “双职称”过于简单化。有的

5、观点如“多素质”又过于神秘化。 “双师型”教师就是在教学中,能够把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他们应该具有在本专业一线工作的经验,有能够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能力。二、 “双师型”教师培养意义一)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应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1996 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的领导同志曾概括了职业教育的六大特点,这就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特别是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培养实用人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而不是学校有什么学科带头人就办什么专业;专业教学内容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

6、是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增大实训所占比例,毕业就能基本顶岗工作;学校应与企业紧密结合,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 。这些基本特色构成了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校有着类型上的不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在目标上突出职业性、实用性,使学生成为专业技能强的专门人才,而不是理论研究人才,那它的理想教师就必须是学深艺高的“双师型”专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就是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及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性科研能力,使学生在

7、校期间就能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取得学业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从这种特殊的教学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培养“双师型”教师势在必行。二)从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建设,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客观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它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另一方面,瞄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之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核心是专业建设。

8、其中,“双师型”教师的客观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建设,从教学模式上区别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学科中心”模式。它要求的是“能力中心”模式,是在分析某种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各种具体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和基础知识内容。在实施这一模式的过程中,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定、专业技能的考核到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指导,都离不开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门人才。一些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建立了由学校和社会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或专业董事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协助或安排学生实习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没有这样一批“双

9、师型”师资队伍做保证,难以使专业建设达标,也难以发展高职教育。因此,国家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规定:“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 2 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非教师职称系列的或双师型专任教师 2 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非教师职称系列的或双师型专任教师 2 人。”三、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充实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建立灵活的学校用人机制,充实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的措施之一。其次,吸纳高职院校的初步具备“双师”素质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现在的许多毕业生

10、在高校已取得了高级和中级职业技术证书,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今,把他们接收到职业学校中来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然后在工作岗位上再对他们进行培养和培训,使他们较快地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1)在职培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通过自学、进修和培训等方式,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加强理论课教师培养,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同时,要求参加学校实训基地和生产一线实践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二是加强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在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的同时,加强专业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2 短期培训: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选派具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一是

11、有计划、有步骤地到国家级或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相关大学进行培训。二是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企业轮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3)校企合作:主要是从企业聘请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一是聘请企业生产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然后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二是聘请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具备高学历、高技术职称的人员,经过教师岗前培训后担任专职教师。4)转专业培训。我校目前文化课和农科类专业教师师资比较富余,为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安排全体部分教师进行转专业学习,增强现有专业师资力量。5)专业教师必须参加 1 轮以上的企业培训和带薪实践,时间不少于 30 天。6)加强进修培训。学校要积极组织专业

12、教师参加省级或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为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创造条件。通过培训,拓宽了专业教师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双师”素质。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深造(报考研究生等),提高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7)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根据办学实践,校各科多组织多参与教研活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参加各类教学基本功(如护理技能大赛、专业课的操作比赛等),以此直接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总之,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双师型”教师的知识及职业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参考文献:1.姚贵平 解读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年 6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