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24518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摘 要古典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它所涵储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熔铸健全人格中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为此,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的出发点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熔铸健全的审美人格。然而,当前的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由于过分注重翻译、分析、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与讲解,致使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严重,失去了美感。本文尝试从吟诵感悟、理性渗透、想象与联想、思想熏陶这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探讨如何在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中渗透审美人格教育。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典诗词 吟诵感悟 理性渗透 想象与联想 审美人格引言在倡导培养学生健全

2、人格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学的古典诗词教育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一 当前中学古典诗词教育所面临的任务语文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然而,当前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以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是以实用文章教学为主要内容,其人文教育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展。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以大量繁琐机械的知识讲解和训练,将原本充满人性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学科,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变成了僵化繁琐的解题技巧和训练。要解决当前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依靠这种比较注重心灵塑造的审美教育来解决,以此来改变语文教育现状。审美教育是包含文学等各门艺术教育

3、,作为艺术教育的文学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因为“文学教育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从而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想、人生的信仰等。古典文学在语言上有着现当代文学所不具备的特殊张力,其微言大义更能让今天的学生领会汉字的原初意义。不论是先秦的散文,还是史记中的选章,还是唐诗宋词,通过阅读,我们都可从中感受那种特有的审美效果,从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 ”1 这表明文学教育是具有其它教育内容和手段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所以,它更能显出健全人格的特殊价值,特别是古典诗词,它是一种“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 ”2“它所涵储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熔铸健全

4、人格中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3正是因为古典诗词凝结着传统思想、文化和精神等,2003 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典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4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给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学生较好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二 当前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及不足迫于生存的需要,自然而然会主张“实用”至上,视语文为工具,那么,作为母语教育的语言教育必然

5、会失掉它自身独特的人文性。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把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简单地归结为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诗词大意、把握作品主旨“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是非常注重诵读的,信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注重用法涵咏,强调的是整体感悟,其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去领略品评诗意、诗味,体验高远的意境和诗人丰富的情感,从而受到美的陶冶,这种富有人文教育功能的古典诗词教学恰恰被现代语文教学冷落了,遗忘了。 ”5试想,当我们忽略了诗词中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只是扫清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 ”的字词障碍,并把握一下诗词大意,

6、学生怎能理解作者因国破家亡而感到孤独与寂寞的心情。“古人之所以重视诵读和整体感悟,目的是要学生反复体会优秀诗歌中那种难以言说的诗情、诗味。 ”6为此,现在的一些人对待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思想就是多背,广采博收,增加积累。这一方法,不无道理,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多背,无疑能增加学生的文学积淀。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多背,那么,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为,诗歌与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更为严谨、纯粹和精微。试想,学生就是把李煜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 ) ”背得烂

7、熟,恐怕也难以理解其中凄凉的滋味。为解决这一理解诗意的问题,在日常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往往是过于简单化地把文言诗翻译成白话散文,在此基础上再介绍一下作者以及创作背景便完事大吉,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是否体味到浓浓的诗意。试想,当我们把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简单地拆解成为:孤独的船,蓑衣和竹笠,一个老人。钓着鱼,冰冻的河,雪。然后,再翻译成“一个穿着蓑笠的老年人,独自驾着一只小船在寒冷飘雪的江面上,钓着鱼”时,原诗中的诗情画意和那丝丝禅意,袅袅无穷的余味便在这白如开水的白话中丧失了。虽然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由“孤独的船、蓑衣和竹笠、一个老人、钓着鱼、冰冻的河、雪”等意

8、象(景色片断)所组成,但是诗的意义不是这些部分的简单相加,不是几个意象(景色片断)的简单堆砌,而是各个部分互相交融、渗透,是蕴含着寂寞、寒冷、孤傲、清高的氛围和情韵,所要展现是一幅凄美的寒江独钓图,而白话翻译的教学在无形中就消释了古典诗词浓郁的情味。经过白话的翻译之后往往会详细、精确地解析作品,之后会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种主题定论归纳教学的结果是破坏了诗歌丰富性和美感,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诗词就会变成了僵化空洞的观念,学生的想象空间就会被无形地剥夺。接受美学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作者完成后的作品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需要在读者的阅读中去进一步建构。 ” 7这一观点充分显示了读者在阅读、

9、赏析作品中的主动性,也表明读者在赏析中想象的重要性。在古典诗词中,其开放性是表现得尤为突出的,许多诗人在创作中故意“留白” ,使其意境深远,让读者去想象,去体味。创作上的“留白”即是古人论诗词常强调的“空灵” ,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想象的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题目叫秋思 ,句中却没有一个“思”字,更没有游子的心理描写,作者是通过“枯藤” 、“老树” 、 “昏鸦” 、 “古道” 、 “西风” 、 “瘦马” 、 “夕阳”等极具典型萧瑟秋天特色而又富有独特感情内涵的审美意象的巧妙叠加,再加上“

10、断肠人”远离故乡流落“天涯”这一孤独痛苦心情的诉说,从而创造了一种既含蓄深沉又悲怆欲绝的艺术审美意境,寄寓了诗人极其深邃的“秋思”之情。读者通过这首词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游子见到的各种景物时的内心世界;它能够带给我们的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悠远而深邃我们知道,由于每个读者的审美经验不同,再创造的形象也就因人而异,作家实写景物,虚写情思,我们所体悟到的情思也就有所不同,这种虚笔描写就体现出一种空灵美。这也表明了古典诗词的这种意境乃至主题的模糊性、开放性,是无法下一个精确的结论,但这正给了读者以驰骋想象的空间。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不应该是让学生得到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应

11、该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注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想象中去体味无尽的诗情画意。三 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一)中学生需要审美、人格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性格不稳定,审美观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因此,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将对他们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刻板僵化的说教方式不但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因而形象感染与逐渐渗透是应该把握的首要原则。而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融合一体的教育是以审美为内容,审美的形式是指向人格的培养,这才是最佳途径。因为“审美教育是美感教育,它是以陶冶情感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通过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形式,培养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

12、高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8而“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为媒介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文学创作教育、文学鉴赏教育和文学知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广泛受到文学的滋养,在文学审美的实践中提高鉴赏和创造文学美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文学观。 ”9那么,中国古典诗词所记载的传统文化思想以及所展示的优美凝练的语言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与人格教育的。由于文学作品的“意象客体是由文学语言所建立的,而语言又是由一个个语词和句子构筑起来的,因而作为文学客体的整体意象的客体世界与单个语词和句子指涉的意象客体之间,必须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两者的

13、关系不是一种机械的相加,而是旨在创造审美价值的意象建构。这样,语词不仅仅具有自身的确定意义,而且还必须和整体中的其它语词形成一种价值关系。这就是语词的连接、组合等结构方式,必须服从于意象客体所表达的情感、意识和心理,这才能产生意象客体独特的审美价值。 ”10比如抒情的意象客体,通过情感对象独特的安排,可以非常简洁而强烈地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如上文提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正是通过众多的名词(意象)的叠加,表现出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怅触无边的诗境,对这首词的诗境而言, “它的创造的最后完成不只在创作主体那一端赋予它生命,它还需要在接受主体这一端灌注新的生命因素。 ”11而我们“把握这个诗境必

14、须通过联想把这些意象深发,并组合、融化起来, ”12这个过程应该交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去联想,想象得出自己的审美体验,这对审美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把一切都讲透了,学生没有了联想的空间,没有了审美主体的体验,这对学生的联想力及想象力是一种扼杀。(二)当前的语文教育要求进行审美、人格教育在 2003 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 、 过程和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13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是对人格人品的一个概括性定义。审美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审美主体,以教学过程(既包括教师教学的语言感染等精神性内容,也包括语文教

15、材等物质性内容)为审美对象,一方面是主体的体验,另一方面是客体的充分艺术化,尽量运用审美方式呈现。审美教育的方式是注重主体对客体的美丑、是非的判断,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情感,如国家情、父母情、同胞情,也由此培养健全的人格。至于审美教育方式,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就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4“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

16、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 ”15在教学建议中也有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 ”16等等。由此可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视的。(三)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要熔铸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7这表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至少包涵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日常社会生活中操作运用语言的素质;二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涵养与创造素质。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就要落实审美教育,熔铸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1 吟诵感悟,提升审美感悟的能力在中学的古典诗词教学中要实现语言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吟诵感悟能力,即既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质,又要在这种吟咏感悟中获得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积淀素质。因为感悟对学习的作用是直接的,我们只有把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