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执教《理想》的回顾与剖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19925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镇西执教《理想》的回顾与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李镇西执教《理想》的回顾与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李镇西执教《理想》的回顾与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李镇西执教《理想》的回顾与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李镇西执教《理想》的回顾与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镇西执教《理想》的回顾与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镇西执教《理想》的回顾与剖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得失寸心知执教理想的回顾与剖析李镇西一2014 年 12 月初,接到成都市教科院谭文丽副院长的电话,说成都市教育局将在 9 日和 10 日举行名师论坛,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成都名师上一堂课,专门讲成都名家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她希望我上流沙河先生的诗理想 。她还说:“到时候我们还会将流沙河先生请到现场听你讲他的作品,课后还要请他评课呢!”我当即答应:“没问题!”其实,十多年前,我就在人民教育上发表文章,声明我不再借班上公开课。五年前,我在写给程红兵的信中,也鼓动他和我一起抵制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公开课” 。因此,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拒绝借班上课。我到现在都坚持我的观点,应该取消借班上课的充满

2、表演性的所谓“公开课”!无论它又怎样的“必要性” ,这种非常态的公开课对教育来说,弊大于利。但这次我这么爽快地答应上公开课,而且是我反对的接班上课,不只是因为成都市教科院是我原来工作过的单位,更因为我将讲的课文是我尊敬的流沙河先生的作品。我想,以这种方式和沙河先生在精神上相遇,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于是,我妥协了。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最近,中学语文界就某些名师的公开课产生了争议,我因此而正在思考“语文课应该怎么上”这一朴素的问题。这次我想借这次公开课,进行一些深入研究与探索。多年来,一些老师一想到公开课,就考虑的是“亮点” 、 “高潮” 、“突破” 、 “深刻” 、 “催人泪下”至

3、少要让人“耳目一新” 。这种思路,是着眼于听课老师或评委,而唯独很少想到学生。这次我想,既然是诗歌,那可不可以就带着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练一练呢?大家是否接受我这个所谓“名师”上一节朴素甚至“平淡”的公开课呢?我想,我就试试上一堂没有“亮点”和“高潮”的公开课吧!接到任务的当天晚上,我在微信上表达了我这个想法,受到朋友们的普遍点赞。二我从没教过理想这首诗。找来教材把理想看了看,读了读。坦率地说,这是流沙河先生写得并不太好的一首诗。要讲好还真不容易。我请教我校语文组老师,大家也说不好讲,以前上这篇课文都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而已,反正按教材安排这也是一篇自读课文。今年秋季的新教材中,这首诗已经

4、被删去了。但不管怎样,既然答应了,我当然还是要认真上, “认真上”的前提就是认真备课。我开始细心研究这首诗。研读这首诗时,我有了许多自以为独到的发现,也找到了突破的“亮点” 。比如,这首诗其实是一首用形象的语言写成的议论文,而且是“总分总”结构:先说什么是理想,然后说在不同的年代有哪些理想以及理想的意义,最后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整个一首诗是逻辑思维,而非形象思维,尽管用了许多形象的表述。我可以不可以带着学生以“诗的特点”为研究重点,对这首诗进行探讨呢?又比如,这首诗明显带有作者个人的人生体验,沙河先生历经坎坷而依然执着于学问研究,这正是坚持理想的体现。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境遇下不同的人

5、都可以有不同的理想,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一说到“理想”就是指“共产主义” 。如果我和学生一起分析,各自结合自己的实际 我也可以把我的经历带进课堂,彼此平等对话,互动探讨,也可以挺有“新课改”味道的。再比如,这首诗虽然主要是在说理而非抒情,但语言的运用是值得学习的,顶针、比喻等修辞,还有富有节奏的音乐美,都是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可以想象,如果我带着学生造句或仿写,将会出现多少意想不到而精彩的句子啊!越琢磨,越觉得这首看似浅显的诗是可以上出“新意”和“深度”的。我提醒自己,谈理想的课文,尽管是一首诗,但很容易上成励志课甚至上成“共圆伟大的中国梦”的思想品德课。但那就不是语文了。我要避免把语文课上成班会

6、课。三我拨通了沙河老师的电话,向他请教他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沙河先生非常客气,电话里他说:“我这首诗写得并不好。我这首理想不过是押韵的说教文字,叫论理想 。 ”我暗想,这正和我的感觉一样嘛!但我又觉得先生这样说是出于谦虚。先生继续说:“这首诗并不是我要写的,是奉命之作。当时是诗刊副主编柯岩约我写的,我就想要将这诗写得与众不同。过去说到理想 ,就一种共产主义,而我想表达理想不仅是多元的,也是多时多态的,不同的环境、状态、时间、境遇,都有不同的理想。 ”我问道:“沙河先生,您为什么说您这首诗写得并不好呢?”他直率地说:“因为这首诗是违背诗的本质的。 ”我大吃一惊:“为什么?”他笑了:“诗应该是非说

7、教的,应该具有美感。而我这首诗恰恰是说教。只是我说教的语言比较美。但本质上是说教。你看,这首诗可以归纳为一二三,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之类,教育人们要有理想。凡是能归纳的,都不是诗。诗不是要人们明白道理,而是要获得美感。 ”他又给我举例:“你看孟浩然的春晓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写诗人睡得多香,完全不知道天已经亮了,就突然醒来。也没完全醒,还闭着眼睛在享受,耳边传来鸟鸣,清脆悦耳,让人想到窗外的春光烂漫。这么听着,这么陶醉着,突然想起,哦,昨晚是迷迷糊糊醒过一次,是下了雨,刮了风,哎呀,那花瓣该被吹落了好多啊!他告诉我们道理了吗?没有。他想说明什么呢?说不清楚。如果知道了,而且能够说清楚,就不是诗了

8、。但我们感到了快乐,而这快乐又说不清楚。说不出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最绝妙的是欧阳修的梦中作 ,四句诗全是梦境。你说得清楚作者要表达什么吗?说不清楚。说不清楚的诗,才是好诗。 ”先生的一番话,印证了我对理想的肤浅的感受,但先生说得更透彻。我觉得我完全可以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以“诗的本质”为切入口开始我的课堂教学。但到时候沙河先生就在台下坐着听我的课,我这样“批判”合适吗?我问先生:“沙河老师,我可以对学生说您这首诗并不符合诗的本质吗?”沙河老师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可以,而且必须这样讲,你才能够上出新意。 ”我心里踏实了。好,就这样讲。他又说:“李老师,到时候你需要我怎么配合,你说就是了。

9、我一定全力配合你!”“谢谢!谢谢沙河老师!”我发自内心地说。但我还是有顾虑:“这样一来,您这首诗还有什么教学价值呢?”沙河先生说:“这首诗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用词准确,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可让学生仿写有韵的句子。 ”嗯,既从“批判”的角度讲“诗的本质”应该是形象思维,又从学习的角度让学生借鉴语言运用。这样挺好的。我基本上确定了我的讲课思路了。四我在电脑上敲下“教学提纲”让学生齐读全诗。和学生一起分析概括诗的内容第一部分(1):理想是什么?(是前进的方向)第二部分(2)-(11):理想的意义。(2) (3):理想的历史意义。 (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4) (5) (6

10、) (7):理想的人格意义。 (使人格更完美)(8) (9) (10) (11):理想的人生意义。 (使人生更积极)第三部分(12):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所谓“总-分-总” )看这个结构,问题出来了:这不是议论文吗?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理想的确是议论文,但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而是用诗的语言写的议论文。诗的特点:形象思维。诗所表达的思想或者情感是含蓄的,朦胧的,是说不清的,诗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意会不能言传。比如春晓 。还有哪些类似的诗?请同学们下来想一想,找一找。诗当然可以说理,但说理的诗肯定不是最好的诗。理想能够分析成一篇议论文,因此,这虽然是一首诗,但这不是一首最好的诗,

11、因为它本质上还是一种说教。但这种说教又很形象。这和其语言表达有关。形象,音乐美(押韵与节奏) 。请学生起来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略作分析。学习模仿课文中的比喻句。五翻看十年前出版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重读我当年写的序言,读到这样的话 所谓“举重若轻” ,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这里的“重” ,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任何因脱离学

12、生实际而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讲解” 、 “深刻分析” ,都不过是教师“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因此,现在我主张,要把(教师) “教”的过程变成(学生) “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读自己的话,我居然感觉被人当头棒喝:“你怎么忘记了你自己的主张了?”这几天的思考琢磨,不都是在想“教师怎么教”而不是“学生怎么学”吗?我老想着这样“深刻”那样“新意” ,唯独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我自以为得意的教学思路,恰恰违背了我当年“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

13、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的主张,而堕入了我当年所批评的“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讲解 、 深刻分析 ,都不过是教师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昨天还在微信朋友圈批评一些老师上公开课“着眼于听课老师或评委,而唯独很少想到学生” ,还说这次上课“要带着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练一练呢” ,要“上一节朴素甚至平淡的公开课” ,可一不小心,心灵深处那个表现欲就冒了出来。我这不是自打耳光吗?毫不夸张地说,我出了一身冷汗。自责和反思之后,我在微信朋友圈写道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孩子,千万不要脱离他们的实际而过于“深刻” ,既不要把这堂课上成关于“中国梦”的励志课,也不要把讲台变成我在宣读研究论文的地方

14、,不要剥夺孩子的思考权和表达权。哪怕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了理解五分,也比我灌输十分强。语文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克制自己的“表达欲” 。让语文课回归语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为是他们在学,不是我在学。这是常识。六走出自我欣赏的陷阱,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让孩子们多诵读,多欣赏,多研讨,多仿写。文本诵读与语言训练是重点。关于“违背诗的本质” ,也可以在最后涉及,但不作为重点,只是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拓展学生思考。重新调整教学思路 以朗读开始教学,让学生齐读全诗。然后交流讨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或者说,想表达什么?有什么问题问题吗?最喜欢的段落?形象,音乐美(押韵与节奏) 。请学生起来读自己最喜欢的

15、段落,并略作分析。读一读第(1) (2) (3)节和第(12)节。这些段落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训练:顶针,比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友谊,幸福,善良, (妈妈的,爸爸的,老师的,朋友的)爱学生自己写,自己说。拓展视野,给学生讲讲流沙河。流沙河先生不承认自己是诗人。诗的特点:形象思维。大家讨论:这首诗符合“形象思维”的特点吗?不作结论,开放式的争鸣。上课前两天,和学生见了面,布置预习要求:1.多读几遍课文;2.想想说的是什么? 3.最喜欢的段落?4.有什么疑问?七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读到我去年写的一篇随笔这些年被我们败坏的词语 ,文中提到的“被我们败坏的词语”中,就有“理想”这个词。我这样写道“理想

16、”:这个词的高贵与神圣不言而喻。尽管“文革”中,这个词被赋予云端空想的内涵,它的前缀词往往必定是“共产主义”,但我认为“理想”本身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特质之一,正是理想把我们与猪猡区别开来了。也许是“理想”这个词曾经被“伪圣化”,作为对它的反动,便是“理想”一词一落千丈的贬值,乃至被奚落。现在,如果我们周围有人说他“有理想”,人们多半会一愣:“这人有病,而且病得不轻!”因此,如今这个词几乎只存在于中小学生的作文中。而在生活中,“理想”一词差不多和“矫情”“假大空”同义,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如果非要表达“理想”的意思,那宁肯说“梦想”。比如“中国梦”。我自然想到了即将执教的理想 。这首诗写于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理想主义高扬的年代。而在今天,相当一部分人理想失落,而堕入物质主义的泥潭。在这种情况下,对初一的孩子还是应该正面引导他们坚守理想,至少要有一种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