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19871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 科 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 :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指 导 老 师 :戴伟华学 生 姓 名 :李凯敏学 号 :W441208223680003院 系 :网络教育学院专 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毕 业 时 间 :2011 年 03 月原 创 承 诺 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李凯敏_ 日期:2010 年 12 月 07 日目 录摘 要IAbstract 引言(导言绪论)一李白所处

2、的时代培养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1二、李白诗歌中的主要感情色彩1(一)以蜀道难看李白诗歌中的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色彩2(二) 、以月下独酌看李白诗歌中拓达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3(三) 、李白诗歌中带有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个人印记。4(四) 、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色彩5三、对李白诗歌色彩论述的总结。.6参考文献6致谢 7【摘要】李白的诗歌是对宇宙奥妙和人生真谛的独特感受的真情流露,是个人才情的率性表达,他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使用得出神入化,他自由地驾驭纯熟的诗歌语言抒发自己的感情,他的诗篇具有独特的浪漫的洒脱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关键词】 李白 浪漫主

3、义 感情色彩 英雄主义 Abstract Introduction of the pen shocked by a storm, poetry into weeping ghosts, Li Bais poems is a thrilling masterpiece creations, romantic since he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hand. Exaggerated analogy, a wealth of imagination, the magic of the legend in his epic poem paved. This big, gre

4、at weather, from the personality of Li Bais heroic grace talent. His poetry has the spirit of romanticism in the strongest, most vibrant feelings.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导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的诗歌创作是一种惊心动魄的大手笔创作,浪漫主义创作自他手中达到巅峰。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神奇的传说在他笔下铺成壮丽的诗篇。这种大手笔,大气象,源自于李白豪迈洒脱的个性才情。他的诗歌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最鲜明的感情色彩。一、李白所处的时代培养

5、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就是公元 701 年,他的家庭具有浓重的西域文化背景,他的幼年和青少年是在蜀中度过的,他同时受到了汉地和西域两种文化的熏陶,这就不仅给他一幅西域人的长相,更赋予了他追求自由和豪放不羁的性格。李白少年时期,正当开元之治的前期,这时候唐玄宗励精图治,使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特别是朝廷广开才路,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希望。李白生活在这样富庶、开明的社会环境之中,又加上他父亲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从小就受到了较好的文化教育。李白出生在商人家庭,长期过着“混游经商”的生活,一生遍游祖国名山大川。他热爱祖国河山,同情底层百姓,政治上有着远大抱负,对权贵势力和一切封建压

6、迫持叛逆态度。李白所处的年代,经济空前繁荣,文化思想非常活跃,整个社会处于一个乐观坚强、自信自强、奋发向上、潇洒飘逸的高度亢奋的状态当中。李白就是这个时期的精神代表,他的诗歌则是这个时期精神个性的艺术展现。二、李白诗歌中的主要感情色彩李白创作的诗歌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

7、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他的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亦源于他的赤子之心、洒脱的性格,以及对事物敏锐准确独特的印象捕捉能力,无意于工而不工。艺术要做到这一要求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高的艺术鉴赏眼光,更要有很高的艺术理想。这种境界。是自然的美,大气的美,是与自然融合的美,是一种大家气派。(一)以蜀道难看李

8、白诗歌中的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的诗向来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而引人入胜、给人回味。蜀道难更是将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发挥到极致。 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此诗获得了巨大的声誉。诗歌的风格雄奇奔放,纵横恣肆,淋漓酣畅,形象绚丽多姿,想象丰富而奇诡,使诗歌充满奇险神异的色彩,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激情。“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为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首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

9、势。全诗通篇使用夸张的手法,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极度夸张开篇,突出蜀道之难。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高标插开可以使“六龙回日” ,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描述,作为全诗的骨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这篇诗完全是凭传说想象落笔。正因为如此,他的胸怀、性格在这里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此外,诗歌的抒情性也很强,除了写景抒情外,诗歌还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句,以反复咏叹的手法来加强

10、抒情性,同时也深化了主题。诗歌的句式自由灵活,参差错落,长短相间,造成了自由奔放而又跌宕起伏的语言效果。之所以冠以“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是因为在李白的诗里,想象与夸张的运用很独特,同时两者又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即诗中的想象与夸张同时出现,彼此交融,共同营造美妙奇幻的艺术境界诗的开篇在写蜀地闭塞时,用了“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两句。蚕从、鱼凫都是远古蜀王的名字,具体事迹难以考实,但在这里,我们却能随着诗人的引导展开想象,似乎看到这些蜀地先王们开国的艰辛,也似乎看到了蜀地百姓生活之艰难。五丁开山的故事只是一个美丽而悲壮的传说,诗中加以引用,不仅是在说蜀道由来,更能让读者想见蜀道开辟过程的艰险很多

11、人为开辟蜀道而失去生命,为全诗增添一种朦胧之感。引用六龙的神话传说,即使这样高行空中的神龙之车也要绕过高耸之山,可见蜀道之高,上通青天了。诗中运用这一神话,激起读者的想象,仿佛见到那高入云端的蜀道,为之咨嗟! 另一类是写实式想象。李白的诗中更多的是主观的写实式想象。这种想象是从诗人主观角度出发,使用一些常见事物来加以发挥,也更易引起读者的主观体验、更易为读者所接受。“西当太白有鸟道”,只有鸟能飞过去。读者不禁要想:这样险的道路,人该怎样才能穿越啊。紧接着诗人用“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不断冲击读者神经,把读者带入到无边的想象之中:波涛翻滚,黄鹤高飞,猿猱哀绝。诗

12、人展开想象描绘“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一幕幕景象,从侧面渲染了蜀道之高险难以穿越,激起人们悲情愁绪。“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急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又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想象中见闻,让人感到蜀道之高险不可攀越。 其实,全诗都可以说是在想象中完成的,因为诗人所写之蜀道并非眼前之蜀道,而是胸中之蜀道,想象中之蜀道。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也全乎出于诗人之想象,并把想象之景外化为实在之景。 数字上夸张,是李白诗常用的手法,它为李白的诗营造了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意境。 诗的开篇便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一句,这里所列“四万八千岁”当然并非确指,而是夸张,并从时间的长

13、度上来限定后一句“不与秦塞通人烟”,一下子就把蜀地的闭塞展现出来。 “百步九折萦岩峦”中的“百”和“九”夸张地说明蜀道的弯弯曲曲,难以行走。为何如此弯曲?因为蜀道太高。“连峰青天不盈尺”又使用缩小夸张的方式,给人视觉上的印象山峰离天都不到一尺远了!“砯崖转石万壑雷”,一个“万”字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蜀道两旁山崖中奔流飞腾,强力冲击山崖的景象,从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憾。 (二) 、以月下独酌看李白诗歌中拓达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超越时代的思想境界,洒脱拓达的个性,令李白诗歌拥有“纯乎天簌”的艺术境界。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

14、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如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如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通过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月下独酌就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 !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有

15、了志同道合的 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 到谈笑风生的 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 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所以在读到 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