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与太姥山说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19843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8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与太姥山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与太姥山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与太姥山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与太姥山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与太姥山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与太姥山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与太姥山说(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与太姥山说 晏滔图片:福建福鼎太姥山半壁见海日/仙人列如麻脍炙人口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写梦游天姥仙境,意象奇特、构思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于奇丽炫幻,变化惝恍的天姥山景致描写中,寄寓了诗人深沉激烈的感慨;政治失意的苦闷象征,同时也表现出不肯俯首权贵的高风傲骨。因诗作中提及谢灵运流寓剡溪的“宿处”及“ 脚著谢公屐 ”。故坊间刊行的李白诗作,注者都以为李白记梦歌行的“天姥”是浙江新昌的天姥山。这一流传千年的注释(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以陈婉俊注本流传最广) ,因涉及文化地理过程的成因,需要予以辩析。原注者至少有三点误区,一是对古越之历史,天姥之传奇的源流不

2、识;二是对有唐以来的诗风,特别是对太白倾心二谢的缘由不明;三是对李白寻仙学道的身世不研。李白在开篇写道:“海客谈瀛洲”, “越人语天姥”。那必是书以传载,世人话谈的事,李白到过天姥否?考李白一生的确无缘登临。在古闽越族民间信仰中,女神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传说中的远古太姥女神(或称天姥),被视为闽越地方的始祖母。古志云:“闽中未有生人时,太姥始拓土以居民”。在古文献记载中“闽”出现的年代在前, “越”稍后,而后为“闽越”。 山海经云:“闽在海中”;周礼载:“七闽”;史记 、 汉书中才出现“ 闽越”。周朝时“ 七闽”与“百越”同义,最初并不是指闽地的土著民族,而是通指居住活动于东南地区的越人。 说文

3、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 吴越春秋记载:“越在已地,其位蛇也。 ”左思赋 题记:“闽,越名也” 。战国初年败于楚的越国(于越族)遗民退入闽地及浙南地区与当地的闽越先民融合,形成了秦汉时期的闽越族。汉以后随着百越其它族群的逐渐消亡, “闽人”或“越人”的称谓指得都是福建及渐南一带的闽越人。故“越人语天姥” 必说的是古温麻旧县的太姥山(温麻古县在闽中太姥山南麓,葛玄、葛洪等道教名家隐居炼丹地就在太姥山南麓的洪山) 。唐朝时期,闽越境内以天姥命名的山有多座。 古志云:“闽越负海,名山多名太姥者。 ”福鼎、浦城、政和、漳浦、金门、缙云、仙居、新昌,一长串地名下,都有太姥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同名的

4、名山?它的历史意蕴是什么?实证的过程而外,从文化现象的视角,它必定是一个民族心灵的记忆。 厦门志卷二,说到海澄县的南太姥山时,引前志云:“闽中未有生人时,夫人拓土以居”。太姥是这闽越大地的始祖母,是古闽越的文化英雄。图片:新昌天姥山远望 图片:海澄县的南太姥山图片:金门太姥山的字库塔 图片:浙江缙云太姥山图片:浙江仙居太姥山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浪漫之作,并非特指某座天姥山,而最具传奇色彩的,当朝有文化事件发生,有故事流传于世的仅有古温麻境内的太姥山。何况有唐玄宗赐祭太姥墓的尧封太姥舍利塔碑和唐明皇敕建的太姥山国兴寺,同时代的李白不可能不知道。李白作为寄隐求仙仿道,好剑任侠的诗人,也不可能不知

5、道力牧箓 、 蟠桃记记述的典故:“容成子,尝栖太姥山炼药,后居崆峒,轩辕黄帝师之,今中峰下石井,石鼎,石臼犹存”(力牧箓 ) 。 “太姥,尧时人,种蓝为业,家于路旁。有道士求浆,母饮以醪,得九转丹砂法,服之,七月七日乘九色龙马仙去。 ”(晋-王烈 蟠桃记 ) 李白诗云:“五岳寻仙不辞远”。与道家、仙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李白,更不可能不晓得被道教经典所说的:“太姥,即魏夫人也”。道家的玉贞经云:“夫人以罗浮、天台、大霍、洞宫四处为栖身之所。 ”此四处为道家的洞天福地,横跨广东博罗县经闽中至浙南的古闽越王国地界。古籍载:“尧墟之地为魏国。 ”在古魏国,唐尧的后裔称自己的始祖母为“魏夫人”是很好理解

6、的。魏晋时期关于魏夫人的道家传奇也与尧母的人格神有关联。这些都与尧母种蓝太姥山的传说相应证。宋-祝穆 武夷山记载:“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辈,置酒会乡人于峰顶。在酒宴上太姥称乡人为曾孙。 ”既是神仙会,太姥当然是乘云而来。但这段记载又透露一点信息,既“魏王子骞”,再次引证了太姥是尧墟魏国的始祖母。李白更不可能不知道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文,封太姥为天下名山之首的典故。太姥山巅,东方朔所题的“天下第一山”摩崖石刻可以为证。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题原为别东鲁诸公 。因诗中反映了政治失意的情绪,告别东鲁,南下会稽郡的史事,所以有必要辩识。考李白一生二次赴西京长安,三次居山东,四次

7、南下会稽。开元十八年(730)春夏之交,李白自云梦泽第一次赴长安,寓居终南山是想借助其岳父(曾任左相)的势力谋求功名。其间结识了贺知章和唐玄宗的妹子玉真公主。开元十九年五月以猎取功名无着,乃离京泛舟黄河东下。李白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云:“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所以李白自开元十三年(725 )二十五岁出蜀,二十七岁结婚,除云游外,在云梦泽居住了十年。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25岁的李白出蜀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在秋下荆门诗中表达了对剡中风光的渴望:“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夏天,李白从广陵(今扬州)乘舟沿京杭

8、运河南下,渡过钱塘江到会稽,又沿曹娥江溯流而上,来到剡中。他在别储邕之剡中诗中描写了旅途的情景:“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这是李白第一次入剡中,但并没有登天姥山。他在剡中结识了剡县县尉窦公衡,寻访了东晋名士王羲之、许询的金庭遗踪和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石门故居,然后又从剡中出发前往天台山,在秋高气爽的佳季里,登上华顶峰,作天台晓望 。此时的李白并不了解天姥山的许多故事,只是释放久已所怀的王羲之“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意境和谢家的山水情结。在李白出蜀的同一年(唐开元十三年) ,都督辛子言来牧闽,自越泛舟止海上,夜梦朱衣玄冠

9、者说:“昧爽仙真将之蓬莱,司风雨者为先驱,中丞舟当路,幸移楫焉”(福宁府志 ) 。辛子言梦醒立即移舟,随后“风雨暴至,洪涛蹴天,少顷澄净,云霞绚彩。有鸾鹤箫管之音。 ”辛子言到任后立即绘制太姥山及周边海图并记录当时情形,上疏逢山神太姥搭救经过。 “明皇张其图于华萼楼,宣示王宰辅勒本道春秋祀之。 ”并亲题赐祭“尧封太姥舍利塔”碑额,立于太姥山。这一史实当时轰动长安。同时代的李白不会不知道。当然,古时信息的传播需要经年。开元二十四年,李白移家到鲁郡兖州,这是李白第一次到山东。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诗:“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这是李白移家山东的目的,既然功名没有着落,且访道学武功。李白的性格

10、对所接触的事物都相当认真,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就是一个隐喻。和李白同时,有一位击剑名家叫裴旻,唐时曾把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旻剑舞称为三绝。李白写信给裴旻说:“如白,愿出将军门下”。李白为了学剑愿拜裴旻为师,可见李白是如何认真。李白的武艺也达到惊人的高度。他在幽州打猎曾经“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鸢。 ”他不认真学习定难达到这样的本领。李白在山东的日子里,相信学道服了仙药的人可以长生,可以生出羽翼高飞。所以“倾家事金鼎”(避地司空原言怀 ) 。他期望着“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游泰山 ) 。汉武帝也这样想过。但是在晋以后道家似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葛洪发明的“九转金丹”,葛洪说:“九转金丹,服之,

11、三日得仙”。天姥不是服了九转金丹,七月七乘九色龙马仙去了么!所以李白诗云:“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 ” 天宝元年(742)四月,李白登泰山,有游泰山 诗六首以纪其事。李白在泰山却遇到了“玉女” 、 “羽人”、 “青童”、 “鹤上仙”等众神。李白在游泰山诗第四首云:“清斋三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他是这样的虔诚,去登山前作了那么长时期的斋戒。这就足以使他的精神异常,发生幻觉了。他所见到、所听到的东西在正常人认为是幻,而在他自己却是真正看到,真正听到的。李白诗里的仙人,仙兽等形象与屈原的作品不同。屈原是出于想象,李白是出于对道家神仙的沉迷。他深信神仙是实质的存在,他

12、和汉武帝一样真正相信,玄圃有天姥。李白登泰山后的春夏之交,李白别东鲁南下第二次之会稽访道士吴筠,并与吴筠同游曹娥江上游的剡中,两人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一趟浪游,李白又是如此的接近新昌天姥山,可他还是没有登临,因为吴筠没有提及新昌天姥有何神迹,他们的目的是想寻访葛洪的遗迹,因为听说葛洪在天姥山左炼丹。而葛洪炼丹的确切遗址是在闽中太姥山南麓的洪山。但是中途有重大的事情发生了,吴筠受到了唐玄宗的征召进京。唐玄宗是个推崇道教的皇帝,早年(721)唐玄宗就受唐代高道司马承祯传授的道禄。之后,司马承祯亦隐居太姥山。玄宗征召吴筠高道,是其所好。由于吴的推荐,更有贺知章、玉真公主(持盈法师)等为之揄扬,因此

13、玄宗也征召李白,他因此而得到第二次进京的机会!可以断言,天宝元年时期的李白,不可能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样的诗句。接到征召后李白有南陵别儿童入京诗,末两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扬扬自得的神情不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吗?天宝元年冬季,李白到长安,受到唐玄宗的引见,奉命供奉翰林,做了一年多的宫廷诗人,虽名噪一时,但也并没有实做一官半职。由于高力士、杨玉环的相继谗毁,在天宝三年的春季,被排挤出京。这才是李白政治活动的大失意。天宝三年(744)的春夏之交,李白与杜甫相遇于洛阳,时年 44岁,秋天,李杜相约漫游梁(开封) 、宋(商丘) ,高适也参加了他们的行列。其后李杜二人又同游齐鲁

14、,这是李白第二次到山东。杜甫也是好酒好道的人,两人情投意合。杜甫赠李白诗云:“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准雄?”这便是当时李杜二人的心态写照。他们的相处也并不很久,天宝四年李白即南下金陵,漫游了会稽,寻访比他早辞京东下的吴筠。但在山东的这一年中,李白完成了他自认为十分重要的一件人生大事。离京回东鲁这段时间,他索性认真地传受了道箓。他的道箓是安陵道士盖寰替他写的, 力牧箓就是他的样板。然后到济南,在老子庙(紫极宫)正式授予。这样李白成了一名真正的道士了。受道的仪式非常惊人,要把自己的两手背剪起来,七天七夜,鱼贯而行、环绕坛坫,不断地口中念念有词,又是清斋而且昼夜不

15、息,不能坚持到底的人,不能得“道”。好在李白曾为登泰山清斋过三七,他是坚持了下来,在这时就会发生幻视、幻觉,看到神人显形,神人宣示及天上的音乐。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当写在此次别东鲁南下之时,李白说:“闭剑琉琉匣,炼丹紫翠房,身佩豁落图,腰垂虎磐囊。仙人驾彩凤,志在穷遐荒”。炼丹时把心爱的宝剑都搁置一旁,腰系着绣有伏虎纹饰的荷包。荷包中装着豁落图 ,豁落是道家术语,就是所谓道箓。李白在访道安陵一诗中形容道士盖寰为他所造的道箓时便有“七元洞豁落,八角垂星虹”句。还有一对玉童在身旁协助。丹炼好了,服之成了仙,便可以远游于天姥等海上的神山了。清-陈沆诗比兴笺 说:“李白被放以后,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

16、,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在当时李白眼里,天姥山是修身养性求仙的好去处。李白第三次南下至会稽依然还是没有登新昌天姥,未遇吴筠便北游嵩山、洛阳与龙门,在嵩山访到了吴筠。天宝十年春再次回到东鲁,这是第三次到山东。天宝十一年(752)十月,李白过幽州,这是安禄山势力范围的中心地带,实地看完后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情绪,此时国难当头。第三次李白别东鲁更没有心情写“安能摧眉”句。此后李白再没有回过东鲁了。李白诗云:“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这是对自己的批评,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怎能还想游仙避世?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李白第四次南下剡中,他在经乱后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中写道:“忽思剡溪去,水石远清妙。雪昼天地明,风开湖山貌。 ”秋天,李白又离开剡中,隐居于庐山五老峰下,写下了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