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煇译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19754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20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明煇译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李明煇译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李明煇译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李明煇译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李明煇译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明煇译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明煇译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康德著李明輝譯 前 言 2 第一章:由通常的道德的理性知识通往哲学的道德的理性知识 6 第二章:由通俗的道德哲学通往道德底形上学 15 第三章:由道德底形上学通往纯粹实践理性底批判的最后步骤402前 言1. 哲学底各种分科古代希腊哲学分为三门学问:自然学(Physik) 、伦理学和逻辑 1。这项区分完全符合问题底本性,而且我们对它所须改进的,大概只有补上它的原则,而以此方式一则保证其完整性,再则能正确地决定必要的细目。一切理性知识或为实质的,或为形式的。前者考察某一对象;后者则仅探究知性(Verstand)和理性本身底形式、以及一般而言的思考底普遍规则,而不论对象底差异。这

2、门形式的哲学称为逻辑;而这门实质的哲学(它牵涉到特定的对象和这些对象所依从的法则)又有两种。因为这些法则或为自然底法则,或为自由底法则。前一种法则底学问称为自然学,另一种法则底学问即是伦理学。 前者也称为自然论(Naturlehre) , 后者也称为道德论(Sittenlehre) 。逻辑不能有经验的部分,亦即这样的一个部分:其中普遍而必然的思考法则基于得自经验的根据 2。因为如其不然,逻辑就不成其为逻辑了,亦即不是知性或理性底法规(Kanon ) (它适用于一切思考,且必然得到证明) 。反之,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均能有其经验的部分。因为前者必须为自然(作为一个经验对象)决定其法则,而后者却必须

3、为人类底意志(只要它为自然所触动)决定其法则。固然前一种法则是一切事物据以发生的法则,第二种法则一切事物388应当据以发生的法则,但这两门哲学也考虑使应当发生的事物常不发生的条件。我们可将一切立于经验底基础上的哲学称为经验的哲学,而将仅依先天(a priori)原则阐明其学说的哲学称为纯粹的哲学。后者若只是形式的,便称为逻辑;但若被限定于知性底特定对象上,则称为形上学。这样便产生了一套双重的形上学 一门自然底形上学和一门道德底形上学 3之理念。因此,自然学将有其经验的部分,但也有一个理性的部分;伦理学亦然1 【译注】2 【译注】3 【译注】3虽然在这里,经验的部分可特称为实践人类学,而理性的部

4、分可恰当地称为道德学(Moral ) 。2.纯粹伦理学之必要一切职业、手艺和技术都因分工而蒙利,因为一个人不必做所有的工作,而是每个人都专做某项工作(这项工作与其它工作在处理方式上显然不同) ,因而能够更轻松地将它做到最完美的程度。在工作未经如此区分与分配的地方,每个人都是万事通,在这里职业仍处于最原始的状态中。有人可能会问:纯粹哲学在其所有的部门中难道不需要专家吗?如果我们警告那些习于根据大众底口味、按照种种他们自己都不明白的比例、将经验之物与理性之物混合起来出售的人(他们自称独立思想家,却称其它只照管理性的部分者为烦琐思想家) ,不要同时从事两项在处理方式上极其不同的工作或许这两项工作各需

5、要一项特殊的才能,而身兼两职只产生半吊子,这对于整个学术事业岂不是会更好吗?这些问题本身固然是值得考虑的题材,但我在此只问:学问底本性难道不要求我们始终谨慎地将经验的部分与理性的部分分开,并且在依本义而言的经验的自然学前面预置一门自然底形上学,而在实用人类学前面预置一门道德底形上学吗?这两门形上学必须谨慎地清除一切经验之物,以了解纯粹理性在这两种情况下能有多少成就, 389以及它本身从什么来源取得它这种先天的教导不论这后一项工作是由所有道德学家(其名称极多)去做,还是仅由一些对它有使命感的人去做。既然我在此原本是以道德哲学为目标,我将所提出的问题仅局限于以下一点:难道我们不认为极有必要有朝一日

6、去建立一门纯粹的道德哲学它完全清除了一切只能是经验的、且属于人类学的事物吗?因为义务和道德法则底普通理念自然显示出:这样一门哲学必须存在。每个人都得承认:一项法则若要在道德上有效,亦即作为一项责任(Verbindlichkeit)底根据,就得具有绝对的必然性;你不该说谎这项命令决非只适用于人类,而其它有理性者就不必放在心上 4;其余一切真正的道德法则亦然。因此,每个人也得承认:在此我们不能在人底本性或他所置身的世界底状况中,而只能先天地在纯粹理性底概念中寻求责任底根据;而且其它一切以纯然经验底原则为基础的规范、甚至一项在某方面有普遍性的规范(只要它有丝毫部分、或许只有一项动因,依于经验的基础)

7、固然可称为实践的规则,但决不可称为道德的法则。因此,在所有实践知识中,道德法则(连同其原则)不仅在本质上有别于其它一切含有任何经验之物者,而是整个道德哲学完全基于实践知识底纯粹部分。而当道德哲学应用于人时,它不从对于人的认识(人类学)借取丝毫东西,而是提供他(作为有理性者)先天的法则。当然,这些法则还需要经过经验磨炼的判断力,以4 【译注】4便一则分辨它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再则使人底意志接受它们,且为它们取得实现底力量;因为人本身为如此多的爱好所影响,固然能有纯粹实践理性底理念,但非如此轻易地能够在其品行中实现之。因此,一门道德底形上学是不可或缺而必要的,这并非仅出于思辨底动因, 390以

8、便探索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理性中的实践原理之根源,而是因为倘若我们欠缺这项导引及用以正确地评断道德的最高规准,道德本身就会不断受到各种腐蚀。因为凡事若要在道德上成为善的,光是它符合道德法则并不够,而是它还得为了道德法则之故而发生。否则这种符合只是极偶然而不可靠的,因为非道德的根据有时固然会产生合乎法则的行为,但往往会产生违背法则的行为。但如今除非在一门纯粹哲学中,我们无法在其它任何地方找到具有纯粹性和真实性在实践领域中最重要的正是这点的道德法则,因此纯粹哲学形上学必须先成立;而且如果没有它,就根本不会有道德哲学。将那些纯粹原则混入经验原则中的哲学本身不足以当一门哲学之名因为哲学之所以有别于通常的

9、理性知识者,正由于它在单独的学问中阐明后者只是混淆地理解的事物,更不足以当一门道德哲学之名,因为正由于这种混淆,它甚至损害到道德本身底纯粹性,并且与它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3. 一般而言的意欲底哲学我们切莫以为:在著名的吴尔夫(Christian Wolff, 1679-1754)底道德哲学(即他所谓的一般实践哲学 )前面的序论 5中,我们已有了这里所要求的事情,且因而在此决不需要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正因为它要成为一门一般实践哲学,所以它并未考察任何特殊种类的意志(像是毫无经验动因、完全依先天原则而被决定,而且我们可称为纯粹意志的这样一种意志) ,而是考察一般而言的意欲(Wollen) ,以及在

10、此一般意义下属于它的一切行为和条件;且因此它有别于一门道德底形上学,正如一般逻辑有别于先验哲学(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前者阐明一般而言的思考之活动和规则,后者却仅阐明纯粹思考(亦即我们藉以完全先天地认识对象的那种思考)之特殊的活动和规则。因为道德底形上学应当探讨一种可能的纯粹意志之理念和原则,而非一般而言的人类意欲之活动和条件(它们多半取自心理学) 。在一般实践哲学中391也谈到道德法则和义务(虽然完全不合其权限) ,这不足以反驳我的论断。因为这门学问底作者甚至在这点上,也仍然忠于他对于这门学问的理念。他们不区别真正的道德动因(它们本身仅由理性完全先天地呈显出来)

11、和经验的动因(知性仅靠经验底比较将这些动因提升为普遍概念) ,而是无视于这些动因底来源之不同(因为它们全被看作同类的) ,仅就其总量之大小考察之;并且以此方式形成其责任底概念。这个概念固然决非道德的,但其性质却只能求诸一门哲学,这门哲学完全不就一切可能的实践概念之根源去判断:它们究竟只是后天地、还是甚至先天地形成?5 【译注】54. 本书底目的我决心有朝一日提出一部道德底形上学 6,如今先发表本书。诚然,除了纯粹实践理性底批判之外,道德底形上学根本没有其它的基础 7,正如除了我已发表的纯粹思辨理性底批判之外,形上学并无其它的基础一样。然而,一则,前一种批判不像后一种批判那样极端必要,因为在道德

12、领域中,人类理性(甚至在最通常的知性中)能轻易地达到最大的正确性和周详性;反之,它在理论的且纯粹的运用中却是完全辩证的。再则,我要求:纯粹实践理性底批判若要成为完整的,我们就得能同时显示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之统一于一项共通原则之下;因为到底只能有同一个理性,而它仅在应用上才须分别开来。但我在此若不引进另外一种考察,而搅乱读者底心思,就仍然无法使这项工作达到这样一种完整性。为此缘故,我使用了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一名,以代替纯粹实践理性底批判之名。而第三点,甚至一部道德底形上学虽有吓人的标题,仍然能够有极大的通俗性,且极为适合通常的知性;因此我发现:将这项预备基础的工作从道德底形上学分开来,使我以后毋

13、须将在此无法规避的精微讨论392附在较易理解的学说中,是有好处的。但本书不过是在探求并确立道德底最高原则;单单这点便构成一项就其目的而言是完整的、且须与其它一切道德探究分开的工作。我对这个重要的且至今仍远远未得到充分讨论的基本问题之论断,诚然会因上述原则之应用于整个系统而大为显豁,并且因该原则随处显现的充分性而大为证实。然而,我得放弃这项好处;这项好处其实更会满足自己,甚于造福公众,因为一项原则之便于使用及其表面的充分性,并不为其正确性提供任何完全可靠的证明,反而引起某种偏颇态度,不对这个原则本身完全不考虑其结果极严格地加以探讨和考虑。5. 本书底方法我以为,我在本书中所采用的方法是这样的:如

14、果我们愿意采取分析的途径,由通常的理性知识进而决定其最高原则,再转而采取综合的途径,由对此原则的检查及其来源回到它所应用的通常知识,那么这便是最恰当的方法 8。因此,本书底章节画分便成为这样:第一章:由通常的道德的理性知识通往哲学的道德的理性知识第二章:由通俗的道德哲学通往道德底形上学第三章:由道德底形上学通往纯粹实践理性底批判的最后步骤6【译注】1797 年康德发表道德底形上学Die Metaphysik der Sitten一书。7【译注】1788 年康德发表实践理性批判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一书。8 6393第 一 章由通常的道德的理性知识通往哲学

15、的道德的理性知识1. 善的意志在世界之内,甚至根本在它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我们不可能设想任何事物,它能无限制地被视为善的。理智、机敏、判断力及其它可称为精神底才能者,或者勇气、果决、刚毅这些气质底特性,在许多方面无疑是善的且值得期望的;但如果将要运用这些自然禀赋的意志其特质因之称为性格并非善的,它们也可能成为极其坏而有害的。幸运底赐予也同样如此。权力、财富、荣誉、甚至健康及完全的福祉和对自己状况的满足,均归于幸福Glckseligkeit之名下。如果没有一个善的意志在此矫正它们对心灵的影响,并藉此也矫正整个行动原则,而且使之合于普遍的目的,它们便使人大胆,且往往因之也使人骄慢。一个有理

16、性而无偏私的旁观者看到一个没有一丝纯粹而善的意志装点的存有者始终如意时,决不会感到称心,且因此善的意志似乎甚至构成配得幸福之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更不待言。若干特性甚至有助于这个善的意志本身,并且能使其工作轻易不少。 394但尽管如此,它们并不具有绝对的内在价值,而是总以一个善的意志为条件;这个善的意志限制我们理当对它们怀有的尊崇,并且不容许将它们视为绝对善的。在情绪与激情中的节制、自制及冷静的思虑不止在许多方面是善的,而是似乎甚至构成人格底内在价值之一部分;然而,要无限制地宣称它们是善的,还差得远不管古人如何无条件地颂扬它们。因为若无一个善的意志底原理,它们可能成为极坏的东西;而一个恶棍底冷静不但使他危险得多,也直接使他在我们的眼中比他不具此特性时更加可厌。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