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29128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910 年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共 6 页 第 1 页2009201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成绩_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12 分)一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请把它选出来,将答案填入下表中。题号 1 2 3 4 5 6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硕大(su) 池沼(zho) 猬集(w i) 踉跄(ling)B蔫巴(nin) 山岚(l n) 潋滟(lin) 斟酌(zhu)C虬干(qi) 歉疚(ji) 差使(chi ) 宁可(nng)D风靡(m) 诧异(ch) 愚氓(m ng) 红桧(gu)

2、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A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旁道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B至于寒假到哪里去游玩呢?大家要好好商量一下,作出决定。C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D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颗野菜这么关心。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A2010 年 1 月 12 日下午,海地发生 7.3 级强烈地震。昔日繁华的太子港顷刻间到处是一片废墟,就像世界末日般令人毛骨悚然。B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C一年一度出版业的盛会北

3、京图书订货会上,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新书发布会别有用心,让人耳目一新。D经过长达 5 年的斗争,钱学森终于回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祖国。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前不久,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B1 月 19 日上午,百余幅圆明园海外寻宝(美国行)图片及部分圆明园文物图片第一次在成都首度亮相。C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D搜寻队员冒着因余震而房屋随时垮塌,再次进入废墟,搜寻幸存者。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不穷其致(事理)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齐之习辞者(学习)B反取病焉(

4、辱) 心乐之(以为乐) 治水必躬亲(亲自)C佁然不动(忽然) 凄神寒骨(使凄凉) 念无与乐者(想)D为其来也(在) 其岸势犬牙差互(那) 因恸良久(因而)0910 年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共 6 页 第 2 页改 正6将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清晨,我沿着溪边步行,发现阳光正在苏醒,由重重的山与浓浓的云里拉开弓箭,万箭齐发地射到人间来。_ 。晨光在感 觉 不只停留在视觉上。 原来灰沉的溪水,也浮出黄金的光影 溪畔的繁花也都找到自己的颜色,欢欣鼓舞起来 那看来沉郁的山景,突然被翡翠染绿了 草叶间的露珠,显现七彩虹的光泽A B C D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138 分)二、

5、根据要求答题(共 28 分)7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一一找出打“”,然后按顺序改正在田字格里。 (4 分)赋闲 责无旁贷 悲喜交积 受益匪浅鉴赏 月白风清 史无前列 围追堵截衷爱 故弄玄虚 莫名奇妙 重峦叠嶂8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或补写名句。(每空 1 分,共 10 分。)_,乌蒙磅礴走泥丸。烽火连三月,_。人生自古谁无死,_。 _,水中藻荇交横。小荷才露尖尖角,_。问渠哪得清如水,_。王勃“_,_”的诗句与张九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诗句意境相似,却更显得气象阔大,志趣高远。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积极应对,攻坚克难,表现出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可以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来形

6、容:_,_。9名著阅读。(5 分)保尔是原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长篇小说_中的主人公,其最后的著作是_。(2 分)请按下面的格式,自选角度写一段话介绍保尔。要求结合名著中的情节,最少使用一个成语。 (3 分)保尔是一个_10专题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9 分)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汉字”专题,学校围绕“汉字的独特魅力”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你也乐在其中:不少广告宣传利用汉字的谐音特点,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请将下列两则广告词还原成本来的“面貌”。(2 分)无“胃”不治(某胃药广告)_0910 年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共 6 页 第 3 页爱不“湿”手(洗衣机广告

7、)_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将某些字拆开,常常会引发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道理。如“路”字是由足和各组成,说明人生的路是靠各自走出来的。请你从“怒”“功” “悟”中选一个拆开,说出所悟。 (3 分)我选“ _”字,由_组成,说明_。上海世界博览会将于 2010 年 5 月在上海隆重举办, 这次世博会 的理念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某同学搜集到上海世博会的会徽(见右图),可结合汉字元素的特点,从构图设计和创意上说说他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世博会的理念的?(4 分)_三、阅读理解(共 50 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 1113 题。 (7 分)望 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

8、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 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1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 ,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 分)_除夜作 (唐 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注释】除夜:除夕之夜。12第一句诗中的“寒灯” 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 分)_13作者心情“转凄然” 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3 分)_(二)阅读宋陆游的肃王与沈元用一文,完成 1416 题。 (10 分)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 ,即朗诵一再;肃王且

9、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 归馆,欲矜 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 视之,即取笔尽 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 ,略无矜色。元用 骇 服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注释】 虏:指北方的金国。矜:自夸。他语:说别的事情。骇服:吃惊佩服。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暇日无聊 ( )元用素强记 ( ) 取纸追书之( ) 1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_16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3 分)0910 年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共 6 页 第 4 页_(三)阅读科技簇拥的绿色世博园

10、一文,完成 1721 题。(15 分)年多筹博 历程“ 磨砺” 着世博园区。在无数人辛勤的汗水中, 这里规划面积达公顷的公园绿地已基本成型,迎着春 风展露出生命的光彩。同样,一个个面向城市未来、人类未来的科技探索,也在世博园区孕育着。这种“ 奠基”,早已超越了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范畴和意义。在中国 馆、主题馆、南市电 厂等场馆屋顶,太阳能设施即将大面积安装,总发电能力将达近千瓦,从而成为 中国太阳能集中应用规模最大的城区之一。由家上海企 业联合建设的“小 东道主馆” ,屋顶采用太阳能集热屏超低温发电新技术,超过千瓦的 输出功率可支持展馆日常用电需要。在开 发新能源的同 时,世博园区已规划半导体

11、照明集中使用方案,以此减少园区夜景灯光的能源消耗。这同样将是半 导体照明首次在中国城市街区大 规模集中使用。绿色生 态建筑是最大的一个“竞技场”。利用自然风场和地下空间地道风、自然采光、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开发绿色建材、雨水循环利用等技术,几乎在所有的永久和临时建筑方案里都得到突出强调。其中,世博中心还未竣工,就已获得国家首批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其对空调冷凝水等“杂水” 的利用,年平均可达 .万立方米。对屋面雨水的收集处理年平均可达立方米。鲜为 人知的是,整个世博园区早在规划之初就进行了风 流模拟试验,以得到最佳的风向数据,进而指导整个园区最大程度利用自然通 风降温,少用或不用空调。如此大规模的

12、试验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在环 保交通工具 应用领域,世博园区拟使用无轨电车、超级电容车、超级电容与蓄电池混合动力车等三种清洁动力汽车,初步 实现公共交通碳零排放。按照 计划,世博园区内产生的全部垃圾都将进行分类处 理;中国馆、主 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新建永久性建筑,规划建设垃圾管道气力输 送系统;世博园区使用的各种生活器具、用品,均采用可再生或可降解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世博园区的绿色“亮点”,除了东道主,另一大主体是多个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日本馆展示方案的核心信息是“联接起来,为了和美的未来”, 强调人类面对共同面临的环境等诸多课题,不仅需要研发 运用高新科技, 还必须重视“ 心灵的联接”,即 对地球和人类的关爱。日本 馆展示 总监若松浩文说,每一届世博会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