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28249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1.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01.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01.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01.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01.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1.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推荐理由:在幼儿园的每日生活中,游戏是主要的活动。游戏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孩子学习的最佳途径,但是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当中,人们常常把游戏和孩子的教育隔离开来。教师应该坚定信念,把游戏作为儿童的主要活动。游戏是自然赋予儿童的非人力所能控制的活动。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摘要: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话动。是影响和决定幼儿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根本性变化的主导活动,缺少游戏机会与经验将影响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在游戏中他们能成功地摆脱眼前的知觉情境的束缚。从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看,进一步深化幼教改革

2、,使幼儿在游戏中成长关键在亍幼儿能否真正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键词:幼儿教育;作用;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园里,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我们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段,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如体育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游戏对幼儿的影响1、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乃儿童的天性,这是人们的共同,因此有许多思想家阐述这个哲理。其中,将儿童的游戏天性提升到人的本位论高度来认识的是德国哲学家席勒。席勒提出了他最着名的这个命题: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

3、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在 1996 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项活动中。 爱游戏 是儿童最主要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之所以游戏,之所以乐此不疲,是大脑细胞的发育需要。所以,孩子才专注地从事着在成人看来极其枯燥无味的游戏。孩子喜欢游戏,尤其喜欢复杂的游戏。因为游戏越是复杂,对孩子的刺激越大,孩子就越兴奋。通过游戏能够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拓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等社会性行为,增强体质。所以说孩子天生就是勤奋的,他们生来就有一种求得胜任的内在欲望,生来就有去做、去学如何做的冲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们的教育必须尊重儿童

4、的天性。让儿童的天性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发挥。2、游戏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当前在婴幼儿教育中,游戏行为往往不被鼓励,爱玩常被看作是淘气、调皮捣蛋、不用功、没出息。喜欢不喜欢玩,会不会玩,对大人也许不那么重要,可对婴幼儿却是件大事,它是衡量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由于婴幼儿游戏水平反映着他们的身心水平,因此会玩的儿童总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壮的、善于交往合作的。因此游戏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孩子需要游戏,就像人需要足够的食物与休息,他们在游戏中接受外来事物的刺激后,综合感觉的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另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游戏的功能表现为自我满足。儿童沉浸在游戏中,这时儿童是生活

5、于现实以外梦想的世界,以梦想的方式在自己的心中建构着外部的世界。游戏的功能表现为情绪的宣泄,孩子在现实中压抑的情绪能在游戏中得到排解。因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的世界,幼儿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活动以外的目标和他人的控制,是自由自在的。3、游戏是创造性想象的源泉游戏的特点是: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游戏是自由自在的;游戏是愉快的;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性的。对于游戏中的儿童而言,梦想世界的真实并不亚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每个正在游戏的儿童的行为,看上去都像是一位展开想像的诗人,他们亲手重新安排自己周围的世界,使她以自己更喜欢的新面貌显现出来。在游戏中,各种生活领域中的界限被消除了。如儿童在玩沙、玩泥的时候,他们会

6、想出不同的玩法,并且玩的津津有味。游戏就是玩,是假装的,不是真的 。游戏的假想性是以模仿现实生活的某一个侧面为基础,但又不是照样模仿,而是加入了人的想象活动。如用一根棍子当马骑,用一根冰棍棍当注射器等。在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分别为:34 岁儿童出现最初步的生活自理,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45 岁儿童更加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56 岁儿童好学好问,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4、游戏具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功能游戏伴随着儿童成长。儿童通过学习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游戏犹如

7、火焰,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如在爬攀登架的过程中能体会到空间和高低,在玩水的过程中他会感觉到干与湿,玩积木的时候他能够体会并认识到大小、形状、颜色等。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会不断地移动、触摸、聆听、观察,这些器官刺激有助于培养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如推小汽车玩,他会观察到汽车的速度和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思考力。游戏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幼儿在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建构经验,因而它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认知发展的功能。一方面这一功能表现为自发探索。幼儿在游戏中的尝试性行为的频发率是极高的

8、。凡是用来游戏的物体,孩子们从不马虎,他们先要了解物体的性质,然后要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敲敲打打、摸摸看看、拆拆弄弄等各种作用于物体的方法就成了他们的游戏行为。另一方面这一功能表现为自发练习。幼儿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就是重复性行为。他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断重复刚出现的动作、刚获得的经验的活动倾向。这种重复的价值就在于练习,重复就表明这个活动是孩子力所能及,却还没有充分发展完善的一种能力表现。孩子就是在这种重复中巩固了刚刚萌发的许多新的身体能力和心理水平。二、 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1、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游戏有助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从而带动认知的发展。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两

9、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感觉和知觉在 36 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所以说认知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能力的发展。在皮亚杰看来,此阶段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儿童可以一物换一物,虽然他们不以实际的运作进行思维,但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凭借事物的表象来进行思维,在游戏中,特别是良好的伙伴关系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游戏活动,同伴们的行为表现,在幼儿的大脑里储存了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记忆和语言有了鲜活的材料,从而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2、游戏使幼儿语言的表达也逐步连贯起来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对话言语

10、的发展和独立言语的发生;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讲诉逻辑性的发展;掌握言语表情技巧。语言的顺利发展对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带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言语发展的好坏和孩子对自己的自信心,而关系的发展和自信心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因此,言语有两种功能:一是交际功能;二是概括和调节功能。在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儿童和别人交往,不是依靠语言,而是依靠更多表情和手势、动作等 体态语言 。学前儿童语言交际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岁前。这个阶段言语的交际功能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高。这是和 3 岁前儿童的独立性不够发展,其活动主要依赖成人有关。在这阶段,儿童主要用对话语言、情境语言和不连贯语言。

11、第二阶段:3岁。这个阶段的语言功能,除了请求和问答外,还有陈述、商量、只适合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等。与此相适应的是连贯性语言、陈述性语言逐渐发展。四岁以后,儿童之间交谈大为增加,他们会进行讨论,在游戏和其他活动的合作中协调行动。五岁以后,儿童在争吵中,出现用语言辨认的形式。我们看到大多数口吃的孩子受到自信心和人际关系的困扰,而自信心和人际关系又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口吃的程度。口吃是言语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幼儿的口吃现象,部分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更多则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口吃出现的年龄以 24 岁为多。23 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 岁是口吃的常见期。口吃的心理原因

12、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紧张。23 岁的儿童在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语言流节奏的障碍。即在发音系统还没有完成说话的准备时,他已发出了发音的冲动,造成先发出语音后来应该发出的语音的脱节,也就是发音连续动作的不恰当的停顿和割裂。导致这种现象可能有这两种情况:一是儿童头脑中已经储存了许多语言信息,说话时回忆语言模式的速度相对较快,而说出的语言速度相对较慢,二者的时间造成了言语流的脱节。二是儿童开始说话后,找不到应有的语词去继续表达。两种情况都使儿童出现过度激动和紧张,这种激动和紧张状态状态使发音系统受到抑制,发音器官发生很细致的抽搐和痉挛,于是出现了发音的停顿和重复。多次的发音停顿和重复

13、,是儿童形成了条件反射,以后,每次遇到类似的说话情境或类似语词时,即发生同样的抑制现象,造成口吃。幼儿否认口吃还可能来自模仿。幼儿由于好奇心和模仿心理,觉得口吃挺好玩,就模仿别人口吃,结果不自觉地形成了口吃的习惯。3、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相互理解,并共同遵守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借助于游戏,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学会

14、理解别人,并尝试体验长大后可能成为角色。在游戏中,他们首先学会发现自我,他们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别人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反应,自己会对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等。在游戏中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游戏分为单人游戏和多人游戏。顾名思义,单人游戏是一个人独自参与并完成的游戏,多人游戏(也可以叫做合作游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游戏。游戏常常以多人游戏的形式出现,多人游戏是游戏的主要成分。在多人游戏中,富含着社会性教育因素,有分工协作,有人际交往,有相互尊重与谅解,甚至有社会责任和义务? ? 在这里,孩子们学到了他们作为社会人应该具有的一面,为他们融人社会,真正地

15、成为社会的一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内容包括:亲子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 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的发展。4、游戏促进幼儿情绪的发展幼儿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对幼儿社会交往的作用;情绪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作用。其发展的一般趋势为:情绪社会化;情绪的丰富与深刻化;情绪的自我调节化。而通过情绪社会化趋势表现为: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社会化。通过游戏使儿童能够解决一些情绪问题,在试验性的、没有恐惧的情境中学习对待焦虑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为他们提供了

16、如何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的途径,从而能够设法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其目的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为: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它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攻击。3、从工具性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小班儿童的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儿童的敌意性攻击显着多余于工具性攻击。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受到攻击性行为以后发动报复行为,碰到对方是男性比对方是女性时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往往全神贯注、无拘无束,显露出自己的真正本性。因此游戏好像是儿童情绪的晴雨表,教师可以从游戏中观察了解到儿童的喜怒哀乐。如一个小女孩抱着她心爱的洋娃娃,温暖地抚摩、亲热、说悄悄话,也充分表现了孩子愉悦美好的心理感受。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重要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