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课标甲试题分析(语文月刊)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19148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考语文课标甲试题分析(语文月刊)1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5年高考语文课标甲试题分析(语文月刊)1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5年高考语文课标甲试题分析(语文月刊)1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5年高考语文课标甲试题分析(语文月刊)1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5年高考语文课标甲试题分析(语文月刊)1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高考语文课标甲试题分析(语文月刊)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高考语文课标甲试题分析(语文月刊)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 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甲卷试题分析余 闻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节选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一文,为适应命题需要,摘编时对原文作了一定的删改。本文内容虽然属于接受美学范畴,好像是专家学者才会研究讨论的学术性课题,但实际上与社会上一般人民群众的书刊阅读、艺术欣赏也有密切关系,有助于提高全民的知识素养和认识水平。全文旨意较为深远,理论明白浅显,文字也较流利通畅,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

2、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

3、结构” ,因为文本有“空白” “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 ,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 ,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 ,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

4、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

5、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

6、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参考答案】 A【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选出 A、B、C、D 四项表述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A。我们可以看到,原文一开始就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从逻辑上说,不看作重要

7、的美学问题,既可以看作美学范围以外的问题,也可以看作美学范围以内但属于次要性质的问题,因此 A 项说“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这一表述显然是不准确的。而B、C 、D 三项的表述与原文内容是相符合的。需要指出的是,B 项的“整个创作过程” ,这一短语与原文“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中的“创作”应该是等值的,B 项的“不断结晶的过程”与这一句的“结晶过程”也是等值的。C 项的“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 ,这一句子与原文“这一完成”是等值的,C 项的“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这一句子与原文“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也是等值的。至于

8、 D 项的表述,对照原文第二自然段“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 “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不难发现它也是正确的。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 ,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 品 被 艺 术 家 创 作 出 来 以 后 就 成 为

9、 历 史 , 作 品 是 通 过 接 受 者 的 理 解 而 存 活 于 现 实 ,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参考答案】 C【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C。先看 A 项,原文第三自然段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 ,因为文本具有“空白” “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而所谓“空白”就是指文本“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 ,这样 A 项把文本成为“召唤结构”的原因之一归结为“空白” ,应该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关于 B 项,原文指出,文本的否定功能能

10、够“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这里的“接受者”当然是指接受文本的人,也就是读者、观众和听从等,而这里的“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当然也是接受者根据文本的思想内容来反思和批判自己所生活的现实。由此可见,B 项的理解和分析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关于 D 项,原文最后一段说“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 ,“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因此这一项虽然在措辞上有所不同,例如把“生命之光”理解为“生命力” ,但是意思仍然与原文无违。最后回过来看 C 项,原文第四段说:“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为什么不是“被动的”呢?原文接下去说:“海德格尔提

11、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显然,原文这里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表述,但它是前果后因。而 C 项呢,却是倒因为果,颠倒了因和果的关系,由此可见,C 项的理解分析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 的 体 现 , 含 蓄 的 美 在 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 、 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

12、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参考答案】 B【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层级为 B级和 C 级。【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B。关于 A 项,我们看原文第三自然段,原文在指出“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 ”,以及“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以后,是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和简洁来作为例证的,可见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和简洁确实是“艺术作品召唤

13、性 的 体 现 ”,那么 A 项前半项的理解和分析应该是正确的。 同时这一段最后又指出,含蓄和简洁的作用就在于“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那么 A 项后半项尽管采用了“从有限中表现无限” “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等表述,这种理解和分析还是不错的。再看 C 项,这一项的前半项与原文第四段中“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一句几乎完全相同,那么它的后半项呢,原文最后一段说:“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这里“当然可以”一语表明了“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完全是可以实现的,而后半项

14、的实现正是建立在前半项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前半项是因,后半项是果。试想,如果文本没有“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 ,那么接受者在接受文本,包括理解、欣赏文本时,就可以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天马行空、任意发挥,甚至无中生有、恶意曲解,这样还有什么科学性可言,还有什么是非标准?由此可见,C 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再来看 D 项。原文最后一段说:“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这就是说,当一个个作为个体的接受者在接受同一个文本时,尽管每个人的理解都可能有自己的个性,因而同一个文本会有各式各样的理解,但是由于人是一种群体性的动物,

15、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思想意识、文化习俗都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一个个个体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由此可见 D 项的理解和分析也是正确的。从理论上来说,C 项是从文本的角度来说明接受者的理解不可能完全脱离文本的本义,而 D 项则是从接受的角度来说明理解也总有一个限度、一个共识。附带说一下,上面说到 C 项“我们今天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这一点,其实从“个体与群体相通”的观点来说,今天的人都是从古人繁衍、传承而来的,我们今天的思想感情、文化习俗也是与古代一脉相承的,所以今人和古人总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所以C 项的理解

16、分析也是成立的。最后来看 B 项,原文第四段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 ”,这和 B 项头上的表述完全相同。原文又说“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 ,这是原文对于前面“理解就是误读”一句的解释和推演,但是这种解释和推演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解释和推演为“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这样一个说法。高鹗为红楼梦续写了后四十回,虽然在使红楼梦成为完本上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在许多情节,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性上违背了曹雪芹的本义,他的理解距离本义虽远,却并不能认为是成功的,是创造性的。本选项中的元王实甫西厢记确实来自唐元稹的莺莺传 ,但是前者的理解距离后者的本义并不远,选项中的明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也确实来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但是前者的理解距离后者的本义也不远。即使认为西厢记和金瓶梅距离原作的本义也可以说有点远了,但也不能由此得出“越远越具有创造性”的结论。由此可见,B 项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