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176863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九(上)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九(上)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九(上)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九(上)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上)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上 )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二) (一)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使内外异法也。 【乙】墨者有钜子腹黄享 ,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黄享 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注释:墨者:指墨家。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 腹黄享 (tn):人名。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

2、释有误的一项( ) A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B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罚)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道理) D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恩赐) (2)结合语境解释(甲)文中的“引喻失义”和(乙)文中的“天下之大义也”中的“义”的 意思。 引喻失义天下之大义也 2将选文中画“ ”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3 (甲)文和(乙)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 答:这个语句是 4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

3、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不少于 30 字) 你的建议: (二) 【甲】亲贤臣,远小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高祖(刘邦)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帝不

4、以臣卑鄙 ( ) (2)给馈饷,不绝粮道 ( )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两组 是( ) a 当世之事 b 百万之军 a 决胜于千里之外 b 不求闻达于诸侯 a 未知其二 b 以彰其咎 a 可计日而待也。 b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A. B. C. D.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4、写出源于选文中的成语: 甲文: 乙文: 5、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用人的问题,你认为诸葛亮和刘邦都强调了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三)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5、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躬耕于南阳(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 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志无以成学( ) 2、翻译下面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甲文中诸葛亮自叙身世的目的是什么? 4、乙文中诸葛亮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5、甲文事中有情,乙文理中有情。请简要说明作者的情感特点。 (四)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五深入不毛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

6、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注释:永安即白帝城。曹丕曹操之子。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自取自己取而代之。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股肱比喻辅佐之臣。效献出,呈献。3 先帝不以臣卑鄙 ( ) 由是感激 (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若嗣子可辅( ) 2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3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属”字的几种

7、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属以后事”中的“属”字。 (只需填序号)( ) 属。连接。委托,交付。隶属,归属。亲属。类。4面问题: (1)读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子抄下来。 (2)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3)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 (只谈一点) (五 ) 【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有所广益。亲贤臣,远小人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 曰:君问可,非问臣

8、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2)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 (3)其谁可而为之( ) (4)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 ) 2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3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

9、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用原文回答) 4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六)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建兴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所捷。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被当地部落人及汉人所佩 服) ,募生致之(要求部下活捉孟获) 。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擒七获,而亮犹释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咸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头领)而用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夙夜忧叹 (

10、) (2)深入不毛 ( ) (3)至于斟酌 损益( ) (4)向 者不知虚实 ( ) (5)纵使更 战 ( ) (6)获止不去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的大事也。 今蒙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身。 3、 【甲】文中“南方已定”是指什么?推断诸葛亮写出师表与七擒猛获哪件发生得更早些? 4结合【甲】 【乙】两文,分析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七 ) 【 甲】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

11、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卑鄙_ (2)悉 2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C. 咨臣以当世之事 D.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 举出一例即可。(八)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