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痛苦及狂喜——上交所及两个十年

豆浆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6.50KB
约30页
文档ID:21167974
痛苦及狂喜——上交所及两个十年_第1页
1/30

痛苦与狂喜——上交所的两个十年(上篇)作者:住在北京 标签:财经 2010-09-06 16:41 星期一 晴痛苦与狂喜——上交所的两个十年(上篇)文/本刊记者 叶满天 实习记者 罗然即使在今天看来,20 年前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 “上交所”)的成立都是不可思议的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社会的大环境仍是“左的思潮、计划经济的桎梏、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传统的意识形态”,上交所成立没有一项条件是成熟的,首任总经理尉文渊在回顾那段历史时,也觉得确实是“做早了”交易所是二级市场,要求有足够的上市公司和市场中介,具有相关的市场监管法律、统一的监管体制以及必要的投资工具,包括要启蒙投资人意识,进行投资人教育,等等,当时,这些要素几乎都不具备既然市场催生在那个年代,自然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痕迹,比如中国证券市场特有的股权分置,为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15 年后,证券市场又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但上交所必须成立1990 年初,为了向世界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变,国家提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在上海制定的浦东开放一揽子计划中,就包含了成立上交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处负责牵头组建上交所筹备办公室。

因为一个偶然,35 岁的金融管理处正处级的副处长尉文渊在在 1990 年 6 月底成为上交所筹备负责人,尉当时“什么都不懂,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借鉴 ”他以为是去修房子,向人民银行借了 500 万元来筹建上交所,后来上交所收了会员费才还清1990 年 6 月,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在海外宣布交易所年内要开业,筹备工作压力剧增选房子、装修、起草规则、培训证券会员、组织上市公司、完成全方位电脑通讯系统,等等,都要在 5 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尉文渊甚至一度认为,自己会在那天出洋相有一次,为了一件事,他突然感到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而压力又太大,觉得有点无能为力了他把大家召集起来,坐在地上开个会,刚坐下,眼泪无缘无故“哗”地就下来了可想而知,尉当时的处境有多难幸运的是,1990 年 12 月 19 日,仅仅筹备了不到一年的上交所在上海浦江饭店如期举行了开业典礼,朱镕基致开业词在谈到上交所成立的重大意义时,他首先就表明,它标志着我国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奉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随后,尉文渊敲锣开市,他也成为当时全球最年轻的交易所老总给上交所一个高起点筹备时期,尉文渊从当时不多的国外资料中了解到,国际上证券交易有三种模式:口头竞价、书面报单(写板)、电子计算机交易系统或者计算机辅助交易。

他坚信,“终究几十年过去了,高科技发展这么快,我们不可能再重复过去的道路”为了开发一套计算机系统,尉文渊先从向央行借来的筹备金中拿出 100 万元接着,找到了当时在上海财经大学基础部任助教的谢玮从 1990 年 8 月开始,尉文渊和谢玮两个人实际上组成了上证所技术系统的攻关组,尉做决策,谢具体负责编程,采纳用 PC 网络系统实现证券自动交易和行情传送的方案之后,与深圳黎明公司签定了 207 万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电脑网络系统》合同在黎明搭建起的网络平台上,上交所最初所有的应用程序都由谢玮一人开发的,其中最核心的程序就是全自动交易撮合系统在上交所第一声锣响之前的最后一周,尉文渊终于拍板——摒弃国外沿用了百年的手势/写板交易1990 年 12 月 19 日,开业后第一笔交易通过计算机顺利完成后这样,交易所开业当日就采用了 PC 网络系统实现证券自动交易和行情传送的方案,实现了委托电脑录入、证券委托电脑系统自动撮合成交,以及成交行情信息远程自动传递等自动交易功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直接采用计算机自动撮合配对系统的新交易所1992 年,中国股市经历了开创以来的第一个飞速成长时期,每天以 10 万笔计的交易委托从全国各地的营业部汇集到深沪两地交易所的自动撮合系统中,令其不堪重负。

尤其在委托迅速推开后,证券市场新的失衡点再次转移到交易系统身上上交所在筹备阶段,曾“大着胆”为撮合系统设计了 3 笔/ 秒、一天几万笔的交易量,系统只带 25 个终端的上限后来系统几经扩容,虽然交易量已升至400~500 笔/秒,但那时场内终端已超过 200 个1993 年初,上交所下决心给创始系统扩容上交所最终选择了惠普公司的827S 作为主机系统,惠普请了一个曾帮助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做过类似交易系统的澳洲专家 Philip,帮助上交所开发应用系统由 Philip 开发核心技术的新系统,所采用的是三层体系结构上交所为这套应用软件花了 40 万美元,这在软件搭着硬件卖的 90 年代初,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尽管上交所咬着牙掏钱,但他们认为值得,因为“所有的原程序都留给上交所,这不但考虑到维护的需要,最主要是为了培养一批人”在上新系统的同时,上交所顺便把整个系统从微机/Novell 网平台升级到了主机 /Unix 平台1993 年 12 月 14 日,听说 Philip 的新系统开发要完工了,但需要经过几个月的测试才能启用,尉文渊大急,但急中生智,他发动了几场空前的有奖竞赛——闭市后,全场红马甲一起把新系统“往死里打,打死者有奖”。

只要系统一“瘫”,技术人员立刻追根寻源解决问题以这种非常规手段,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半年才能做完的系统测试1993 年 12 月 24 日,上交所的新系统切换成功新系统上线后,上交所交易通道畅通无阻,除对原有席位绰绰有余的保障外,新系统还大力支持了上交所业务的快速拓展:席位从 200 多个增长到了 2000 多个;交易大厅也从 1个发展到了 8 个1996 年 12 月,上交所的交易系统顺利通过了每天 360 万笔交易的高峰考验到 2001 年时,上交所系统每秒钟的连续处理能力已达到3000 笔交易之后,系统在随时打补丁随时升级中运行,一直坚持到 2009 年11 月 23 日,上交所新一代交易系统上线强推无纸化同自动撮合交易系统一样,上交所推行的股票无纸化交易也具有世界领先意义成立早期,股票稀缺,为防止投机太盛,上交所对股票买卖实行涨跌停板制度,使供求关系严重失衡1991 年 3 月,上交所只有 20 多个席位处理交易,完全容纳不了成千上万的上海投资者的要求,再加上交易系统和计名过户制度的阻碍,上交所完成一笔股票买卖最长要用半个多月这样,场外交易即黑市开始形成,黑市一形成,完全突破了场内的价格,到了一发不可收的地步。

这些情况反映到交易所,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控制黑市交易为了打击猖獗的黑市交易,上交所设计了无纸化交易,将股票实物转化成“电子股票”,在交易所电子交易系统中集中存放,统一划转,黑市交易就会失去市场开始,投资者把股票当成“传家宝”,不肯上交;一些柜台网点也拒不执行交易所的规定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也收效甚微有一天,尉文渊在交易所加班,早晨刷牙时,他突然想,如果只认场内成交记录,有没有那张股票也就无所谓了于是,上交所干脆宣布,股票没有上交,没有换成电子股票的,一律不得在场内交易1991 年 4 月,最终取代实物股票的股票账户在上交所诞生了每个股民只要在上交所的清算部(上海证券登记公司的前身)开一个股票账户,在计算机数据库里录入自己的股东代码以及持有股票的种类和数量,以后再卖股票时,交易所对其股票账户查证后,只须在系统中减去出售的股票数量;至于买入就更简便了使用股票账户后,一买一卖只须在系统数据库里做一个数据转换,股票就从甲账户到了乙账户,完成了以前冗长的交收过程1991 年 10 月,作为上交所开业后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上海兴业房产准备发行股票实物券,尉文渊坚决不予放行最后兴业房产仅印制了 30%的股票,并全部封存于上交所仓库,作为上交所外事活动的礼品、纪念品保存。

从兴业房产以后,上海发行的所有股票一律采用无纸化无纸化交易、中央结算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交易系统的运行效率,使复杂的交割过户流程在买卖的瞬间完成后来,无纸化交易又被引入到国库券的发行交易上市公司蜕变开业之初,上交所共有 30 种证券上市,其中国债 5 种、企业债券 8 种、金融债券 9 种、公司股票 8 种(俗称“老八股”)当时,全上海的证券经营机构有 25 家,柜台交易点 50 多个,可作为会员的证券公司只有 3 家——万国、申银和海通后来,有资深媒体人戏称,尉文渊靠着“三把蔬菜”和“六块肉”把上交所炒成了一桌“菜”上交所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尉文渊在总结自己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说:“从成就感来讲,让我想起的事是 1992 年;从挫折感来讲,是‘3•27’事件1992 年初,尉文渊曾考察了美国的证券市场,体会到一个成熟的市场,最关键是两点,一是开放,二是竞争而当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掀起了股份制改革的热潮1992 年,在深圳“8•10”事件之前,中国证监会尚未成立,尉文渊的主要精力开始放到了推进市场化进程上,大刀阔斧地推进市场发展,他干了三件事——放开股价、增设营业网点、股份公司大扩容。

当时,基于对市场风险的认识和控制,交易所实施涨跌停板制度和流量控制,使得交易十分清淡应该尊重市场,实行价格竞争”,尉文渊自作主张做出放开股价的决定在经历了两个月的小范围放开股价尝试后,于是有关部门宣布“5 月 21 日,股价全面放开”,这就是令很多早期投资者一夜暴富的“5•21井喷行情”股价放开后交易火爆,但投资者却苦于交易席位不足跑道不畅无法交易,而营业网点的扩建又并非一朝一夕所能为于是在上海文化广场出现了壮观的超大型营业部,100 多家证券公司进场设摊随着各个营业部入驻新的办公地点,股民也分流散去,疯狂了一年半的文化广场,在 1993 年 12 月 24 日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1992 年是早期市场的第一次扩容高潮,当年有 30 多只股票上市;股票总成交额为 247 亿元,比 1991 年增长了近 30 倍;上交所的会员单位也在不断扩展,交易所内的席位从最初的 25 个增加到 1992 年底的 500 多个随着股票的供应量大大增加,供求关系发生急剧的变化,上证指数从 1992 年 6 月的 1500点一路跌至 300 多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次“大熊市”有资深证券媒体人在记录那段历史时用“大跃进”运动来形容 1992 年的中国股市,“那时的疯狂是如此不可思议”,股市是一种爆发式的成长。

最初的上市公司也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起点低、规模小、局限于上海本地企业最早的上市公司上海“老八股”中除了电真空,其他全是乡镇企业或街道工厂规模最小的爱使股份,上市时只有 40 万股本  “老八股”撑台的局面直到 1992 年初上海扩大试点才改变,新增了 30 多家上市公司,及至 1992 年 7 月 24 日,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沪市上市公司开始扩大到全国1993 年 6 月,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签订 《监管合作备忘录》,允许内地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7 月 15 日,第一家中国内地上市企业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H 股挂牌上市当年,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还有上海石化总厂、广州造船厂、北京人民机器厂、马鞍山钢铁公司和昆明机床厂从 1993年起,中国公司就开始在美国上市这一阶段包含了两类企业,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并存:一类是在香港上市的国企 H 股以美国存托凭证方式( ADR)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如青岛啤酒、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等 8 家公司,另一类为外资或中资的公司以红筹方式上市,如华晨金杯汽车、中国中策轮胎和正大易初摩托这批企业的集体上市形成了第一波“中国热”这波热潮事实上是一次思想飞跃的体现,它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资本市场认识的深化,意识到中国要把最核心的企业拿出来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经济。

此后,素质优良的国有企业开始陆续登陆上交所1999 年 11 月 10 日,沪市第一只银行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A 股股票上市; 2000 年 12 月 12 日,国内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在上交所挂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