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案例分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1149045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例尺教学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比例尺教学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比例尺教学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比例尺教学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比例尺教学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例尺教学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例尺教学案例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浅谈在比例尺学习活动中进行“动手做”的实践探索广西柳州市雀儿山路二小 黎益【摘要】 “动手做”是学生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也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动手做”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探索和思考的空间,培养了空间观念,帮助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那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寻求现行教学内容中运用“动手做”的切入点。本文将通过对课例的阐明,谈谈如何让学生通过“动手做” ,学会数学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以及从活动开展中所思所想。【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做 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和脑中间有

2、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 ”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数学作为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又是发展人的思维、提高人的智力的有力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还是培养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资料指出:我国的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尤其计算能力,居世界首位。但由于局限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思想, “应试教育”仍然很大程度地束缚着数学教师的手脚,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只要求学生听懂牢记正确再现,不注意让学生主动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精力花在无

3、限制的重复性的练习和复习上,造成学生过重负担,致使有的学生厌学、弃学。“动手做”是一种由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数学学习中的“Hands-on ”活动是指让学生 “动手做数学” ,即让学生利用现实情境,从2周围生活中取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规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旨在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知识,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正如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所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

4、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可以说,在数学教学活动里,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体现自我的价值。小学六年级有一个单元内容是“比例尺” ,这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活动平台。教师在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提供了很多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看到孩子们积极参与的态度,课堂上为某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画好示意图时的兴奋,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们在享受学习的乐趣。场景一:教师出示一幅图画(长 18cm,宽 12cm),提出问题:你能在这样大小的纸上(大小约为作业本的一半)画出这幅图画的示意图吗?明确任务后,

5、学生纷纷动手,有的学生量了量图画的 长与宽的长度,有的学生马上在纸上画画,有的学生在 计算教师则这看看,那看看,对 学生的不同画法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大约过了五分钟,好些学生画好了,他们都很想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此时,教师拿上来三个不同画法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生 1:我先看看原图,然后就像平时画画那样,随手画出来,我 觉得自己画得蛮像的。师追问:画前你量过画的长和宽的尺寸吗?生 1 摇摇头,师继续追问:你现在画好的示意图的尺寸你知道吗?生 1 再次摇摇头。3生 2:我是这样想的,我把长和宽同时缩小 6 倍,然后得到长为 3cm,宽为2cm,画好 长 方形后,我再在里面画上 图画。

6、(其余学生听后都若有所思。 )生 3:我画的示意图长是 6cm,宽 5cm,画出来不像 xxx(生1)那样是一个扁扁的长方形, 这幅画是竖着的长方形,所以我画的图和它比较像。看完三幅作品,听完三个学生的发言,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望着教师,希望能从教 师的嘴里听到正确的结果。此时,教 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幅图画却画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这三幅图中,谁画得最像?请在小组内说说你的理由。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同学们纷纷在组内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学生还在修改着自己的示意图一系列讨论之后,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全班学生达成共识:要想画得像,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场景二:镜头一(教室里):全班分成了四个大组,

7、这一堆,那一堆,原来他 们在组长的组织下分工。 已经有了六年合作的基础,此 时不需要教师多言,组长马上根据组内成员的特点确定好记录员、操作员、 计算员 ,教室里呈 现着热闹的景象。镜头二(操场上):开始测量了,有的小组先测量学校的大门,有的小组先测量学校篮球场,有的小组则 来到体育活动区域,准 备测 量活动区的数据,操场上处处能看到他们兴奋的身影,听到他们量到一个数据后跑过来跟老师汇报的声音。走到小组中参与他 们的活动,看到小 组长组织 着自己的组员,有的 负责拉皮尺,有的在读数据,有的记录数据,有的跑来跑去,着急地告诉拉皮尺的学生没有拉直,这样量出的数据不够准确,一个个神情专注, 俨然小小科

8、学家。镜头三(教室里):要完成学校的示意图了。每个组分成三个小组,大家在讨论确定多大的比例尺比较合适,然后有的计算,有的画图,共同完成校园的示意图。汇报时 ,每个小组都派出了自己小组的“形象代表” ,他们拿着小组的作品,指指点点,仿佛小小设计师 ;而坐在下面的同学, 则 每个人都很专心听着代表的4发言,还不时做着记录,就像一个个小评审员。回顾与反思:两周的数学学习活动一直与学生共同和“比例尺” 打交道,学生在课堂上、课堂外的活动不断让教师刮目相看,不断感受到“动手做”的魅力,不断感受着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喜悦与收获。这种喜悦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无法感受到的,我想“动手做”的魅力就体现在:(一)动

9、手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的反应,使新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同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内容也更丰富了。从场景二可以看到,当学生学习完“比例尺”后,如果像以前那样,通

10、过书后练习题进行巩固,学生显然兴趣不大。于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用学过的知识去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的气息。(二)动手做,让学生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数学概念都是死的,是不能再创造的,学生学习数学概念都是学习前人的经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传统的教学往往是让学生死记概念,再机械应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记忆就会很快的被遗忘。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

11、家那样去“想数学” , “做数5学” ,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所以概念的明确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足够的材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再引导学生归纳出概念的定义。“比例尺”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讲可以说是比较抽象并且较难理解,从场景一可以清楚地看到,有的学生开始的动手做是没有数学知识做支撑的,他们的操作是盲目、茫然的,此时通过展示、对比、讨论,学生对于动手做后面隐含的数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然后通过再次的动手做(场景二) ,延续自己对知识的建构。(三)动手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12、数学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与提高的过程。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对这个数学问题认识清楚以后,又必须使其回归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场景二中,计算各种数据要用到数学知识,确定每个建筑物的位置要用到“方向与方位”知识,画图要用到美术知识,写说明词要用到语文知识整个活动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

13、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四)动手做,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以往的课堂教学,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承,以“双基”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学生饱满的6热情和积极的参与,而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本单元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探索、尝试、讨论、交流,教师仅仅是他们当中平等的一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最初的困惑与无奈、探索的挫折与挑战、合作的效益与快乐、成功的喜悦与陶醉、事后的回顾与反思这样的心理历程,使

14、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体验了探索的过程与方法,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有效手段。交流成果时,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到讲台上展示本小组的作品,声情并茂地演说自己的解说词,真是各具特色。在交流中大家既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又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发展的目的。数学课堂中要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就得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的局面, “动手做”可以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这样,数学学习才能成为每一个孩子乐于其中的美差,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参考文献】1.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3. 刘爱东 Hands-on 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探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