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七年级(上)《植树的牧羊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067921 上传时间:2017-09-15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植树的牧羊人》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植树的牧羊人》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植树的牧羊人》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植树的牧羊人》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植树的牧羊人》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植树的牧羊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教材七年级(上)《植树的牧羊人》(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让 乔诺,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二、细读课文,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初见牧羊人,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

2、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荒凉,贫瘠,干燥,人烟稀少。,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牧羊人

3、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牧羊人是一个自怎样的人?,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

4、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体现了牧羊人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特点。,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难。,再见牧羊人,环境: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语言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既然没有重要的

5、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随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义务植树信念的简单原因,更表现出牧羊老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牧羊人: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牧羊人改养羊为养蜂并且一直坚持种树。默默无闻长期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把白桦树比喻成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活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

6、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尤其令人震撼。,最后一次相见,环境: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牧羊人: 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 每当我想

7、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讴歌牧羊人的坚毅、无私和伟大。,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植树35年,荒漠,绿洲,无私奉献,执著坚毅,勤勤恳恳,飘着香气 幸福舒适 青春 活力老人 年事已高无限敬佩,荒地 光秃秃的山狂风呼

8、啸 游人稀少“爬”“戳”老人艰难植树 “放”“盖”,初遇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高原:生气 富饶,植树的牧羊人,高原:干旱无比,再见牧羊人,地毯 薄雾 茂盛,湿润 鲜嫩 挺拔,硬朗 一直在种树老人执著奉献,高原:溪水 奇迹,小结:,三、整体感悟,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了生气、富饶的乐园。学习课文后,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这样做吗?,1.抓住特点写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等描写将植树老人平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语言描写);“他拿出一个

9、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等。,艺术特色:,2.分清主次定结构。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首次见面的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笔墨,对牧羊人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绘,同时,对高原恶劣环境的描写堪称细致入微,这是伏笔,为下文突出高原的变化之大巧设铺垫。所以详写。第二、三次见面,则突出地描写了牧羊人艰辛植树的情景,还有高原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升华文章主旨而略写。这样的结构安排,主次鲜明,主题突出。,3.叙议结合显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尤其令人

10、震撼的是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象征“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如果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我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植树老人的赞扬敬佩之情。,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游人稀少“爬”

11、“戳”“放”“埋”,干旱无比,硬朗一直在种树,湿润、鲜嫩、挺拔,年事已高,却依然不停地种树,飘着香气 幸福,二、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示例1: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示例2:他是一个十分无私、执着的人。虽然“风吹在瓦上,发

12、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而当“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从“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几年以后,“这些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可以看出,植树老人为了改变高原的荒漠局面而无私奉献、勤恳执着的劳动情景。,三、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本文讲述了一

13、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主题,四、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温暖的心。 在绵延数百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 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20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族乡邮员;一个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员王顺友。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他是世上最亲的邮递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