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1《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045029 上传时间:2017-09-15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1《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化学1《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化学1《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化学1《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化学1《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1《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1《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德化一中 陈金生,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二、课时安排,三、教学建议,1、地位和功能,2、内容结构与特点,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1)内容结构 (2)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 (3) 在同类物质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具体物质的特性,3、教学目标,幻灯片 3, 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本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可分为单质、化合物和金属材料三大块。对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故学生的活动也多样化:有的用回忆与复习、讨论的方式,如回忆讨论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的用实验、观察的方式,如描述钠的物理性质,观察钠的燃烧现象、铝箔燃烧现象、钠与水的反应

2、现象等。有的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如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探究Na2CO3、NaHCO3的重要性质,Fe3+的氧化性等。有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去研究和探索,如对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等。,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二、课时安排,三、教学建议,二、课时安排,三、教学建议,1、明确本章内容呈现的两条线索 ,线索一:金属活动性顺序,线索二:分类的方法,三、教学建议,2、做好初高中知识、必修1中第一、二章内容与第三章内容的衔接,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教材P46的“思考与交流”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初中化学中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有关

3、知识,其中第3点在分析钠、镁、铝原子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复习了金属具有较强活泼性的通性,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初中金属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内容奠定基础,同时又可较快地形成课堂气氛。,三、教学建议,2、做好初高中知识、必修1中第一、二章内容与第三章内容的衔接,在课堂教学中,可复习初中对氧化物的分类,如氧化物分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进一步介绍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定义,为更好的理解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定义、性质作好铺垫。,三、教学建议,2、做好初高中知识、必修1中第一、二章内容与第三章内容的衔接,学生已经知道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

4、计算的相关知识,P52的“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揭示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难度,故教材以锌和盐酸这个熟悉的反应为背景,减轻情景的陌生度,教学中理清如下问题即可,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列比例关系式解题时,可同时包含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体积、物质质量这些物理量,只要比例关系式上下单位一致即可。同时在练习中,要适当控制难度,选择一些一步反应的例子,避免过量计算等问题。,三、教学建议,2、做好初高中

5、知识、必修1中第一、二章内容与第三章内容的衔接,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在学习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时,可训练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金属单质参与的化学反应,多为氧化还原反应,可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分析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三、教学建议,3、积极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突破“钠与氧气反应”的知识重点 ,创设“铝与氧气反应”的情景 ,探究Na2CO3、NaHCO3的性质差别 ,联系生活学习Al2O3的两性,教学片段设计,三、教学建议,展示装有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镁、铝、铁、铜几种金属的试剂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请大家猜测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 ,三、教学建

6、议,钠和镁可以在空气中然烧,铝能否与氧气反应,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吗?当学生进行实验后,发现铝箔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于是再创设情景:铝箔不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能否通过改进反应条件促使铝燃烧呢?引导学生用打磨的铝箔或铝粉进行实验。 ,三、教学建议, 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均可溶于水,但溶解度大小是否有区别呢?请你设计实验比较。这个实验设计要强调所取固体质量要相等以及水应逐渐滴加,借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对比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碳酸钠属于盐却为什么会俗称为纯碱?难道其水溶液呈碱性?请你设计实验检验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是否呈碱性。方案有:用pH试纸测定二者水溶液的pH是否大于7?往两者的水溶液中滴加酚

7、酞,看是否会变色;检验溶液是否会使蓝色石蕊试液变红。,三、教学建议,某化学课外小组欲在实验室里自制简易灭火器,设计了如下装置,你认为应选用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为什么?可通过比较等质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同时加入到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中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及快慢得到答案。可用以下装置:,三、教学建议, 面包师把揉好的小面团放到烤箱里焙烧后为什么变成松软可口的大面包?探究Fe2+和Fe3+的氧化还原性时,可创设情景如下:盛氯化亚铁溶液的试剂瓶里为什么有黑色粉末?它的作用是什么?没有它有什么后果?引导学生从Fe单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入手分析。,三、教学建议,关于氢氧化铝的两性问题,可在学生已

8、认识到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的基础上,创设如下情景:通常酸性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酸,碱性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那它对应的水化物是什么呢?氢氧化铝是否既与酸反应又与碱反应呢?,“设计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装置”这一科学探究活动在教材中,是安排在“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之前的,但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在第二课时进行“金属与水反应”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在对“钠与水的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之后,又设计“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装置”,使得学生无法在一节课内较好地完成两个高难度的实验训练,以至于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当然探究学习也难以开展。为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可把“设计铁粉与水蒸气

9、的反应装置”抽出来单独一节进行科学探究。,完整教案设计:【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师请大家分析铁粉和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思考和交流:要想完成这个实验,实验装置至少应该由几个部分来完成?分别是哪几个部分?你选择这些装置的理由是什么?,教师通过思考与交流,我们知道“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需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水蒸气的发生装置、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装置、氢气的收集装置。请思考选择什么装置?你是如何想到的?,【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学生思考与交流,画出装置图可能如下,【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师怎样才能得到充足的水蒸气?请大家设计把水变成水蒸气

10、的方法,并画出实验装置图。学生思考与交流,画出装置图可能如下,【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师请思考与交流,有哪些方法可让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已经发生了?学生 思考与交流,可能回答:有沉淀或气泡产生、物质的颜色发生变化、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等。教师对于此反应,我们如何知道反应是否已经发生?学生 思考与交流,点燃收集气体,确定是否有H2。,【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师请大家设计收集H2的实验方法,画出装置图。学生可能画出如下装置图,【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师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完成铁粉和水蒸气的反应,并尽量能让我们看到反应的发生。学生 思考与交流,可能有如

11、下搭配:图3图1图6或7或8或9或10; 图3图2图6或7或8或9或10;图4图1图6或7或8或9或10;图4图2图6或7或8或9或10;图5图1图6或7或8或9或10;图5图2图6或7或8或9或10;,【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师上述这么多方案中,哪种方案更简便易行?学生 思考与交流,可能会提到选择图6或图7收集氢气进行检验教师请两位同学上台,利用“图4图1图6”给大家演示组装装置。学生演示教师药品已装好,可以开始实验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操作是什么?大家有问题吗?如果有,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学生可能提到:有两处要加热,应该先点燃哪一处的酒精灯呢?为什

12、么?可能回答:应该先点燃制取水蒸气的烧瓶处的酒精灯,否则铁粉会与装置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学生演示实验教师为了让实验更快地进行,现象更明显的观察到,这个有没有改进的地方呢?学生可能回答:改酒精喷灯,把氢气通入肥皂液吹成氢气泡。,【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师利用“图4图1”和肥皂液进行实验。学生 分组实验教师 请大家看教材P50,对图38的实验装置进行评价:它的优缺点是什么?学生 思考与交流。,4、注重学科方法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建议,(1)重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多功能作用,(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总结提高,(3)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和概括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的能力,(4)结合生活学习化学,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