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高二3月考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032957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高二3月考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高二3月考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高二3月考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高二3月考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高二3月考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2013学年高二3月考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高二3月考考语文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2013 学年高二 3 月考考语文试题时量 120 分钟 分值 150 分、注意:选择题 16、13、14 、15 题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处,11、12 题答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从稗史到大雅: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小说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主要文学文体,但是在中国却一直是下九流的“闲书” 而不登大雅之堂。 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小说家被称为稗官,小说被称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稗史。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君子自然不肯光顾小说,即使是那些才子,

2、也是在正宗的诗文之外偶涉小说,大都拿小说不当正经事,将小说称为“闲书”。明清两代,即使是对三国演义与 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也认为它们不可以与左传 史记相提并论,仍然是“稗史” 的地位,而没有人敢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说文学高于历史。只有那些落第的文人,不厌其烦地写作数量繁多的实现自己白日梦理想的才子佳人小说,而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甲午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酣梦,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首先就从重视小说的地位开始。梁启超反传统之道而行之,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将小说的地位抬到了一种罕见的高度:“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而谴责小说的出现,尤其是以林纾为代表

3、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也促成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当然,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我们屡屡看到翻译者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删削原有的大段的景物描写,甚至以说话人的身份现身说法。但是,他们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正是因为梁启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而将之视为文坛的正宗,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在这之前已经有近两千余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文本,所以在五四文学革命中鲁迅发表其“格式特别”的小说时,无须一个革命性的论证过程,现代小说就顺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那么,鲁迅使小说这种文体从传统向现代成功转型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呢?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就此而

4、言,鲁迅的小说其实比起宋元话本来并不显得通俗易懂。且不说他的早期小说斯巴达之魂 怀旧等是用文言文写的, 狂人日记开篇就是一个文言的序。关键就在于,胡适的衡量标准是有问题的,普实克在其著名的怀旧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一文中,就探讨了这篇文言小说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由此可见,文学的现代性有诸多的特征,白话仅仅是其中一个要素,把是否使用白话看成是衡量现代性的唯一标准是谬误的。普实克指出的鲁迅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淡化情节,涉及现代小说重要的审美特征。鲁迅小说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其悲剧性是对传统大团圆的颠覆。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表现的是“ 怯弱,懒惰,而又巧滑”的国

5、民性。而现代的新文学则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真诚地正视人生的血痕和泪痕,写出人生的“血和肉” 。阅读鲁迅的作品,且不说完全笼罩在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中的彷徨 ,就是鲁迅在自序中标榜“听将令”而露出若干亮色的呐喊 ,其悲凉的基调也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狂人日记中的觉醒者面对无人理解且将他视为疯子的环境绝望地呼喊着“救救孩子”, 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像一条狗一样地默默地死去而无人同情, 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旧历年底怀着到阴间被分尸的恐惧郁郁而死即使是鲁迅的喜剧性小说,也是含泪的笑,而且长歌当哭的泪水要压倒短暂的笑,尤其是阿正传 ,当阿觉得自己做革命党受难却实际上是被当做盗贼杀头的时候,看客们跟着这个死囚仅仅

6、是想听他唱一段,让人在笑后陷入深深的悲哀与反省之中。(节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2 年第 3 期论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 ,有删改。 )1下列关于鲁迅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小说的现代性并不表现在通俗易懂,而在于其具有现代小说的重要的审美特征, 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B鲁迅的很多小说是悲凉的基调,是悲剧的结局。这种悲剧性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几乎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C 彷徨 呐喊中的作品全都笼罩着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即使是喜剧性小说阿正传也让人完全沉浸在悲哀与反省之中。D 狂人日记不能因为正文是白话文,就认定它是现代小说; 怀旧

7、也不能因为它是用文言写成的,就否定它的现代性。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亚里士多德说文学高于历史。而在中国古代,饱读圣贤书的君子瞧不起小说,才子只是偶涉小说,落第的文人也只是通过写小说做白日梦。B梁启超冷静客观地评价了小说的地位,提出了“ 小说界革命 ” 的号召,提倡写作“ 新小说”,促成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C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这就导致一些翻译者在翻译西方小说时还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D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是错误的。白话并不是评判文学现代性的要素之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虽然在

8、明清两代得到了肯定性的评论,但仍没有摆脱 “稗史”的地位。只到红楼梦出现,传统小说才没有被看作是“闲书”。B如果没有梁启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没有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没有五四文学革命之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鲁迅发表现代小说就不会那么顺利。C鲁迅认为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是不健康的国民性的表现,认为现代的新文学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他也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这一观点。D鲁迅在夏瑜的坟头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表明革命还有后来人,想以此透出几分亮色;然而,这种企图连夏大妈也只能理解成儿子的冤魂显灵。这种隔膜增加了药的悲剧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

9、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甄冲南朝刘义庆甄冲,字叔让,中山人,为云社令。未至惠怀县,忽有一人来通,云:“社郎。 ” 须臾便至,年少,容貌美净。既坐寒温,云:“大人见使,贪慕高援,欲以妹与君婚,故来宣此意。 ”甄愕然曰: “仆长大,且已有家,何缘此理?” 社郎复云: “仆妹年少,且令色少双,必欲得佳对,何以见拒?”甄曰:“仆老翁,见有妇,岂容违越? ”相与反覆数过,甄殊无动意。社郎有恚色,云:“大人当自来,恐不得违尔。 ”既去,便见两岸上有人,着帻,捉马鞭,罗列相随,行从甚多。社公寻至,卤簿导从如方伯,乘马辇,青幢赤络,覆车数乘。女郎乘四望车,锦步障数十张,婢子八人,来车前,衣服文彩,所未尝见。

10、便于甄傍岸上张幔屋,舒荐席。社公下,隐膝几,坐白旃坐褥,玉唾壶。以玳瑁为手巾笼,捉白尘尾。女郎却在东岸,黄门白拂夹车立,婢子在前。社公引佐吏令前坐,当六十人,命作乐,器悉如琉璃。社公谓甄曰:“仆有陋女,情所钟爱,以君体德令茂,贪结亲援。因遣小儿,已具宣此旨。 ”甄曰:“ 仆既老悴,已有家室,儿子且大。虽贪贵聘,不敢闻命。 ”社公复云: “仆女年始二十,姿色淑令,四德克备,今在岸上,勿复为烦,但当成礼耳。 ”甄拒之转苦,谓是邪魅,便拔刀横膝上,以死拒之,不复与语。社公大怒,便令呼三斑两虎来,张口正赤,号呼裂地,径跳上,如此者数十次。相守至天明,无如之何,便去。留一牵车,将从数十人,欲以迎甄。甄便

11、移惠怀上县中住,所迎车及人至门。中有一人,着单衣帻,向之揖,于此便住。甄停十余日方敢去。故见二人,着帻,捉马鞭,随至家。至家少日而染病,遂亡。(选自幽明录 )【注】社公,土地神。卤簿:古代高官出行时的仪仗队。方伯:都督军事的长官。四德:古代妇女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为四德。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女郎却在东岸 却:退 B已具宣此旨 宣:发誓C社公寻至 寻:不久 D四德克备 克:俱,全5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甄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一组是(3 分)仆长大,且已有家。 相与反覆数过,甄殊无动意虽贪贵聘,不敢闻命。甄拒之转苦 便拔刀横膝上 相守至天明A B C D6下列对

12、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 分)A一开始,甄冲尚不知社家的底细,后来虽然亲眼目睹了社家的荣华富贵,但因为自己年岁已大,加上家有妻室,儿子将大,再娶少妇有违礼法,所以依然不敢从命。B社公先是派儿子来游说,然后亲自上阵,以美色和富贵对甄冲进行利诱,后来又以权势和武力相威胁,但甄冲无所畏惧,直至被夺去生命也毫不动摇。C文章第二段极力铺张渲染社公出行的排场和嚣张的气焰,主要是想以此表现土地神这一封建恶势力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罪恶本性。D这篇志怪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了“甄冲” 这样一个不贪女色、不慕富贵、不畏强权、宁死不屈的人物形象。人物对话简洁传神,极具个性化。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

13、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1 )相与反覆数过,甄殊无动意。社郎有恚色,云:“大人当自来,恐不得违尔。 ”(5 分)(2 )仆有陋女,情所钟爱,以君体德令茂,贪结亲援。 (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发潭州 ( 杜 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注解: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只得以舟为家,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发潭州一诗,是诗人在大历四年春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贾傅,指贾谊;褚公,唐代

14、书法家褚遂良8、诗的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5 分)9、从整首诗的内容看,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每空 1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1) ,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 )(2)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

15、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25 分)邻居吴老先生叶圣陶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晒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既不发烧,又没什么痛楚,不过头脑有些儿胀,胸口有些儿闷,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 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 ,他说。 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你还年轻,还有小林儿,我希望你们的骨头有些斤两。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敝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