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孩子培养成神童的理由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032877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把孩子培养成神童的理由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不把孩子培养成神童的理由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不把孩子培养成神童的理由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不把孩子培养成神童的理由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不把孩子培养成神童的理由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把孩子培养成神童的理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把孩子培养成神童的理由(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坚决不把孩子培养成“神童”的 N 条理由 写下这个标题,首先申明一点,我指的是“培养”,假如孩子先天就聪明绝顶与众不同,34 天就能说话、3 岁就能上大学(韩国宇宙级神童金雄熔)、4 岁就能出巨著(美国女孩多芬西斯特雷特)、6 岁就能当导演(印度小孩基尚)、13 岁就能当市长(法国女孩埃米莉)、16 岁就能获博士学位(德国奇才卡尔威特)那么绝对是天才,八匹马也拉不回来。我指的是“培养”。 今天是教师节,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现代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为本,科技为本,人才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强大的舆论宣传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所有的父母

2、,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要想今后工作好,先要现在学习好,要想学习好,就要智力好。很多家长都希望通过早期教育,使自己的孩子变得聪明,甚至成为“神童”。 所谓“神童”,也叫“奇童”、“天才”、“超常儿童”,就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同龄人,在某一方面显示出非凡才能的儿童。现在并不完全按照智商水平来判断天才,因为人的才能是多样的。不过,很多人还是喜欢依据智商,领孩子去测试一下 IQ,很方便,只要达 130 以上,就可以认为是“神童”。专家说,超常儿童占整个儿童群体的比例大约是13%左右。我们平常看电视听新闻,常常会有这样的报道:谁家的孩子 2 岁时就认识 500 多汉字,谁家的

3、孩子 4 岁时就能背诵长篇古文,5 岁能读水浒传,6 岁能写诗,8 岁就精通六国语言,9 岁上大学,还有“股市神童”、“象棋神童”、“音乐神童”、“数学神童”等等,真是让无数家长充满惊奇和羡慕。成为神童让人羡慕,造就神童有方法吗?你随便到哪个大书店去看看:培养神童方法大全、我们是怎样培养神童的、培养神童 150 问、培养神童指南、神童作坊,好家伙,遍地开花。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爱孩子啊,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也是人之常情。在生命中能与生儿育女的酸甜苦辣相比的经历,实在不多,如果能整出个“神童”的话,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就不算什么了。所以现在,拔苗助长培养神童的风潮,可真比金融风

4、暴还强啊!生怕自己孩子落后,早早就让他们学这个学那个,兴趣班是越来越琳琅满目,辅导方式是越来越应接不暇,认为孩子越早接受教育,身心成长就会越快越好。而社会上的“神童教育”也趁机大行其道,教育商人们鼓吹着“0 岁识字,3 岁脱盲”,喧哗着“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怂恿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且像模像样地制定了培养神童的浩大工程。郑州市一家幼儿园开出了一年 10 万零 1 元的学费,保证培养出“2 岁识字,3 岁阅读,7 岁读初中,15 岁上大学”的神童。在狂言广告的诱惑下,不少家长不惜重金,盲目加入到“神童制造”的行列,对孩子进行超强度的早期智力开发,把普通的孩子当成“神童”来强行开发。 大

5、多数父母都懂得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甚至认为越早越好,比如,在孩子的肢体活动很差的时候就进行某些高难动作的训练;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其认字、算术,才三四岁就攻读小学课本;有的人甚至主张把小学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到孩子 3 岁时就解决了,等等。以为只要有决心,力度大,就会见成效。在生活中,许多父母想方设法省吃俭用,为孩子提供条件、营造环境、添置设备,让孩子去学钢琴、学书法、学舞蹈、学英语、学奥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去做演奏家、书法家、舞蹈家。很多孩子可能根本对这些没什么兴趣,父母的强迫反而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早期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绝不是培养“神童”。教育,不是简单的开发智力,还应该包

6、括培养品德、塑造人格、养成习惯、认识社会、建立关系等等。我坚决不把孩子培养成“神童”,理由如下。 (1)健康的体魄是远远超过知识的最大财富。被家长强行培养的“神童”,一般都是整天闷在屋里钻研苦读,或者疲于四处奔波求学。我们大人都知道,健康是 1,后面的事业金钱权势是 0。所以,从小就应该让孩子多运动多锻炼,让他们自由地跑吧,疯狂地跳吧,不要剥夺他们健康成长的时间。没有练就一身钢筋铁骨,稍有个风吹草动就病来如山倒,再“神童”也是多余。(2)品德教育比传授文化更有意义。“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当其冲就是修身,一切先从做人开始,这是最低目标。文化、知识、专业、技术能帮助我们解决做事的问

7、题,但不解决做人的问题。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富有爱心、同情心,要乐于助人,要讲信用,要谦虚礼让,要尊老爱幼。假如空有满脑袋的小聪明大智慧,却不懂得明辨是非、扬善弃恶,“神童”就会成为社会的危害。(3)健全的性格能够决定人一生的命运。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可见智商水平、学识多少和能力高低,并不是决定人的主要因素。帮助孩子建立一个积极的健全的性格,比给予他某些专业特长,绝对更重要。我们教孩子要自信勇敢,乐观开朗,待人友善,与人合作,做事情要脚踏实地,勤勉进取,坚持不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忍耐力和毅力,这些都是人生路上的基石。有人说“天才就是勤奋”,有人说“天才就是毅力”,有人说“天才99

8、%的汗水1%的灵感”,倘若不努力不坚持,半途而废,“神童”日后只会香消玉殒。(4)高情商,是高智商得以发挥的保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情商教育,面对荣誉,不能骄傲;遭遇失败,乐观顽强地爬起来,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要帮助孩子调节和克服由于不如人意所造成的沮丧、失落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掌握和他人交往的技巧。注重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教会孩子体谅他人。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就可以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把握人生的各种机遇。有些“神童”遇到挫折容易失落,甚至走上绝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5)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单纯开发智力更有价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成功的教育就

9、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现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每一天,无时无刻不在被自己的习惯影响着,而这些习惯,大多是在我们婴幼儿时期就养成了。爱劳动,懂礼貌,讲文明,讲卫生,过马路看红绿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起早睡,按时吃饭,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书写工整,做什么事都很负责、有头有尾,书桌收拾整齐,从不乱放,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节约水电,谦让分享,守时守信。(6)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比掌握专业技术更重要。社会是千变万化的,各行各业之间也是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人想要发挥才能贡献力量,首先得生活,而且要好好的生活。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教孩子学会生存,使孩子具有判断能力

10、,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知道应该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一点很重要。人只能适应环境,而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否则的话有可能被碰得头破血流。(7)教孩子知书,更要达“理”。学习生硬的书本知识并不难,难的是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比如,写好一个“人”,只需两笔;做好一个人,却要一生。教育家培根说过:一切知识都只不过是记忆!地球人都知道,孩子的记忆力最强,只要家长有耐心教、孩子有耐心学,一个月认识两千字也不是什么神话。然而,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有意义吗?认识2000 个汉字?宝宝理解了多少?背了三字经,他们明白其中的深刻

11、涵义吗?(8)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学习本身更有效。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是求知的天然欲望,就是好奇心。知识不重要,“求知”才重要啊。尊重孩子的喜好,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千万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要耐心细心地回答他们的提问。在好奇心的基础上,让孩子主动探索、主动求学。相信有了兴趣,学什么都是事半功倍的。(9)广泛接触社会事物比钻研单一特长更有利。很多天才、神童,都是在某一方面有非凡才能的人,比如心算、背诵、围棋、音乐等。而这些特长,在社会上的用处,也是单一的。实际上,孩子应该接触更多有趣的事物,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狭窄的范

12、围。西方有句谚语说“不要告诉我他有多少才能,只要告诉我他到过哪些地方。”多带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积累丰富的阅历经验,认识美好的大自然,接触树木、溪流、大海和沙滩,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接触不同的职业和工作内容,接触不同的生活方式。 (10)没有什么比“快乐的童年”更珍贵,会笑的孩子真好。看过一个神童父亲写的忏悔录,说他强迫培养的神童孩子患了自闭症,不会笑了。因为家长的急功近利,许多儿童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天真活泼,欢笑在他们身上已不复存在。作业本前磨蹭,奥数班上瞌睡,钢琴课上发呆,现在有多少孩子厌学啊,是他们的智力不行吗?我们都渴望回到童年,不就是渴望童年那个无拘无束欢歌笑语的状态吗?如果从童年时代

13、开始就是身心疲惫,我们做父母的,把孩子带到世上来受什么罪呀?!(11)“玩”是硬道理,就不能让孩子“虚度光阴”吗?现代社会,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已经是大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周六周日还要“加班”。如果一天不安排自己孩子的活动,父母们就会感到不自在,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父母们简直会受不了。但是,孩子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活动吗?就不能让孩子“虚度光阴”吗?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认识世界、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处理问题。(当然,这里的虚度光阴,不是鼓励孩子碌碌无为过一生。)(12)不要从小就树立“竞争”意识,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14、这句话简直就是这个失败的教育时代的标语。(我知道很多人要拍砖了,拍吧!)输,赢,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打孩子一出生,就要把残酷的竞争局面摆在他面前吗?就急于要给他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吗?晚一步都不行?许多父母以各种理由把孩子捆在学习上,告诉孩子:未来社会处处是竞争,升学、就业、感情、薪酬好像整个世界除了你争我夺尔虞吾诈,就没别的了。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如何?人生是长跑,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好。(13)如果孩子成为“神童”了,那又怎么样?神童早期固然风光,长大之后如果不能继续,在强烈反差的作用下容易郁郁寡欢。神童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成长,遇到挫折容易失落,产生心理疾患,萎靡不振。这些都可能是“神童”的

15、副作用。1978 年中国科技大学开始举办“少年班”,目前已培育“神童”成百上千人。许多学校也都开过“神童班”,喧嚣一时,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绝大部分都已烟消云散,“神童”们也香消玉殒,他们后来的发展并无多少惊天动地的成就。神童为社会贡献了什么?只不过贡献了一个“奇迹”现象,说明人类大脑的潜力无限罢了。(14)“神童”根本无法创造。我们可以发现神童,但却创造不了神童。专家说了,神童在人群中是有固定比例的,并不会因为我们这些家长努力培养,而有所变化。如果面对一个处于常态水平的孩子,非要把他强化培养成神奇人物,这是不可能的,也没有意义。“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这句话也没错,天生我才必有用嘛,我们需要做

16、的,是挖掘孩子的潜能,给孩子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长。既然根本无法培养“神童”,我们就不要做无谓的努力啦。结束语:爱因斯坦小时候应该不是“神童”吧?他三岁才开口说话,上学时被校长骂成“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牛顿小时候应该不是“神童”吧?他是老师眼中的懒虫和傻瓜蛋,甚至因为成绩不好而被勒令退学。 小时候的“神童”,与成年之后的才能学识,完全是两码事。一个人的智商水平,与他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完全是两码事。高智商的人解决问题容易一些,但是,这世上有多少事情,非智商 130 不能做呢?教育孩子并非易事。最简单的,从教他做一个健康的、快乐的、善良的人开始。笑妈打算继续写一篇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十件事,说一说我个人觉得必须要教会孩子的事情。有兴趣的朋友,欢迎继续关注!不是明天写,是有空的某一天。也不一定是十件事,现在念着顺溜,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