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蔡礼旭老师主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977964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学记》蔡礼旭老师主讲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礼记学记》蔡礼旭老师主讲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礼记学记》蔡礼旭老师主讲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礼记学记》蔡礼旭老师主讲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礼记学记》蔡礼旭老师主讲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礼记学记》蔡礼旭老师主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学记》蔡礼旭老师主讲(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礼记.学记 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我们来看这一篇礼记?学记篇 。这一篇文章在我们十三经里面的礼记这一本经文里面, 礼记里面有很多篇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章,尤其其中有四篇跟教育息息相关:第一篇是大学 ,也是从礼记出来,第二篇是中庸 ,第三篇是乐记音乐对于整个人心的教化、社会的教化功能;第四篇就是我们现在要看的学记篇,而学记把整个教育的理论分析得很清晰、脉络也是很分明,虽然只有短短一篇文章, 礼记?学记的内容,假如您要看外国的教育心理学,绝对要看好几本,才能把这一篇文章讲清楚,而且好几本看完后,我不保证你越清楚,为什么?你看的那么多本有时候还不是同一个人写的。这么精辟的文章居然在两三千年前就出现了,所以

2、很多的教育理论真正的、我们说的版权所有的是谁啊?(答:老祖宗。 )老祖宗有没有来收版税?没有,老祖宗写这些文章的时候真正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到什么?造福后代啊!让人真正明白教育的核心、教育的重要,进而造福于他的学生、造福于他的孩子、造福于世世代代子孙,所以我们要深刻去体会老祖宗的存心,当你用这一份心、用这一份恭敬,你就很能契入这些文章。因为这一篇是文言文,可能大家也不是很熟悉,我就念一段,诸位老师也一起念一段,我们再作讲解: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好,我们看第一句。一个人的形式,这个“虑”就是懂得谋划,懂得思虑

3、;“宪”就是做事有原则,他发虑宪,然后自己很积极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假如有这样子的人,那他应该会小有名声,别人遇到他的时候也会很尊重他,看起来也是个翩翩君子, “足以謏闻” ,但是“不足以动众” ,能不能影响一群人?还不可以带动一群人跟着他走,这个是比较小的志向,一个读书人小的志向。“就贤体远” ,能够亲近贤德的人,向他请教,甚至于是请这个贤德的人出来做事,用这一些贤德的人,然后能体恤远方的人民,有这样的胸襟气度的人,“足以动众” ,但是“未足以化民” ,化民是教化人民。诸位老师,教化人民最重要的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啊?是让人民吃好的、穿好的吗?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的道德,教化人心,让他人心的思想观

4、念导正过来,才是化民,所以就贤体远可以动众,但是还没有办法达到教化人民、改变社会风气的一个深远的效果。所以,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成为风俗,成为整个社会的风气,那他就必须用什么方法?教学的方法,才有可能达到。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从这一句话看出来,君子是指读圣贤书的人,所以读圣贤书的人就应该立志作什么?化民成俗的工作!那我们来想一下,一个君子要化民成俗要先从哪里下手?(答:修身。 )标准答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请问大舜他在孝顺父母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以后会当皇帝呀?会当一个领袖啊?没有,他绝对没有那个妄求,他只想着要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也由于德行一点一滴地提升,所以

5、他自然教化的力量就水到渠成出去,绝对不是他拿着大把的钞票,到邻里乡党去跟他说:“你们拥护我吧,我一个人给你们五百块人民币。 ”不是这样子的,这个教化人民绝对透过自己的德行、自己的身教、自己的言教,才能达到教化的作用。在这几天当中,我们也常常提到一位年轻人,就是 106 岁的许哲女士,请问她有没有化民成俗?有没有?请问她教化的只是那几十个老人吗?还有谁?整个新加坡、整个华人、整个世界。这个许哲女士在美洲巴拉圭,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完全不求回报,在那里做医护的工作,相当不容易。也由于她的至诚,很多人因为她的行为而受到很深的感动,所以我也曾经放专访她的带子给我们中心的老师看,看的过程有人眼泪哗啦哗啦地

6、流,有人哈哈大笑诸位老师,他哭什么?他笑什么?你们觉得呢?你看,有人说,掉下什么泪呀惭愧的眼泪!有人是掉下什么感动的眼泪!有人掉下喜悦的眼泪。那个哈哈大笑的我没有问他,但是我直接感受他的笑声那就是觉得说,做人应该这样才有味道,可能在很多做法上他也觉得非常认同,所以听了之后很欢喜,比方说听到“你们煮饭还要切、还要洗、还要炒、还要洗碗,很麻烦,直接生吃就好了” ,因为生吃才能真正吃到食物的能量,所以现在强调“生机饮食” ,每天吃一些生菜,对于你的整个的体力有很大的帮助。请你要把菜洗干净,然后要保证那个是有机生机的,不然吃了农药也不好。所以其实一个人真能化民成俗,绝对不是他有一个欲望:我要去影响一堆

7、人。不是这个样子,而是他敦伦尽分。你看,我们的大舜敦了他家里的伦常,尽了他为人子的本分,所以就产生教化作用;许哲女士没有结婚,但是她敦的伦是什么伦?尽的分是什么分?她说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所以她也敦伦,她也尽分,所以就产生无远弗近,没有边际的教化力量出来。我们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都一定要从自己修身功夫才会产生这种教化的效果。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常常就听到别人说我度了谁、我又度了谁有句俗话讲, “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 ,自己的修身功夫不扎实,表面上看,我们好象把他引到路上来了,到时候他到半路的时候问你,到底现在往哪里走?你又讲不出个所以然,他还会怪你。所以还是要以自己扎实的修身功夫、用你的身

8、行、用你的身教让人家自然而然被你感动,朝着你的方向去走,这样子最自然不过。那你也不要听错,听成说,好,一定要修身到一定境界了,我再出来,所以今天回去之后,我就关在自己家里三年不出门。我们中庸之道谨防过与不及。其实化民成俗应该是时时都可以做得到,象那一天我们在庐江讲课,讲了几天之后,他的里面的工作人员跑来找到我们老师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一本弟子规?那老师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弟子规?他说你们这些人看起来都很善良,来打电话的时候旁边都放一本弟子规 ,所以我想弟子规应该很好。有没有化民啊?有!你看我们现在的保宪宾馆这些工作人员,一人一手弟子规 ,那一天,我们把碗筷端过去的时候,还看到他们在那里看弟子规 。

9、所以你看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跟人群在产生互动。我到海口去刚好有一次坐车,坐公车,你看我有很多故事都在哪里发生?都在公车上、都在马路上,所以一个人对道理的体会,绝对不会离开生活,离开生活就没什么道了。所以又是*,犹如*后面两句“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 ,前面两句你们没想起来,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 ”兔子有没有角?没有。你看那个佛字,在我们佛家讲佛是觉悟的意思,那你啥时候学,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学,这个叫做学圣学贤学做个明白人。我在搭公车的时候刚好发现有一个人在抽烟,怎么办?这个时候弟子规就出来, “怡吾色,柔吾声” ,这个时候要让他不能恼羞成怒,因为成人什么最贵?面

10、子最贵,所以我就过去跟他说:“先生,我有气喘,你可不可以不要抽烟?”我话一讲完,这个年轻人可能从没遇到过这个事情,所以他一下子不知道要怎么面对我,又想骂我,可是又骂不出来,就这样咬字不清之后我看他态度这样,我的脸稍微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依然保持微笑,然后慢慢把脸提起来,继续握着我手把,不要他对你恶劣的时候你就给他怒目相向,到时候报纸就会报出来:有一个人劝人家不要抽烟,结果打起架来,后来点点点。这样就不好,那以后就没有人来劝人家不抽烟了,我们还是和颜悦色面对他。后来我就没看他,我就开始闭上我的眼睛,我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一定要唤起他的善根,所以开始跟他祈祷,我一路就帮他祈祷。结果我就稍微闻了一下,

11、没有烟味了。后来我下车之后,刚好有两个老师一起跟我坐车,他们就说这个男士瞄了我两次,看一下,然后低下头,久久又看了我一下,然后就把烟掐掉了。所以事实上你只要用一个诚心去劝告,人家都可以接受。但是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自扫门前雪,那社会风气会怎么样?越来越恶化。我讲了这个故事之后,我们有一个老师她就开始依教奉行。那一天她上公车之后有一个人上来了,抽烟,她说先生我有气喘,结果又上来一个在前面抽,她就必须爬起来去跟他讲, “先生,可不可以不要抽烟?” ,结果没抽。坐回来,才刚坐下去,又有一个人抽烟上来,她说这莫非是圣贤人要考验我是不是真心?所以她就连劝了四个。结果第五个上来又抽烟了,结果是第一个人说,不

12、要抽烟了!人要经得起考验,考验你是不是真心的,所以境界来的时候要屹立不摇,这样才能化民成俗。我们为人师,其实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影响学生,都在产生教化作用。我们看这一句它是指的君子,一个读书人,他应该立一个大志,就是化民成俗的大志,所以开头就告诉我们:求学问首重,哪一件事啊?立定志向,志向就好象在人生的大海当中,你有一个目标。假如为学没有目标,努力有没有用?可能努力半天你刚好往反方向走,当你发现走错了,再拉回来,人生已过了数十年秋了,所以学习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立定正确的人生志向,他的学习才会扎实。昨天有提到范仲淹,他读书的时候立什么志?良相、良医,他立的志就是要造福于民。诸位老师我们思考一下,一个

13、孩子以造福于民来读圣贤书,他的深入度、他能体会出来的道理,跟一个学生是为了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收入,用这样的态度来读圣贤书,请问读出来的效果,有没有一样?差多不多?差很多。第一个心态,范仲淹的心态可以契入圣贤学问,第二个心态,可能连契入都没契入。所以当他有这一份志向的时候,他的整个学习效果、吸收效果,一定会非常好。一个人在这个世间要有大成就,都是立对了志。在奥运会当中,我是很少看电视,但是因为奥运会是大事,里面应该会有很多这些资讯、这些发生的事可以教育小孩。刚好那一天,我一打开电视就看到两面金牌是我们中国人得到,第一面就是刘翔,你看他跑出了平奥运会纪录的佳绩,让我们东方人在田径场上确确实实是争

14、了很大的光荣,结果你看中国人得到金牌的时候第一个感谢的是谁?还有一个小女孩不是跑一万公尺马拉松,你看她拿着国旗一边绕的时候,口里喊的什么?“爸爸,我做到了!”所以我们从这里体会到一个人能有巅峰的成就,他背后的动力在哪?在报恩啊!在报父母恩、在报师长恩、在报国家恩啊!所以志向重要。我们接着看下一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刚刚提到立志,我们中国近代周恩来总理贡献很大。周总理在 8 岁的时候念书,突然有一种感受,他说要为什么而念书啊?(答:为中华之掘起。 )你看有这样的志向,所以他的成就不凡。所以我们面对孩子,也要让

15、他有高远志向。我跟很多家长沟通,我说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能经营出什么样的人生,父母都会回答什么?好的大学呀?很多父母都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要求啦,只要他健康就好了,只要他快乐就好了。 ”从小引领他就是没啥志向,那他能够走出快乐人生吗?不行!我们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了无所得。你引导孩子从小就是你不用什么发展了,你能吃饱就好了,那他怎么可能会有大的格局。所以孩子的价值观,直接是受父母的影响,这个至关重要。玉不琢,不成器 ,中国的文章里面很善用一个方法,叫什么?比喻,辟喻,而这个辟喻对小孩子的教学至关重要,因为小孩在他的年龄里面属于具体运思,他的脑子还不能够抽象思考一

16、些东西,所以你能形象地让他去感觉,他就容易理解。你看“学如逆水行舟” ,他就可以去感觉到,哇,你不努力往前,它就会什么?后退啦!孩子才会体会到“学如斜坡骑车” ,你不骑就掉下来,这种形象的比喻会开启他一些理解的能力。所以我们往后在跟孩子引导也可以善用一些辟喻的方法。人不学,不知道 ,玉再好,没有经过雕琢,也不能成为很高贵的器皿;人假如不学习,也没有办法了解这些圣贤人的大道理。从这里也透露出来,人要接受教育,也要接受琢磨,才能有大成就。但是现在的孩子特别怕吃苦,有没有?特别不能承受挫折压力,这个就是小时候磨炼太少。我常常讲到这里,我会跟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两颗很大的石头,很有灵性,被挑选到佛寺,一个新建的佛寺,准备刻一颗本师根本的老师,释伽牟尼佛像,结果两颗当中,其中第一颗比较好,那就先雕这一颗巨石。在雕的这个过程,这个石头一直喊痛,就跟这个雕刻师说:“哎哟,我撑不下去了,你就别雕了吧!”雕刻师跟它讲:“你再撑一会儿,再过两个礼拜就好了。你假如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