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读经”的构想兼谈人类的两种理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961153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2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理读经”的构想兼谈人类的两种理性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数理读经”的构想兼谈人类的两种理性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数理读经”的构想兼谈人类的两种理性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数理读经”的构想兼谈人类的两种理性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数理读经”的构想兼谈人类的两种理性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理读经”的构想兼谈人类的两种理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理读经”的构想兼谈人类的两种理性(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数理读经”的构想兼谈人类的两种理性王财贵先生讲于 2008 年 2 月北京四海读经研习会-读经教育发展到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问题这都是一些大问题大家可以经常沟通。有时候沟通是有结论的,就形成共识。有时候沟通后没有共识,就各持己见,我觉得这也很好,因为每个人都依照理性的思考,依照他的良心去做,就是有意义的。不一定每个人都要一样,甚至做法也是,大家所作是同一规格模式很好,但是互相观摩之下,各展长才,每个地方都有特色,也没有什么不好。老子第二章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这是很高的智慧。孔子也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是最好的 EQ,外国人讲 EQ,其实中国

2、文化 EQ 最高,包括现在讲和谐社会,他也不是要搞一言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看法,但是这个自己的看法,不要像台湾一样,两个党都有自己看法,他们都宣称爱台湾两千三百万同胞,但是他们天天吵架,甚至打架,像这样的各持己见就不是好事情。所以各持己见应该怎样呢?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就是好事。仁者往仁的方面偏,智者往智的方面偏,依照我们对这两个观念的了解,会发现,仁者当然了不起,智者也非常值得敬佩,所以就形成整个社会、形成人间相辅相成的局面。如果有人像把我刚才所说的台湾两个党在那里内耗、自己斗自己、消耗台湾的社会民风活力,他们也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不是的,他们叫做狗咬狗,叫做刚愎自用。什么

3、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形成丰富多元的局面呢?这就要看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也来自经典啊,出自易经?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那个“之”是指上面说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一段观念就是“ 道”,道以阴阳的方式化生万物,所以继之者就善,成之者就性,仁者见此道之变化,于是往仁的方面体贴“道”,智者从智的方面体贴“道” , “仁者 ”“智者”是主体,去体贴客体的“道”。两个主体他们有共同性,这个共同性本来就是道。人性是从天命阴阳而成的,从道而成的,所以你本质也是道,就可以去体贴道。但“道”是客观的理,你的道却在于主观

4、的生命开发。客观的理是完整的、超越的,你主观的开发是有限制的,仁者限制于仁的方向,智者限制于智的方向,但都以道心来体会道,都以主观的道来体会客观的道,当一个人能这样的见识的时候,就是一个君子之人、一个有德者。那么,仁者也是有德者,智者也是有德者,不妨害各自的一偏之见。而仁智就是阴阳,阴阳合起来就是道。如果仁者见到了道的“天心不忍,天心生深?”一方面,智者看到变化的一方面,从天生万物、悲悯万物的一方面来看道,于是道的两种重大特质就被人间所认识。而仁者虽然认识的是道的仁,但是当他与智者相遇的时候,智者表现了他对智的见解,如果仁者知道了,请问仁者会以什么态度来面对智者,是把他打倒嘛?不是。一定是尊重

5、、欣喜,然后观摩学习,所谓“见贤思齐”,因为仁者还是有偏啊,不够啊。没有人是当下就够的,孔子一辈子就是学,所以仁者的生命遇到智者就开阔了。智者也是如此,智者遇到仁者,他的生命就开阔了。于是仁者往智者看,智者往仁者看。那他们放弃了自我怎么办呢?他们不可能放弃自我,也不可以放弃自我,但是他们向不同的方向看,于是两个人可以交流。每个人都日渐扩充自己向圆满的人生走,到最高境界就圆满无尽、圆融无碍,这叫“圆教”圆满的教导。如果一个人能以这种心态来面对自己、面对人间、面对天地宇宙,将是何等的笃定,何等的光辉啊!为什么不这样做人,为什么不这样做事?所以没有立下这种做人做事心愿的人,都是自讨苦吃,都是障碍自己

6、,一生就白活了。像我今天这样的讲话,这样的教导,这叫文化的教养,有这种心愿的人就是有文化心灵的人,而且现在不仅是一个人要如此,我们认为,一个民族,或者说你为民族着想,你负担民族发展责任的人,也应该指出一个民族发展的方向。这种方向依然如此,没有一个民族可以自己宣称,他已经尽了人类心灵所有成就,也就是说他能尽了理性的表现,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当下这样说,因为那是一个理想,圆满无尽圆融无碍是一个理想,在现实中你不可以站在一个点上宣称这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成就了人类所有的理性、所有的智慧。所以假如你发现某一个民族,他们的文化有缺憾,请你不要惊讶;如果你发现我们自己的民族并没有尽了人类一切的聪明才智,你也不要气

7、馁。从古以来,如果有人说,中华文化是天下最高明的文化、2是完美的文化,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们应该把他当作是勉励子孙的话,不可以当真。如果你把他当真,那么当遇到外来文化,你就要变成“义和团”。不过,如果你遇到外来文化,确实别人的文化有光辉灿烂的一面,比照起来自己的文化有不足之处,你也不要灰心丧志、如丧考妣。假如你灰心丧志,反过头来咒骂祖先,那么你不是“义和团”,你是“ 五四”。中国近一百年来就是个莫名其妙的时代,我们的民族只有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是“ 义和团” 跟 “五四”。在历史上,义和团先出现,失败了,起而代之的是五四,五四好像是成功了,但是五四成功了,中华民族大

8、为失败了!你这个成功有什么用呢?到现在我们还笼罩在五四成功的光环中,这个光不是太阳光的白色光,这个光是黑光,不知道有没有叫黑光的(笑) 。最近几年才有一些光明的迹象,什么意思?就是现在已经渐渐有人,乃至于为国家民族负责任的人,渐渐都知道,中华民族是有文化的,这一个简单的常识,要经过一百年的动荡,要牺牲几千万人,才能够知道,中华民族就笨到这个地步。有人说,没有经过那些浩劫,中华民族不会觉醒,你把中华民族当狗还是当猫啊!中华民族是人!是人的团体!假如是人就不应该这样看,不是把你推到危险的边缘,你才猛然反省,这是没有用的人。一个读书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从一开始他还没有走

9、到危险,就知道不要走向危险,而走向正途!为什么一定要经过危险,经过流血才能反省?我不相信人类一定要这样子,我们的子孙不可以这样子!你希望你的孩子一直走到悬崖边缘才猛然反省吗?走到悬崖就能猛然反省吗?所以不可以把这个看成是人类的常态,这是人类的变态,这是不可以的,我们要预防的。那我们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来预防呢?就是希望人一开始思考的时候、张开眼睛的时候、一开始说话的时候,都凭着良心,都面对道、面对真理。凭着良心不一定直接达到真理,但是凭着良心至少不会偏颇太甚。而且凭着良心的人,当他一偏颇,很容易接触不同声音,一个有良心的人是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这种人就是有德者、有教养的人,我们教育就是要先教养出这

10、种人生态度,而不是先教养出有很多专业知识,也不是先教养一个人可以谋到好职业、赚到好多钱。如果没有这个人生态度,那么是自己先受苦,然后跟在他身边的人一起受苦,然后让整个国家民族都受苦。所以教育最最重要的基础是要养成一个人诚恳的态度,要养成开阔的心胸、涵容的雅量,要有自我提升的愿望,那么这个人就是温文儒雅、谦谦君子,他是稳定的,他同时的幸福的,他随时是开阔的。我们一般社会上追求的现代化、多元化、创造性,所追求的这些目的,都可以从刚才所说的那一种正确心态步步达成。我祝福各位,祝福我们的社会,也祝福我们国家民族,要端正这种态度,你立刻可以是一个中流砥柱,你站稳脚跟,你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知道和别人不

11、一样在哪里,你知道自己的好处在哪里,别人的优点在哪里;当然,你也知道自己的缺憾在哪里,别人的不足在哪里,那么就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现在要重新建造,这一步走出去,我们希望不要再摇摆。不是说定于一尊,即使我们说定于一尊,是指定于这一种态度,这种开放的态度,它定于一尊就是不定于一尊。这种态度是不可改变的、是一元的,只有这种想法是正确的,哪种想法?我开阔、我涵容、我提升,这种态度是一元的,但是开阔涵容提升的态度他又包涵了多元,只要他是道理,统统是我所接受的、我所要保存、我所要学习、我所要发扬的。这才是真正的多元。不是各打五十大板叫多元。在你的一元心态中,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多种

12、智慧,乃至于多种技术才艺技术才艺也有相当价值啊,虽小道必有可观啊。但是如果你有一元的态度,去面对多元的成就时,你会产生另外一种能力,就是对这些多元,能分清他的本末轻重,知道他的先后顺序,所以论语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大学说,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他含有无穷的智慧。物有本末是什么意思?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处和末节处,人类文化也是这样,王弼有一篇文章叫做老子微旨例略 ,这篇文章,篇幅不大,但是非常精深,这篇文章要读的。他一开头就说,老子五千言,可以一言而蔽之, “噫,崇本以息末而已矣”。儒家谈本末,是说“本立而道生”,老子也谈本末,王弼总结出来说

13、是“崇本息末” ,而且认为是老子五千言的总结,就好像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一样。这样一来就麻烦了,在训诂上产生问题了。 “崇”没有问题,尊重的意思, “本末”没问题,哪个字有问题?“息”这个字有问题。看到这四个字,望文生义一下,你了解到什么?或许你可以从国文的能力来了解,或许你可以以对老子的了解来推测王弼的意思,那个“息”,意思是什么?在训诂上, “息”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是“休息”“止息”,让他停下来,摆在一边,崇本息末,意思很通顺,是不是这样?“息”还有一个意义,比如一个人在树荫下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天地也要休息,像现在我们来开这个座谈会,是不合天理的啊,因为现在天地本来该休息,秋收

14、冬藏嘛,结果你从那么远跑来,所以我们现在应该休息(笑) 。但是天地休息是为了什么呢?冬天过去春天会来,万物生长。人也和天地一样,3休息之后,会更有精神。所以“息”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生息”。我们一般也用这个意思,比如你去银行存款,他会给你“利息” ,息不是增加了吗?我们说“ 消息 ”,消就是消沉,息就是生长,这件事的消息如何,就是这件事到底往前发展呢,还是往后退缩,所以你要打听消息。因此“息”有“生息”的意思, “崇本以息末” ,就是推崇根本而来生长支末。种树就是“崇本以息末”,因为有本,所以枝叶渐渐生长。那么请问这句话应该用哪种意思来解释?这就可以讨论出你对老子的了解。今天不是讲老子,我是

15、要带出本末的问题。世间事有本有末。虽然这个本末因你的态度有所取舍,但是按照我们刚才说的道心只有一个,可见本末是有一定性的、是客观的。只有当心灵不够开放、不够光明的时候,当你不能照透客观的本末,而有自己主观的本末,你才会认为他的本是我的末,其实两个人都放下己见,都归于道的时候,是会有客观上的本末的。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看,但我认为客观的道理可以这样看。说“道的表现” 有本末,我们就可以说世界上的文化也有本末,从人性说本末,而人心就是天心,就是从天道来说本末。也就是说,人类在天地间,所表现的成就才华,哪些是本,哪些是末,是一定的,不可以强词夺理的。这样就越来越难了,一个人愿意开放自己心胸,这是第一步

16、的困难;第二步,你要体贴这么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哪是本哪是末,也就注定你的民族往哪个方向走,这不是很重要的吗?这就更难,即使你有诚意还是更难,当然我们说一个有诚意有良心的人,会很容易发现本末在哪里,而不是依照自己民族的传统和偏见来看。今天研习会给我的题目是数理读经,我就从这个地方说起,讲那么久,才进入主题,但是冯哲主任说今天让我随便讲讲,所以我就随便讲讲,大家随便听听,如果听得不愉快,那就打瞌睡也没关系(笑) 。好,文化表现,依照人性依照天理来说,应该有本末的区别。而当每个民族不能够完满一切文化成就,要想随时开拓自己,就有两个时机:一个机缘是随时反过头来反省你的人性,也就是说让人类回归天德。你发现自己的德还不足,这自我发现,是一个民族成长的机缘,自己成长,自己开;。另一个机缘是,你遇到别的民族,看到别的民族有别的文化表现,可以促使你去反省,到最后也是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