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全册《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0960879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全册《品德与社会》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全册《品德与社会》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全册《品德与社会》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全册《品德与社会》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全册《品德与社会》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全册《品德与社会》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全册《品德与社会》说课稿(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 科技带给我什么说课稿教材分析: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的第一 课。本单元设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走向文明-文明社会需要文明生活-文明生活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愉快的、幸福的-我 们应向高质量的生活目标努力。单 元编排从引导学生 认识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变化入手,让学生了解科技成果对我们的生活,对 我们的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进 而知道社会由此逐步走向文明。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而人 类滥用科学技术,也会带来许多危害,应此要 讲究科学伦理。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紧紧围绕“科技给我们带来的

2、变化”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感受和探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2、围绕“ 科技是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学情分析:从 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这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 了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 动学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可以说他们 有能力将尚不清晰的有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并且六年 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的基础,本单元承接小学其他年级,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较高的起点切入,把行为规范培养与文明社会的发展有机

3、结合,让学生 明白今天的习惯培养与明天的文明素质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1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 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 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难点: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教学设想:品 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是活动化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

4、学习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 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 综合发展为核心” 的主要学习形式,发 展合情合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整 节课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活动一:走进时光隧道(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科技成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活动二 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感受和探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活动三 科技是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教 师为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做” 中不断领悟、感知,在 “做” 中培养能力,

5、发展个性。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尊重了他们的自主发 展。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把握本主题的内容:话题一: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这是从积极、发展的视角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文明生活的关系。(1)在这里,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得到了改善,变得有 质量、丰富多彩、文明健康 这一事实。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技术所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建设和提升。(2)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是要给学生讲述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而重在让学生理解

6、和感受到人类正是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我们有可能追求和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教材第 3 页“ 沼气技术点燃文明之光”一文。(3) 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获得改善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果关系,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对现象的叙述。并力图引导学生 将在生活中对科技文明的发现与思考联系起来,进行有意义的社会思考,同时透过具体的社会生活现象, 树立科技文明的魅力在于造福于人类,有益于人类的价值 观。话题二: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力图从辨证的视角,引导学生辨证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人类需要的关系,进行科技伦理的思考和判断。(1)承接“科技 给我们生活 带来的变化

7、” 这一话题,可以说“科技是把双刃剑” 则是一种对科技发展的反思和辨证认识。我们透过一些科技成果给人类、自然所带来的破坏;透过克隆等涉及到人类尊严、科技与伦理道德问题等内容,引起学生对这类社会现象的关注。(2)引导学生能辨证地看待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树立在生活中或者在自己以后的生活中,尽可能地回避运用具有负面效果的科技成果的意识(乃至行动)。这一点,对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所以,可重点培养辨 证的思考能力、正确的态度和意识形成方面。话题三: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邪教。我们从科学认识、精神建构的视角,明确科学和人 类认识的关系,即人 类运用科学揭示的真理,来认识 世界、理解世界 发生的

8、一些客 观存在的现象和事情。(1)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去判断、分析和认识客观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等。(2)引导学生理性地识辨迷信、伪科学现象,探究事情的因果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2、 社会文明大家谈说课稿在 “文明素养面面 观” 专题 的统领下,呈 现的是在社区生活中一些人的言谈举止与文明社会格格不相入的现象,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例 举了一些公民随意践踏绿 地;随地吐痰、扔 纸屑;说脏话;便后不冲厕的不文明现象。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小事去观察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有无这些不文明现象。同时,让学生在 实际的考察中感受不文明人与文明社会的不和谐以及给大家带来的不愉

9、快。“设计自己的文明形象 ”这 一活动调动了学生主体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设计形象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教材第 13 页提供的是一份评说市民公德水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份资料,明白我们在每个公共场合的行为都在书写着社会的文明形象,我们应该用良好的规范的行为给我们生活的社会带来和谐和温馨,同时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看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也产生了一定的想法,教学中把行为规范培养与文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习惯培养与明天的文明素质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一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三、

10、教学目标:1通过对社会或自己生活的社区中或校园中人们文明素养的现状考察、观察探究,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社会在走向文明的时候,对人的文明素养的要求也在提高,文明社会需要文明人。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文明人对他人、对自己的价 值所在,使学生有自觉做有教养的、讲文明人的 积极意愿。3学生能反省自己的行为,找到自己的差距,从小事做起,努力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四、教学理念:(1)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2)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 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 发了学生的多元化智能。(3)在

11、活动化教学,创设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文明人对他人、 对自己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有自觉做有教养的、讲文明人的 积极意愿。难点:学生能反省自己的行为,找到自己的差距,从小事做起,努力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六、教学过程:活动一 文明素养面面观1课前调查:教师讲述:课前,同学们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或进出的公共场所做了一次调查,找到了与文明社会不和谐的看上去不起眼的行为,现在请同学们用多种形式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可以是照片,可以是表格,可以是调查报告。2、学生汇报提问:你对哪些不文明行为感到厌恶?学生回答:对自己所做的不文明行为感到羞愧;对破坏文明氛围的人感

12、到气愤;对不文明的做法提出批评等。活动二 论谈校园中的不文明1、播放课件展示图片一:学生随便在校园乱扔纸屑。图片二:洁白的墙面留下 了脚印。图片三:校园里随地吐痰。图片四:下课同学之间打闹骂脏话。图片五:花池里乱折、乱踩花草。提问:除了上述不文明的现象外,你在校园还发现了什么?班里还发现了什么?学生踊跃发言。小结:扔一张纸、吐一口痰、说一句脏话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事,然而就 这一点点小事,能折射一个人的文明程度。2、阅读课文:天安门广场的口香糖每组派代表上台表演并发言:假如你是吐口香糖的人。假如你是清除口香糖的清洁工人。假如你是一个游客。假如你是一个外国人。引导学生初步懂得扔口香糖的行为能折射出

13、一个地区、国家的文明程度。社会在走向文明的时候,每个人也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现代的文明人。活动三 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1走进瞭望台:看“公交车上六少折射市民公德水平” ,谈感想体会。小结:社会的文明风气,是通过每个公民在每个场所的点滴行为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每个公共场所,我们应该 在乎自己的行为对 他人、 对社会的影响,学会尊重他人、给社会带来温馨和谐, 给自己带来快乐幸福。2、现场互相观察对方的文明形象:从衣着、红领巾佩带、 头发长短、做姿、向对方请教问题、借文具等。3、通过观察从同学中找出典型站在讲台中让大家从衣襟是否敞开、红领巾佩带是否规范、帽子佩带是否端正、鞋 带是否系紧等评论 其形

14、象。4、给这位同学几分钟的时间到教室后面整理自己的衣着、红领巾、帽子 让大家重新评论。5、现场表演:一学生迟到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到坐在座位上忘了带文具向同学借等一系列行为动作让同学们进行观察并纠正。6、设计自己的文明形象。请同学们为自己设计一个有教养、讲文明的美好形象。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采用不同的形式设计。7交流“ 形象设计”, 请大家提建议。8讨论:如何让自己的设计成为行动,成 为现实。小结: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日常生活中一些细小的行为做起,使自己成为一个在学校和公共场所有教养的人,一个讲文明的人。七、 板书设计一、文明素养面面观。社会调查:你的发现校园中的不文明二、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文明

15、形象面面观我的文明形象设计主题二:社会文明大家谈主题一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我们追求和实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作为对主题一学习内容的回应,主题二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反思和探究:我们该用怎样的文明行为和素养回应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呢?话题一:文明素养面面观。(1)在这个话题中,我们重在从社会视角、从人的公共行为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的文明素养。(2)引导学生考察人们在公共场所下的行为是否文明。注意我们不要让学生简单地止于观察现象辨析行为好坏我们应该怎样(观念上的回答),而要重在激活学生的道德感,多角度地、深刻地认识到不文明行为的严重性。如教材第

16、9 页的“ 天安门广场的口香糖 ”文章后面的设问 ,就旨在让学生走进生活中,从不同的生活者的角度,去感受,去分析和思考。话题二:生活中的一米线。(1)首先我们是从人权的视角,即从对私人空间的尊重与社会文明的关系的角度,反思在公共场所下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文明素养。(2)理解生活中的“ 一米线 ”,不 仅仅是人和人在空间中的距离,而是透过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体现对自己、他人隐私和权利的保护 及尊重。(3)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体会和感受。话题三: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1)承接上面学习的内容,本话题引导学生回归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小做起,从生活中做起,从小事做起。(2)注意引导学生从个人形象、行为与社会公共文明的形成和建立之间的相互关系,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而非止于个体形象在外表形式(梳妆打扮等)上的美与丑。旨在追求内在和外在美的统一协调。3、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