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违法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10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953000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9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违法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10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学生违法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10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学生违法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10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学生违法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10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学生违法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10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违法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违法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10(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违法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目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问题,且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各国都有专家研究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我国也于1999 年 6 月 28 日颁布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此问题予以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上海地区在控制青少年犯罪率,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作出了较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青少年违法犯罪仍然存在不少的隐患。除社会上那些腐朽、丑恶的现象对青少年的毒害外,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大隐患。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中的负面影响,有相当部分的青少年产生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其中部分青少年因为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

2、的疏通,在某些因素的诱发下而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成长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因此,研究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地成长是很有意义的。一、中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中学生违法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它本身的特点,其中暴力型约占 46%,财产型约占 41%,淫欲型约占 10%。中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为:1.行为主体的团伙性。中学生为了寻求某种心理寄托或满足某种非份欲望,通常由几人或更多的人组成某个团伙而进行违法犯罪。这种违法犯罪团伙,一般来说,组织过程比较简单,往往是临时的、比较松散的,其解体形式更为简单,具

3、有随意性,有的甚至会因为一句话发生争吵而反目成仇。2.行为动机的单一性。大多数违法犯罪的中学生只有一个动机,追求一个目的。有的是为获取财产而进行盗窃,有的是为了报复而行凶。3.行为过程的突发性。大多数违法犯罪的中学生,事先并无明确的侵害目标,无明确的行动方向,受到某一事态的强烈刺激后,遂实施违法犯罪行为。4.行为手段的残忍性。违法犯罪的中学生处于易冲动的年龄段,法律意识淡薄,有时甚至为一言不和就大打出手,为泄私愤不计后果。二、目前中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分析 中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特点主要为爱慕虚荣、寻求刺激、焦虑逆反、抗挫能力差。1.中学生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差,心理尚未成熟,在受到外界不良的因素侵

4、蚀之后,意志颓废,又有虚荣心理作祟,想在同伙面前“扎台型”,往往容易不计后果,做出令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如暑期有 3 位初中女生因无聊到某舞厅玩,碰到年龄相仿的一群青少年,为首的是十六七岁的女孩 A 某,因一言不和,A 某就指使随她来的几个男少年,劫持 3 位女生到某宾馆,进行轮番殴打折磨,其中一女生在 A 某的授意下还遭到了强暴,手段令人发指。上述案例突显了青少年犯罪的突发性、团伙性、动机单一性和手段残忍性。追溯他们犯罪的原因,A 某父母离异,曾混入社会后又受骗失身,随后破罐破摔,成为害群之马中的为首分子,称王称霸,惹是生非。3 位受害女生有的缺乏家庭温暖,有的缺少管教,到舞厅寻求刺激,自我

5、保护意识差,嘴巴不饶人,终因势单力薄而受害。2.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偶发事件中,他们往往意气用事,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容易想不通而走极端。例如某一中学生在上学路上,骑自行车撞倒一老太太,他开始表现不错,即送老太太进医院,并表示愿赔偿医药费。经交通警察处理,裁定赔偿经费后,老太太的丈夫逼他再增赔一倍的赔偿费。该学生的父母是盲人,经济拮据,被逼后想不通,用酒把自己灌醉,之后产生了“杀死老头”的想法,借着酒胆,他冲到老头家用榔头砸死了老头。上述案例纯属突发事件,该男生平时并无劣迹,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也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3.由于受年龄、文化水平的制约,未成年女性认识客观事物

6、往往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片面地认识问题,有时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和世界观。尤其是早恋的女生,往往执迷不悟,对所有劝告都无动于衷,又表现出对异性的盲目崇拜,依赖性强,缺乏辨别能力。她们涉世未深,爱慕虚荣,容易受骗上当。如某一高一女生,与邻居海员谈恋爱,当海员出海后,又遇到另一俊男追求,她沉迷于这一男子,不听父母劝告,并逃学。该男青年把她带到表哥家过夜,当晚,男青年翻出表哥家的 2 万多元现金,她未作阻止,第二天两人即逃离出外挥霍游玩。被抓回来后,男青年推说自己有前科,要女生顶罪。审判时,男青年把全部责任推到该女生身上,致使女生重判。二审时,女生才说出实情而改判。4.棍棒教育造成了孩子较强的逆反心理。

7、有的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了解孩子想什么,只一味地要求他们做什么,只有目标和压力,没有沟通,没有共同语言,造成孩子对外的“闭锁性”,内心丧失自信心,容易产生对抗心理,以至失控,而后失足。如少年犯 B 某原是某中学的初中生,成绩较好,但由于几分之差未考取重点高中,常受到父亲的讽刺、挖苦。虽然他向父亲表示,一定考取大学,但仍受到父亲多次训斥。B 某在一次受到奚落之后,忍无可忍进行了反驳,被父亲打了一记耳光。B 某负气出走,一周后被拉入偷窃团伙而犯罪。某种程度上说,父亲的“一记耳光”把他打入了监狱。5.现在中小学校园周围又出现“恶少”现象,这种在中学生周围欺负他人,劫取钱财的行为,在现

8、实生活中屡有出现。为数不少的中小学生被“恶少”侵袭,更多的学生惟恐日后遇上“恶少”的纠缠和欺负而心有余悸。“恶少”往往是一些不能完成学业的流生,或是厌学、逃学的在籍生,平时十分无聊,以强欺弱、以大欺小,往往存在着追求刺激的心理,用别人的痛苦换取自己的快乐。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目前中学生存在着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发展明显滞后的现象。随着身体外形的迅速变化和生活能力的增强、活动领域的扩大,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但在生活上和认识水平上还需要家长、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呈现出独立愿望与依赖习惯并存的现象;性机能的成熟又使其在心理上与家长、老师产生一定的距离感,既希望被

9、理解,又不愿受人干预,这就形成了青年前期闭锁与开放的矛盾心理。在这个时期里,他们还会遭遇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缺乏艰苦劳动意志而形成的欲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等。多种矛盾交织,使其心理状态很不平衡,加之青春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使得他们的心理发展明显地带有不稳定、多变化和动荡的特点。在这个期间,他们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时如果遭遇挫折得不到及时的抚慰,心理的郁闷得不到排解,往往会发生意外。许多“问题学生”的形成是一个“问题”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三、中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家庭因素目前家庭

10、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压力过重,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忽视非智力因素,劳动教育观点尤其差;父母双方教育方式不一致,或者以施加压力为主,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歧视打骂孩子;父母离异,孩子得不到温暖,精神受压抑,时常被孤独和恐惧所困扰等。很明显,有相当多的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教育方式专制,对孩子要求过高,控制过严,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差异,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2.学校因素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部分学校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训练;重智力、分数,轻情感、意志,一直没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1、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来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相当数量的学生虽然考分很高,但在心理素质方面却不合格,表现为心胸狭窄、意志薄弱,挫折耐受力、自制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劳动观念等都很缺乏,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日益突出。而部分学生则因学习不好而受到老师的忽视甚至歧视,造成自卑、焦虑的心理,甚至表现为厌学、逃学等“破罐破摔”的行为。据对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发现,2961 名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中,13.76%的初中生和 18.79%的高中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3.社会因素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社会上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中也泛起一些沉渣,一些不良的现象正无孔不入地侵蚀青少年一代,如影视文化中出现的一些不

12、宜青少年入目的镜头,“地摊文化”,娱乐业中的舞厅、酒吧、游戏房等一些不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吸引了许多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一些不法商人惟利是图的做法,用黄、赌、毒的危害侵蚀了青少年,致使他们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因此,如何加强执法力度,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防御能力,维护和保障青少年利益,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四、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的对策 鉴于以上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预防中学生犯罪的对策有以下几条:1.遵循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规律,搞好家庭教育中学生正处于由少年长成青年的关键时期,遭遇“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这两个重要阶段,他们最容易产生感情的困惑和心理上的挫折感。这就需要父母理

13、解其日益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发展需求,科学地引导并热情地关怀其成长,给其讲授必要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用亲情和爱心去抚慰其失衡动荡的心态,使其获得心理安全感,克服心理上的挫折感。尤其对残缺家庭的孩子和残废孩子,学校和社会更应关心其成长。在残缺尤其是离异家庭中,多种不利的因素往往会严重影响子女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无休止的争吵及令人烦恼窒息的环境中生活的青少年,心理上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个性发育会扭曲和变态,从而导致性格孤僻、粗野、忧郁、倔强,而内心又蕴含着羞耻感和自卑感。那些被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的继父或继母虐待甚至蹂躏的子女,其悲伤和痛苦之状况可想而知。而残疾的孩子,则有更多的心理创伤和

14、自卑感。学校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对这些孩子予以关爱,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鼓励他们自强、自爱,必要时可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孩子健康成长。教育这些特殊孩子,必须遵循扬长补短的原则,教育他们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懂得自尊、自强、自立,重视对他们意志和毅力的磨炼。同时,又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实行专制,或把孩子推向社会。对失足青少年,家长必须伸出挽救的双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耐心、诚恳、仁至义尽,这样才能使他们遭受严重挫折的心灵得以转化、复苏。2.学校要加强德育意识,以人为本, 创设良好的育人 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重要的工作。”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心理健康教

15、育和心理素质训练。要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师中大力提倡“教书育人”的思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关心特殊学生,提倡“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让教师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桎梏中走出来,做素质教育的探索者。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要全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学校可开设挫折教育课程或讲座,让学生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有关挫折的基本知识,提高挫折意识,自觉地增强应付挫折的能力

16、。加强“五自”精神的培养,即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使他们懂得保护自己,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了解法律法规,维护自我利益,机智勇敢地处置各种困难和危险,培养自信、自我调控和自我约束能力。学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帮助青少年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和困惑。比如改进学习方法,科学用脑,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正确评价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科学地、严肃地对待性问题,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与友谊、与失恋等问题,以及在遇到重大挫折时,学会运用积极的防卫机制和自我心理调节方法,避免或减轻心理创伤。3.加强社会教育,形成教育网络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它充满活力的一代青少年,一个民族的骄傲在于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我们的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热切地呼唤人才,我们的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批又一批坚定的爱国者,更加需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创业者。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