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952979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一. 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素质教育正在一部分发达城市加速进行。但是随之而来日益增多的中学生行为问题也随着素质教育的口号浮上了教育的前线。例如:中学生厌学、逃学,压力过大造成的学习焦虑、失眠,学生的叛逆心理等。素质教育要上一个台阶,那么就其目的而言造就一个有能力且身心健康的全面型人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自然有义务承担起学生行为问题的矫治工作。然而,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中学生行为问题有其深刻的背景,例如,社会、家庭、学校、人际网等。各个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问题的产生有着很强的个体差异。这样,对于个案的研究就有着很强的针

2、对性。所以,在中学开展学生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是探讨学生行为问题的可行途径。个案研究的可行性告诉学校工作者在实践中应当发现问题,研究探讨问题。基于以上原因,特拟定这一在校学生轻微行为偏常的典型案例,希望通过此案例的研究能获得以下信息:(1)发生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2)个案研究的一般性价值;(3)可行的矫治策略和建议。二. 案例简要陈述症状一:高一某学生,喜好某歌星,沉迷于模仿 。表现为上课大声唱歌,不顾他人的感受,时常与老师和同学作对,喜欢在众人面前做违背常规的事情。症状二:脾气暴躁,时常惹事生非,且屡教不改,爱“强出头”,带有一定的冲动性,容易激动,达到顶点时带有小肌肉群的抽搐。症状三:做作

3、性质的亲昵,不恰当行为表现突出。三. 案例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学生行为偏常案例,案例中主人公的行为明显区别与一般的正常行为水平,我们可以从行为学的角度广义的将其界定为行为偏常。作为此学生的班主任,我从其他任课老师那里以及从对此学生的观察中发现,该生有很强的“人来疯”气质,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望。人越多越来劲,越有人注意他,他就越有表现的欲望,且表现的不合时宜。例如,在最安静的课堂的上小声的唱歌,但只要一有人注意他,他就马上开始兴奋,唱歌声音开始上升,面部表情呈现出自我陶醉状。从这些行为本身来看,它们都属于正常的行为范畴。但当行为个体赋予行为社会意义时,行为就受到了来自评价体系的约束,如时间、地点,

4、对于声音而言甚至还要考虑到它的分贝。所以,该生的很多行为属于不恰当行为。从该生的其他一些行为表现中还可以看出,该生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如,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行为是否合适或是否影响到了其他学生。该生还具有一定的自恋倾向。这与他在家庭中长期受到忽视有关。自恋作为对自己的肯定,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过分的自恋就会陷入极度自我中心状态。而该生的自我中心气质在对抗课堂或老师的权威时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这里,这学生的强烈叛逆心理之所以产生,是值得推敲的。在了解该生的过程中发现,他之所以一味的模仿歌星,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长的很像某歌星。当然,模仿是正常的社会行为,人类获得知识很大一部分是通

5、过模仿,但是,很显然儿童的模仿行为要比成人多得多,过度的模仿反而体现了心理发展水平的滞后。从该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中还可以发现该生具有一定的自我封闭倾向。很强的自我中心会演变成一种自我封闭。例如,过度专注于自我的表现而忽视周围事物的存在;受到批评和指责后用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手段来掩饰,“童真”化的表现与他这样的年龄是不相符合的。从该生的人格特征来看,其性格外向,易激惹,情绪激动时难以控制。带有一定的冲动性,自控能力差,表现为时常动粗,用武力来肯定自己。当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的肯定自己,才能从本质上发展自己的身心。但当行为个体接受了一种偏常或是错误的强化刺激(如,暴力等)后,他所表现出来的

6、特征本身就含有诸如暴力性的一面。四. 有关此案例的几点讨论1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案例中的个体,其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 1)不恰当行为;2)自我中心且带有过强的自恋倾向;3)自我封闭;4)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发生暴力行为。以上是该生的一些主要症状,它只是偏离了常态,在没有标准化的心理或医学量表的支持下,我们不能界定其行为是病理性的。我们可以把这些行为看作是具有一定社会、家庭、自身或其它因素造成的进行性的障碍,它不具备形成性评价的条件。那么,对于这些外显化的行为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干预手段来加以控制或根除。作为一名学校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其制定一份干预计划。当然学校干预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帮

7、助。至此,对该生的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做必要的了解就显得意义重大了。通过一般性了解,获知该生的家庭结构不理想,父母双亲关系不和,时常有争吵发生,家庭处于离婚的边缘。家庭社会地位一般,只属于一般的工薪阶层。看来,该生的家庭状况是形成该生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通过进一步的接触,与该生谈心,发现家庭矛盾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例如,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极端的不和谐,在小学,孩子比较听话时,父母都比较宠爱,可孩子稍大后,只要一有学习上的失败或行为上的不足,母亲就会以一吨毒打来招呼,而父亲依然十分宠爱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一直持续到孩子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对母亲的畏惧,而父亲

8、介于母亲的威严,虽然疼爱孩子,但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疏远状态。渐渐地,孩子处于了一种被孤立的情形。从以上的情形来看,该生的一些不恰当行为,如不合时宜的起哄、人多时的兴奋膨胀、课堂上的唱歌等只不过是希望得到周围同龄人或老师的注意,他的表现欲望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冷落的补偿行为。而对于长者(如老师)表面上的顺从是长期家庭环境的权威势力的产物。他时不时的对老师的叛逆(如课堂上的捣乱、对老师言语上的冲撞等)实则是情感上的发泄转移。因为他知道背叛母亲的权威就意味着受到殴打,而在学校他是受到保护的。那么,对于该生的自我中心和自恋倾向,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情感的补偿。因为他在肯定自己,只是他选择了一种不成

9、熟的表现途径。家庭、以前的学校都是他受到否定的地方,这种抵触情绪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家庭的教养方式给了他很深的强化。那么,在新学校中的情感迁移就显得合理化了。很明显,该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蒙上了阴影,具有一定的滞后。这可以从他那“掩耳盗铃”式的儿童行为和过度的模仿上可以看出。该生的自我封闭可以看作是逃避惩罚的一种幼稚手段。对于该生时常所发生的暴力斗殴事件,究其原因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作用。该生的成长过程受其家庭教育的影响,暴力行为的强化使他在意识层面认为通过力量可以获得对他人或行为的控制。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诸如“古惑仔”的社会思想的冲击,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是最容易模仿的。所以,该生的冲动和暴

10、力行为,究其深层原因,有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因素。对于该生而言,还有一个致命的教育障碍,那就是其父母在长期的教育失败后已丧失了教育的信心。这一点,对于学校教育者而言,重塑其家长的自信心和改变其家庭教育模式及态度是达到该生教育成功的关键一步。2个案研究的一般性的价值个案研究是对不同个体的差异性研究,通过对个案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比较深刻的剖析隐含在个体表面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个案研究虽然是针对个体差异而言,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普遍性的规律或原因。就针对这一典型案例,虽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普遍性规律:家庭教育的适当与否以及社会文化的熏陶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家庭

11、教育对成长中的少年起着直接的引导作用。所以说,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是青少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对于某些行为个体的教育失败,不能说是完全素质教育的失败,他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因素。尤其是在家庭和社会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不良刺激,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在制定干预措施时必须考虑的因素。3矫治策略和建议从该生的行为表现以及以上的分析,提以下策略方法,供参考:(1):再次了解他的家庭结构,与其家长宣传有关家庭教育的正确模式。重塑家长的教育信心。把教育工作从学生迁移到家长。(2):多关心此学生,让其受孤立的情感得以缓解,并配合家长一起关心该生。(3):让该生有正常的表现机会,并加以鼓励和正强化,通过正常的途径来释放压抑的表现欲望。同时对他的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加以指正。这时可辅以负强化(撤消正强化物)。(4):可为他制定行为控制表格,通过学校、家庭一起实施,有家长的配合,效果会比单纯的学校教育要好。(5):多与该生聊天谈心,适时的进行一些心理辅导,逐渐的引导该生化掉不良行为。(6):在以上的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以后,与该生商量一起制定一份自我监控表,内容可涉及自我意识、行为控制等。(7)对于该生的冲动和暴力行为,可通过教育和一定的惩罚措施加以控制,惩罚内容可与其父母商讨,作为一种强化手段。总之,该生的行为矫治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相信在一段时期后,对该生的行为评价会有质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