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介绍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952701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介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介绍一、 复习法由复习旧课入新课,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由教师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复习提问应该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过渡到新课也应十分自然。以旧引新,承上启下,这也是传统历史课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讲“秦灭六国” ,先提问:“商鞅变法起了什么作用?”然后教师指出:秦国自商鞅变法 100 多年来,封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兼并六国作好了准备。由此导入新课。 复习法作为导言,有利于知识衔接和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

2、习积极性。 二、设问法 由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出问题、探究它的由来。设问一般有二种情况: 一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所提问的问题要注意寓有深意和新意,并且要和新课内容紧密相关。二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同学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句形式,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如讲“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可以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我国古代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古代埃及人认为是创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泥土造出来的,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人由猴子变成的,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又如,讲“古罗马”一章,可以这样设问:“你们在小学学过狼和小羊 、 农夫和蛇的

3、寓言,但你是否知道它出于哪一个国家,谁之手?你们都知道奥运会,但是否知道它的发源地在哪里?我国亚运会开幕式的场馆可坐十万人,但你是否知道在 1900 多年前的古罗马剧场可以容纳多少观众呢?” 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要求。 三、 谈话法谈话引导,娓娓动听。这种方法比较自由,教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使他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二种: 一是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知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可通过对电

4、影火烧圆明园的描述来开头。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要注意充分利用,以加强教学效果。 二是概括谈话法,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同学概括展示本章本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同学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唐朝前期的繁盛”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期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等。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的风俗习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这样的导语,把

5、同学们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内容打下了基础。四、倒叙法 倒叙场景,紧扣心弦,这是教师采用倒叙方法,有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化地描绘一个历史片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场景,造成悬念,从而产生对新知的渴求。如讲孝文帝改革时这样开头:“公元 494 年的一天,有个皇帝在洛阳街上看见了个妇女坐在车中,作鲜卑打扮,就在朝会上责备城王,说他奉行命令不力,督察不严。那个城王辩解说:那只是少数人的打扮。这个皇帝就尖锐地反问道:难道要全部那样打扮才算督察不严吗?这简直是一言丧邦!又转向史官说:应该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这个皇帝就是北魏孝文帝,他为什么这样严厉不让鲜卑妇女作鲜卑

6、打扮?我们今天就专门要讲到这个问题。 ”从而导入新课学习。讲禁烟运动一节,则可通过描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场景入手,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悬念,导入新课的学习。 五、故事法 学生大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当一个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 ”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故事了。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仅是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可先讲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讲古希腊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

7、人的战争,可先讲一个“木马计”的故事。 故事法引入新课,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 六、乡土法 即运用乡土材料引入新课。 由于乡土材料具有“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特点,使得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近了,从而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注意的是,乡土法的应用要起到一个补充教材、说明教材的作用,切忌脱离教材。 七、释题法每课都有一个题目,题目中往往出现一些生疏的、又是重点的历史概念,这样,就有必要首先使学生搞清题目的含意,可从释题引入新课。如“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对“统一的” 、 “多民族的” 、 “中央集权的” 、 “封建”这

8、几个修饰语,教师要作解释。尤其是“中央集权”学生较难理解,可以先概念介绍,然后说:“让我们通过课文内容来加深理解吧。 ”于是转入新课。用释题法引入新课,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注意的是,释题法要起到化难提要的作用,不能为释题而释题。 八、图示法 图示法引入新课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利用插图引入新课。讲美国独立战争,可从美国国旗入手,问:美国国旗上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什么?五十颗星代表什么?然后教师指出: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最早的十三块英国统治的殖民地,那么它是怎么独立的呢?好,这节课就讲美国独立战争。另一类是从教师手绘示意图引入,如讲“三国鼎立”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只三足鼎,鼎足下

9、再标上魏、蜀、吴,配上地图轮廓线,再解释“鼎立”的含意,由此引入新课。图示法形象、直观,符合青少年形象思维丰富的心理特点,并能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发展。 九、典故法 用典故法引入新课,较多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如讲“商鞅变法” ,可由学生讲“立林赏金”的典故引入(小学学过) ,讲淝水之战,教师可从“投鞭断流” 、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开始。 典故法引入新课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兴趣。 十、歌曲法 即由歌曲引入新课。一般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录音磁带。如讲“巴黎公社”一章时,先放一段国际歌 ;在讲“九一八”事变前,放一段松花江上 ,由歌词及歌的表情

10、术语入手,引入新课。歌曲法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复现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思想教育。但它的应用范围不广。 十一、诗歌法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学生已学过的诗引入新课。如讲南宋的统治时,先集体背一首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教师指出:“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名城杭州,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土地,陷害打击主战派,必将重蹈汴京之覆辙。这首诗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那么南宋的统治到底如何呢?”由此导入新课。又如,讲王安石变法,可先朗读小学学过的王安石诗作船泊瓜州 ,教师指出:王安石不但是位诗人,而且是一位革命家。今天我们就来

11、讲一讲王安石是怎样变法的。 另一类是引用学生在课内学过的诗句,如讲“安史之乱”可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曲。 ”由诗句谈起安史之乱的原因,再转入课文分析。这样也较自然、生动。 十二、谜语法中学生活泼,好动,大都喜欢猜谜语。上课前出现两条谜语,学生莫不跃跃欲试,专心竞猜。如在讲“西汉和匈奴的战争”时,先在黑板上写了两条谜语:“保护庄稼” 、 “忽然病愈” (打中国古代名将各一) 。学生很快猜出是“卫青” 、 “霍去病”二人,教师可趁势引入新课。猜谜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而

12、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但要注意不滥用。 十三、设置悬念 如教“玄奘和鉴真”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都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知道里边的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吗?他们为什么要到西天去取经?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抓住时机向学生说明:西游记是明朝文学家吴承恩根据玄奘西游这个历史事实加以神话虚构而写成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除玄奘是实有其人,取经是实有其事外,其他都同历史不相干。 西游记中说玄奘是到西天去取经,历史上的玄奘则是到印度去取经的。那么玄奘西游印度的决心怎样?他到印度后又怎样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思考,很快就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十四、介绍背景 现

13、行历史教材的每篇课文,只是叙述了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一重大事件或介绍一两个著名历史人物,跳跃性很大。如果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活动的环境或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一无所知,就不能较好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有时就作必要的背景介绍或补充有关史实。如“井冈山会师”是讲革命的高潮阶段,而紧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则是讲我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为了挽救革命而采取的行动。如何使这二个内容联系起来呢?须这样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扑灭革命火焰,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 ,再加上中国共产党内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使革命遭受巨大损失,为了挽救革命,工农红军进行了长征。

14、通过背景的介绍就使这二个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十五、联接式导语 设计联接式导语的着眼点在于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通过前联后接,把学生中笼统较简单的感知,向较复杂的感知发展方向引导。如教学卢沟桥事变可设计这样的导语:“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借口,武装占领了沈阳以后,不到四个月时间,日军占领了我东北全境。由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野蛮侵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越来越大,于是于 1937 年夏天,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武装侵略中国” 。这样,新知识与旧知识联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突出将学的新知识。十六、寓意式导语 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

15、话语去帮助学生,领会故事寓意。如教学“大禹治水” ,设计的导语为:“相传 4000 多年前,中华大地常常发生水灾。大地上一片汪洋,人和牲畜的尸体到处漂浮着。水灾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当时的部落联盟领袖舜派鲧去治水,结果没有治好,于是又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为了解除洪水的灾难一心一意治水,深入调查研究,采用了疏导的方法,终于把水治好了。课文具体地告诉我们禹怎样治好洪水的故事”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心去思考,领会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 十七、激情式导语以教师的情态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制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如教学“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可以采用激情导语开讲,教师从具体叙述和描绘学生

16、亲眼目睹的本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入手,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现的大好形势,激起学生对党对政府的深厚感情,然后进入课文学习。 十八、探究式导语 设计这类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某一事物作进一步的思考,以了解其中真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执果追因” 、 “循因索果”的初步探究能力。 历史课的“导言”当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教师设计导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引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这样的导言才有效。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方法可以混合、穿插使用,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来进行,不可流于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