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入则孝”132《 弟 子 规 》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 ”课 例 教 学 预 案 教 学 思 路 说 明教学内容: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教学时间:60 分钟教学对象:7—13 岁儿童教学方法:讲解、讲故事课前准备:德育故事教学教程:一、 组织教学(1) 、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礼2) 、师生问好3) 调整坐姿二.启发谈话1.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的中华民族有几个传统节日呢?(学生答: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2. 每年的 4 月 5 日前后是什么节日呢?同学们,你们去扫墓吗?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呢?(请两三个同学来说说……)3. 扫墓的时候,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回答)能不能像春游一样呢?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些行人为什么会这么悲伤呢?4. 开解:经典上教诲我们:“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意思就是说:祖宗虽然离我们很久远了,可是祭祀的时候,不可以不真诚我们有一位老师,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每次除夕夜煮水饺,第一盘热腾腾的水饺拿起来,马上他父亲讲:送到祖堂去祭祀祖宗。
然后父亲跟他交代不能说话,不可以打喷嚏,他就这样战战兢兢把这碗水饺恭恭敬敬的端上祖堂上面,然后给祖宗跪拜孝顺父母、祖宗就在这个动作当中深藏在心里面接着第二盘水饺起来了,马上交代他赶快拿给爷爷、奶奶吃所以他们现在家族已经几百个人,非常兴旺所以古圣先贤告诉我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那是讲孝道 ,厚德,由行孝而来,让我们感念祖先的恩德,不能忘本,懂得知恩报恩大家想想,没有祖宗哪有我们的爷爷奶奶,没有爷爷奶奶,哪有我们的爸爸妈妈,没有爸爸妈妈哪有现在的我们,哪有我们这个温暖的家庭,因此我们要懂得饮水思源,知恩报恩所以《弟子规》教导我们: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三. 学习经句: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一)释字:悲咽:悲伤哭泣咽:指伤心到哭不出声音来居:(1)生活起居 (2)居住的地方二) 释意:当父母不幸去世的时候,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相信父母亲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主也改为简朴并戒通 过 这 堂 课 的 学 习 ,希 望 学 生 能 理 解 尽孝 的 内 涵 , 懂 得“慎 终 追 远 ” 了 解清 明 节 的 来 历 和 纪念 意 义 。
启 发 谈 话 , 简 要 介绍 中 华 民 族 的 传 统节 日 , 激 发 爱 国 情感 并 导 入 简 介 清明 节 , 为 后 面 的 学习 作 铺 垫 通 过 实 例 来 引 导 学生 的 恭 敬 心 再 导入 经 句 的 学 习 《弟子规》 “入则孝”133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中华文化最重视的就是孝道与师道,在古代,父母过世要守丧三年,而老师过世也要心丧三年我们从丧礼中体会到,古人对于老师的态度非常恭敬,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父母生育、养育我们,给了我们身命;老师用智慧引导我们,给了我们慧命(智慧的生命) 父母跟老师的恩德是我们一生都应当铭记的,对于父母与老师都应当孝敬奉养三) 故事引导: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问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是不是太久了?一年不就可以了吗?”孔子回答说:“一个有德的君子,居丧期间有好吃的东西,不觉得有味道;有好听的音乐 ,不感到快乐思春诉地方再怎么舒适,都不觉得心好 ”接着孔老夫子又说: “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而为守丧三年,是天下通告的丧期,宰我是否也想一想,当子女的我们,在父母去世后,也能在三年丧期中,时时刻刻相信父母,爱念父母吗?”听了孔老夫子的教诲,就知道经文中“常悲咽”是想到父母不在身边,心中自然就涌现思慕之情而悲伤呜咽起来。
父母的影子占满了心中想起父母的恩情深情而无法报答自然不肯为享受而住在舒适的地方,平时吃的酒肉自然会摒去一边,只求清淡丧尽礼,祭尽诚” ,这个“祭”就是每年固定的时间祭祀父母,这是我们中国人很好的美德,所以有宗祠我们刚才也讲到《朱子治家格言》提到,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 《论语》也提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人只要常常想到就是因为有父母、就是因为有祖宗,今天才有我们,时时有这样感恩的心,人心就会很厚道欧阳修有一句很好的教诲,他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祭祀再祭得多好,不如在父母生前好好奉养更有意义生前不奉养,死的时候花一大把钱,办丧事,还请一大堆人来帮忙哭,场面很大,是做给人看的,没有圣贤教诲,我们也可能认同这种风俗,随波逐流在《孝经》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提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我们用恭敬心,用一种让父母欢喜的心去奉养他;“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哀,祭则致其严”父母生病的时候,作儿女的应该是忧心忡忡,昼夜侍,不离床在办丧事的时候,我们要感念父母的恩德,在祭祀的时候要很庄严肃穆,不忘父母的教诲,这是一个孝子应该尽的本分祭要尽诚,每次的祭祀不一定要搞得很复杂,但是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
有位父亲,他也是侍奉父母很孝顺,后来父母走了,他固定时间都去扫墓,他的两个孩子都看在眼里幼儿园有一天发了他们一人一颗糖果,都是很好吃的糖果,小孩子没有当场把它吃下去,反而拿回家里拿给他爸爸他父亲看了也很感动,然后儿子就说:爸爸,爷爷奶奶在的时候,你每次有东西都会先给爷爷奶奶吃;纵使爷爷奶奶已经去世了,你也都常常还带东西去祭祀,今天我们学校发了两颗糖果,也给爸爸先吃事死者,如事生” ,侍奉父母的态度跟生前绝对没有两样父母对我们的期许跟教诲,绝对不会因为父母离去而有所改变,甚至要更加的努力才对,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一位小朋友,刚好他的外婆去世了,他们就坐在灵车上面,他的舅舅端着他外婆的骨灰在这个路上比较颠簸,他的舅舅马上跟开车的人说:你开慢一点,因为我母亲不习惯坐快车这个孩子看了也很感动,回到学校就跟他们老师说:老师,我舅舅这个行为通 过 故 事 的 引 导 来开 解 意 理 , 更 具 体生 动 进 一 步 透 过 经 典 的的 学 习 让 学 生 对“丧尽礼,祭尽诚”更深的体会通 过 身 边 的 事 例 引导 学 生 孝 敬 从 小 事做 起 , 踏 实 力 行 《弟子规》 “入则孝”134是不是“事死者,如事生”?(四)故事引导:丁兰刻木在汉朝河内地方,有一个人叫丁兰。
传说他有感于“羔羊跪乳”和“乌鸦反哺”的情形,对自己未能趁父母健在时尽孝而痛悔不已,越发思念已故的父母于是,他就用木头雕刻出父母的形像,供在家中堂上敬奉,俨然如对活着的父母,在生活点滴之处都不失恭敬一天,置邺县一位名叫张叔的人,到丁兰家借东西,恰巧丁兰外出了,只有他妻子在家丁妻当时不知道是否当借,迟疑中,她想起平日里,自己和丈夫遇到难以决定的事情,都是在父母的像前问卜,然后遵照卜到的“父母意见”再作决定其实在丈夫的影响下,妻子早在不知不觉中,也将木像视为活着的公公婆婆,十分孝敬丁兰的妻子洗净双手,整理仪容,点燃香烛,在木像前躬身礼拜后,就虔诚地问卜,结果得到的是“不借”的答案于是,她只好将结果如实告诉张叔哪知道张叔先前刚刚喝过酒,在酒精的作用下,他一时失去理智,当场对着木像大骂起来,气愤至极,还动手打了木像几下,然后才愤愤离去丁兰回来后,像以往一样,首先到父母的像前禀告当他瞻仰父母的面容时,看见父母的脸色似乎很不高兴,心中深感不安,急忙向妻子询问,才得知是张叔对木像有过无礼的打骂行为父母过世后,丁兰就视木像为父母,从未曾有丝毫的轻慢,如今有人居然如此非礼木像,他感到内心宛如刀割情急之下,他跑去找张叔理论。
不料张叔根本无法理解丁兰的感受,出言更加不逊二人话不投机,丁兰忍不住和他争执起来,情急之中,还出手用力责打了他张叔见丁兰为了两个木像,竟然责打自己,心里更感到忿忿不平,就向衙门告状由于证据确凿,衙门便派衙役捕捉丁兰归案丁兰被捕走前,心里十分伤心难过,他来到父母的木像前,双膝跪下,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忏悔地说:“儿子不孝,没有照顾好二老,不但使你们受了委屈,现在又不理智地动手打了人,将要受到官府的惩罚这样不仅让你们为孩儿担忧,还使二老蒙受羞辱,实在是罪过!”就在丁兰发自内心向父母忏悔之时,想不到奇迹出现了:人们看见两尊木像的眼睛里,竟然缓缓流出了泪水,而木像的神情,是那么痛苦难当,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惊奇震撼当地方官得知后,也为丁兰的孝心而钦佩,于是就向皇上奏明了情况,不但免除了对丁兰的处罚,还举荐他为“孝廉” 后来,皇上又传下诏令,命人把丁兰的孝行事迹画成图画,以彰显他的孝道德行,号召大家都来学习《丁兰刻木》的故事,不仅突现了丁兰对父母的至诚孝心,而且他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行为,对形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民风,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孝心会感通万物,使人遇难呈祥丁兰刻木孝亲的行为还唤醒世人:千万把握住父母在世的有限时间,及时行孝。
就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将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遗憾,都化作今天力行孝道的无比喜悦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地诚敬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学 习 《 丁兰刻木》的故事引导学生透过古人的行仪更深刻地理解“事死者,如事生” 《弟子规》 “入则孝”135所以孝心是在父母生前就已经养成了的爱敬之心,念念想着回报父母的恩德,等到父母过世,自自然然还会有“事死者,如事生 ”这些心行的表现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地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就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像这种遗憾绝对不要再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父母健在,孝养要及时,好好珍惜,好好奉养真的,等到父母百年之后,我们也会觉得很踏实,很安慰不会留下遗憾所以古语云:“大孝终生慕父母 ”孝子他终身都仰慕、感念父母的恩德四. 清明节的由来及意义同学们,我们刚才讲到了清明节,那清明节是怎样来的呢?为什么能够流传二千五百多年呢?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