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趣事(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0768531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刷趣事(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印刷趣事(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印刷趣事(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印刷趣事(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印刷趣事(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刷趣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世纪 70 年代印刷“大字本”二三趣事前言 上世纪 70 年代,有一种特殊的图书版本“大字本”, 是专门用来给毛主席及中央领导同志看的书, 当时只有13 级以上干部才能享有大字本的待遇。如今在拍卖市场上,大字本成为抢手的稀罕物,一套 1976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大字本, 8 函 38 册,玉扣纸,线装,市场成交价近 15 万元。大字本的诞生的原因 毛主席很爱看书,尤其爱看线装书,看的书有铅印的,有荣宝斋木版水印的,也有翻印的雕版书,多数书籍都是宣纸印刷。毛主席晚年时,看用新闻纸印的书,时间一长总感到手腕疼,印在上面的铅字又小,老人家得拿着放大镜看。 考虑 一是毛泽东习惯看线装书。对

2、于这一点,我们从他老人家生前阅读和批注过的书籍中看得很清楚。当时,游泳池住地(包括会客厅、办公室、卧室等处)存放的图书,大部分也都是古籍线装本。保存下来的,他老人家曾圈划、批注过的书籍,大部分也都是线装本。 从他老人家读书的习惯上来说, 无疑是线装本更为喜爱。二是他晚年看书特别是从 1971 年那场大病之后, 差不多都是躺在床上或者是半躺半坐在床上,有时还半躺半坐在沙发上看书。线装本用的都是专门工艺生产的宣纸,一册一册都比较轻,还可以卷起来看,这种式样看起来比较方便。所以印成大字线装本是最符合他实际需要的。 ,为满足毛主席的阅读要求,有关部门就提出要给毛主席出版一种特殊的印刷品这就是后来人们常

3、说的大字本。成立 于是成立了一个“大字本”小组, 负责将毛泽东要看的书,特别注释后,排成大号字编辑出版。这个组成立于 1972 年秋, 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复旦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教授与专家。这种注释出版的大字本,每次只印 15本,后来改成只印 5本,成为只为毛泽东个人阅读的专有读物。大字本的字体 关于 大字本字体的相关问题。毛泽东晚年要看的书重新排印大字线装本,开始都是用一号长仿宋字体。由一般的五号、六号宋体字的书刊重新排成一号长仿宋字,看起来当然清楚多了。可是,没过多久,他就患了“老年性白内障”,两眼渐渐对一号长仿宋字也看得不太清楚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版局、出版社和印刷厂商量,

4、将原用的一号长仿宋字体又改用 36磅长宋字体。 因为是长宋字体,字又比较大,疏密较为适度,所以显得很醒目,他看后很感满意。 1974 年 9月 11日,他非常高兴地说:“今后印书,都用这种字体。 ”以后, 直到他老人家逝世时重新排印的大字线装本书,用的都是 36磅长宋字体。大字本的纸 大字本印出来了,本大,纸轻,拿在手里不沉。为了印大字本,北京新华印刷厂还专门从日本进口八台自动铅印印刷机用于大字本印刷,到安徽定制特殊的毛边纸,其中添加香料,这种宣纸既克重不能超,印刷起来又能有一定的挺度。大字本的其它方面 读书不仅是毛泽东个人的终身爱好, 他还曾多次倡导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注重看书学习。从上世纪五

5、十年代末到文 革期间 ,毛泽东为自己和中央其他领 导同志开列了百余种“大字本”图书 清单。这些“大字本”既有马列经典 著作 ,也有古今中外著名文化典籍 , 涉及到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 学、科技等门类。 后来大字本还发展成了一种特殊礼物。在满足毛主席需要的同时,有少数大字本古籍通过内部发行渠道发行,有时还被用做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 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毛主席就曾将一本大字本楚辞集注相赠。大字本的意义 1毛泽东晚年在中南海游泳池的住地,就如同是书籍的海洋,这 129 种新印大字本线装书和其它数千种的古籍图书,一直伴随着他老人家走完了人生的最后路程。这 129 种新印的大字线装

6、书,虽然仅是毛泽东最后五年读书的一部分, 也可以说是毛泽东藏书中的一滴, 然而,它在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中,却铸成了深深的印记。 2另一方面, 北京地区的铅字印刷起源于晚清时期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 中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铅字印刷已 完善到了顶峰 ,八十年代初“光与 电”的时代到来 , “铅与火”就已 成为了历史 , “大字本”的印制正 是见证了“铅与火”最后的辉煌。 “大字本”在 1976 年主席逝 世后 ,渐渐不再下达任务 ,也接 近了尾声。值得提到的是 ,北京 印刷一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使用国产照排机、尼龙感光版排 版 ,印制了“大字本”的过秦论。这本书见证了“铅与火” 向“光与电”的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