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0766964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3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丧 事 习 俗赵福山村内办理丧事,规纳起来,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堂屋停尸 夜深入殓一、停尸1. 病人在垂危之际, 儿女日夜守护在身旁。 在确定人死之后,将人搬移到堂屋,躺放于门板或床板上。在没咽气时给死者穿上装老衣裳。不论春夏秋冬,装老衣都是棉的,因为古人认为阴间没太阳,终年寒冷。人死之后,其灵魂就到阴间去了。衣、帽、鞋都必须是布的, 不许用皮的。 鞋底也不准用皮的, 说是穿皮鞋,下辈子转生长蹄子的兽类。若是女性,鞋底绣上莲花,即脚蹬莲花成仙的意思。衣裳不缀扣儿,只缝小布条打结系带便可。装老衣裳穿好,盖上苫单。苫单的颜色以前是黑的或兰的。现在以白色较多。2. 蒸一碗小米饭,为的是不能让

2、死者挨饿。再用面捏五个打狗棒,饭碗内插三个,死者双手各拿一个。目的是防止死者的灵魂去阴间的路上被狗咬。再用一个铜钱(或现在的硬币)塞入死者口中,在口里含着,这个钱币称“压口钱” ,是让死者带上口粮的意思。 为防备死者诈尸乱跑, 还要用麻绑上两脚, 袢上两手。在死者的头顶前面,摆一张小供桌,放上祭品。点一盏长明2 灯(灯油以香油为最佳) ,目前有的以蜡烛代替油灯。3. 找纸扎匠给死者开书、铰座迁,都用白纸。开书,过去称开殃榜。其书写排列都是竖排。所开的书,就是三块纸,另有一个位牌和一块扣瓦。第一块纸写的是:东赤木炭南土盆旗一推四邻物各镇之大吉西生铁刀北堵骨瓶将此纸贴在座迁的最下端墙上。3 第二块

3、纸写的是死者的年龄和生死年月日时。 对其称谓依照古例将此纸贴在影壁墙的低处。第三块纸贴在堂屋的门口一侧下方,分男左女右。写的内容是入殓时所忌讳的外人的属相。 (不写属相而写地支名称)例如(女性)原命年月日时授生中华淑德府氏享寿岁内寝痛于年月日时不禄原命年月日时授生中华处士府君讳享寿岁正寝痛于年月日时不禄(男性)辰戌入棺忌四相内亲有服不忌丑未4 本村所忌的属相是按死的月份推算的。有的村则不按月推,而是按死者的属相推。看来并无一定之规,俗语说: “一个马勺一个柄儿,一个师父一个令儿。 ”此之谓也。此外,再用一块纸叠成灵牌的样式。写上“某某”之灵位,置于供桌上。另外,用一块瓦,上面写上字(符) ,扣

4、在死者心口处,此为“扣心瓦” 。说是防止诈尸和妖邪用的。写法多种多样,扣心瓦下也放一小把笤帚穰。“座迁” 就是用白纸剪成若干纸条, 按男左女右挂在大门口。以前铰座迁,按死者的岁数,有多少岁,就用多少张绵纸。现在不按岁数用纸,不论岁数多少,都用十余张纸剪成。剪成后,再把一小块木炭绑在上边。 座迁, 即死者的座位将从阳世迁入阴间。4. 招请近族及总理议办丧事。 外出找人时, 逢人先跪下磕头,不管大小辈。把人招请来,商议确定发送死人的日期,拟出报丧名单,派人分头到各处报丧。报丧要向人家说清死人逝世日和出丧日。确定墓穴后,即动土挖坟, 挖坟时, 孝子先挖几锨土,然后向众人磕一个头,大家便开始动手挖。

5、(定墓穴有夹葬和排身葬两种方式) 。5. 挘孝布、 破孝, 找几个有经验的中老年妇女, 挘出孝布 (孝褂、孝带、孝帽、孝箍) 。本族内,比死者辈份低的都戴孝,男戴孝帽, 女戴孝箍。 儿子和儿媳, 女儿和女婿, 除戴孝帽孝箍外,还穿孝褂。以前还用白布瞒鞋,现在已有好多年不瞒鞋了。若是5 大破孝,就不论与本家族近远,凡是辈份低的及落忙的外姓人都给孝。按老规矩是跪下递孝,接孝者也跪下接孝,这老规矩将渐渐消失。戴孝还有个讲究, 主要是女性戴孝箍时打结的位置, 要看死孝者是男性还是女性,又要看死者的配偶尚在与否。6. 找棚匠师傅搭好灵棚。 请厨师拉好菜单。 席上用的菜按时准备好。厨灶、桌凳也按时安置好。

6、7. 找纸扎匠糊招魂幡和陪葬品。孝子打的主幡称“龙头幡”以前龙头幡内有一长纸条,上写着“西方接引之灵幡” ,有的写“先考(妣)某府君(太君)岁之招魂幡” 。现在一律都不写了。死者是男性要糊一匹大马, 女性糊头大牛, 这是死者去另一个世界的交通用具。另外,不管死者是男是女,还必须糊一匹小马,这是出殡头天夜间送死者灵魂赴西方极乐世界而骑的,其余的还糊纸人(童男童女) 、金银库、阴宅、棺罩等。8. 找吹鼓班吹奏演唱, 死者生前劳碌一生, 没有享受过, 死后让其灵魂享受一下音乐戏曲。有的找一班军乐队、师子会、高跷会。由主家的经济状况来决定。二、入殓将死人装入棺材,这一过程称为“入殓” 。一般都在死后第

7、一晚上入殓。若来不及,便在第二天晚上进行。1. 先把棺材摆放在灵棚内平地上。 村里人们有个说法, 棺材6 大头不朝西就朝北,没有朝东和朝南的。棺材盖撂在一边或斜放于棺材上。用白纸糊一下棺内底和四周。等夜深人静时,即可入殓。2. 入殓时, 先以被褥棉絮之类在棺内铺舒适, 厚度适当, 上面着上铜钱或现在的硬币,这些钱币称“垫背钱” 。着垫背钱有多种方式。有均匀摆三个的,有摆五个的(中间一个,四周各一个) ,有摆七个的(摆成北斗星的形状) ,有的根据死者的岁数,有多少岁,就摆多少个。3. 人们认为:人死后有灵性,其灵性即是鬼魂,鬼怕光亮,所以,抬死人入殓时,先把灯关灭,孝男或孝女用新棉花蘸着清水给死

8、者净脸。 然后将死者装入棺材, 剪断绑脚绳, 取出压口钱,再净一次脸。盖上苫单。苫单现在用白色的多,身下铺的用黄色的,此即所谓“铺金盖银” 。4. 盖棺之前, 先由孝子把苫单从死人头部向脚部轻轻拽出于棺材外,使脸露出来。将拽出的多余部份一口气挘下来。然后把这块挘下来的苫单,按哥儿几个分成几份,各自珍藏起来。5. 盖上盖, 但不许封口。 然后开灯, 将屋内的小供桌搬移到灵棚内棺材大头底下。将扣心瓦连同笤帚穰放在棺盖中央,烧一些纸钱,入殓就结束了。在炎热的夏季, 棺内尸首很快会放出臭味, 就先不入殓, 暂时放入水晶棺冷藏,待到出殡时才入殓。此时,正当阳光强烈的午时,但有灵棚遮盖天日,入殓并无妨碍。

9、7 第二阶段 乡邻祭悼 烧马送行本阶段在下葬的前一天进行:一、起灵起灵就是用两条板凳把棺木支起来。 在下葬前一天的上午起灵。二、布置灵棚在起灵的同时,把灵棚布置好。灵棚正中紧靠棺木挂一大“奠”字,死者之儿女敬献的花圈,靠立在灵棚内。在灵棚的出入口贴上挽联,并悬挂儿女们的挽幛。幛子以黑色为多,幛子两头下垂部分挽两个绣球。幛中间写上挽词。一般就是四个大字。有的把幛子在中央挽一大绣球、西头不挽,若条件许可,棚内还挂上五色吊挂和白色绣球, 纸花一类的装饰品, 以庄严肃穆为准。“奠”字前头摆供桌,死者遗像立置于供桌里侧“奠”字下边。三、陪灵、伴灵死者的儿孙和儿媳、 孙媳、 侄和侄媳等人分男女两班跪于供桌

10、两侧,分男左女右陪灵。死者的女儿、孙女紧守着棺木伴灵哭啼。四、摆设账桌,乡邻祭悼出丧前一天的下午,街坊四邻及死者生前好友陆续前来祭悼,村里人俗称“吊纸”或“烧纸” 。吊纸的人拿佯钱票,带着钱。最早先那会儿,端着四个小碟子或小碗,里边盛着食品去吊纸, 上世纪七十、 八十年代时, 拿着两包饼干或二斤油条作祭品,8 自本世纪初,带食供的已消失,现在全是以现金代替食供。上世纪末, 耶酥教传入本村, 到本世纪初, 教徒已有了一部分,村里死了人,他们去吊唁,不拿佯钱票也不带食供,他们说这些纸票和食供,死人享用不到,全都被魔鬼拿走了。因此这些人只带现金不带佯钱票。那时带二元或三元,后来五元,现在十元或二十元

11、。别人受其影响,也渐渐以现金取代了食物,但佯钱票仍旧带着,这是多数村民与基督教徒的不同之处。在门口摆设账桌, 收礼记账。 现在又多了一样活儿, 即礼金上墙公示于众,这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乡友前来祭悼,大都是施行磕头礼。司仪用火点着佯钱票,口喊“点纸咧” ,祭悼者便双腿跪地连磕四个头,然后起立,两手抱拳,司仪向陪灵者喊“还礼” ,陪灵男女就都两手按地,低头拜一下。 行磕头礼的都是男性, 男性有的在磕头之前大哭几声。女性祭悼,过去都手扶棺木长声哭,边哭边念道。最后由女眷劝止。现在女性吊纸已不进灵棚哭灵,有的行鞠躬礼,有的记上账即走人,男性现在也有行鞠躬礼的,鞠四个躬。磕头或鞠躬,都是四个,这是来源

12、于“神三鬼四”的说法。五、夜烧小马下葬的前一天夜间,烧掉小纸马(不烧大纸马) ,为死者去另一个世界送行。按以前的老套数,先给马准备好草料,在途中食用,并准备好“岁岁饼” ,死者有多大年岁,就做多少个“岁岁饼” 。现在以小块饼干代替小饼。将草、料、 “岁岁饼”全都着9 在马背上的纸袋子里。等夜深人静,就开始烧小马。在烧小马之前,先关灭灯(因鬼魂怕光) ,孝子抱着小马,在灵棚内先逆时针绕走三圈儿,再顺时针绕走三圈儿,边走边对马童低语,叫他好好拉着马。转完了圈儿,就一直走出大门外,放下纸马,剪断绑着马腿的麻绳,然后引火把小马全烧光,边烧边低语,让死者“一路走好” 。烧了小马,把死者送走了。 吃了岁岁

13、饼, 开灯, 此项过程结束。过去人们抢着吃岁岁饼,说吃了胆大长寿,现在人很少吃这些小饼。第三阶段 亲戚吊唁 出殡下葬这一阶段, 在出丧日那天进行。 出丧一般在第三天或第五天,有的在第七天,由家庭各方面因素决定出丧日期。一、烧天明纸本日即将把死者葬入坟墓, 即最后与死者永久告别, 死者家人因思亲难以入睡, 天一拂晓, 一家人就在灵前烧冥纸哭祭一场,此谓烧天明纸。头天晚上包好了饺子,这天烧纸,把饺子煮熟,全家一起吃。这就是所谓吃天明饺子。二、亲戚吊唁通过报丧,各地亲戚得知下葬日期,到出丧下葬这天上午,亲戚们纷纷赶来吊唁。过去以包子、幛子为祭礼,现在以现金代替实物,带上佯钱票,有的还带方便面、花圈、

14、花篮等,最主要10 的是死者的女儿摆的供最大。亲戚们在账桌上交了礼金,就进灵棚烧纸吊唁。 男性仪式, 有磕四个头的, 有先跪哭几声再磕头的,有鞠四个躬的,有四磕八拜的。女性仪式,是在灵旁手扶棺木哭灵,现在有的女性也同男性一样在灵前磕头或鞠躬的。亲戚带的礼品若是双件,折回一件,礼金重者,回点小礼儿。孝子和儿媳要给前来吊唁的亲戚递孝, 按事先安排的破孝辈份,跪下递孝。男性亲戚由孝子递,女性亲戚由儿媳递。亲戚吊唁后,随时安排他们进入筵席就餐。这天, 从各地来的人较多, 吹打班的演员和吹奏者就十分卖力,吹的、唱的、舞的,都想献出一手绝活儿,当然他们也是为了多得几个赏钱。三、出殡前的准备出殡的时间都是在

15、下午。 吃了中午饭, 就赶紧准备和办理这些事情:1. 安排的出丧用车要准时到位。主家支付加油费。2. 找定两个搀丧的人, 搀扶打龙头幡的孝子, 这两个人由孝子的表兄弟担任。 从出殡开始一直搀到墓地。 同时找出抱遗像的。3、司仪把五色粮食、野饭罐、买道钱、硬钱币和所开的“书”连座迁全装在一个篮子里(以前是装在粮食斗里) 。五色粮即五种粮食粒,要带皮的,不要豆类。装入小布兜内,用五色线绑上口。野饭罐,是在一个小陶磁罐内装上饭菜和馒头,现在用罐头瓶作野饭罐。买道钱,是在出丧途11 中撒的,用白纸铰成,男性死者,铰成圆形,内铰一小方孔,女性死者,铰成正方形,内铰一小圆孔。硬币不拘数,少则三、五个即可。

16、4、找的抬重的杠头、杠夫,让他们优先进入筵席。还有挖坟的人员,把坟挖好后,赶快进餐。5、请演员在灵前唱悲歌,或唱古装戏“吊孝” ,若唱得卖力或掉了泪,主家和亲戚付给赏金。若唱“吊孝” ,主家出孝衣作服装。6、念悼词。有的孝子准备了悼词,则念给死去父亲或母亲。7、装钱柜。死者的女儿和侄女把佯钱票一张一张地装入纸钱柜,一边哭一边慢慢地往里装,并有吹打班在一旁奏哀乐。8、亲友吊纸。总理或司仪喊“亲友吊纸” ,所有的小辈亲戚在灵前跪下哭祭。9、撤供。供桌上摆的供品,出殡前赶紧撤光。10、封棺。封棺俗称“封口” ,即用钉子把三个封板钉在棺盖两边,死者是男性,就在其左侧钉两个封板,是女性,在其右侧钉两个封板。封口时,孝男孝女向棺内死者喊“躲钉” 。四、出殡12 把棺盖封好,随即出殡。1、总理或司仪喊一声“起灵” ,门口便燃放鞭炮,执龙头幡的孝子出门口摔瓦盆,回头跪哭,其余执幡执柳的儿孙辈都随孝子跪哭。同时,抬重的抬灵木用大绳摽在车上。扣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