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综合体为新式表现及商业建筑 不断寻求商业与空间最大和谐共振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0717293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综合体为新式表现及商业建筑 不断寻求商业与空间最大和谐共振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以综合体为新式表现及商业建筑 不断寻求商业与空间最大和谐共振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以综合体为新式表现及商业建筑 不断寻求商业与空间最大和谐共振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以综合体为新式表现及商业建筑 不断寻求商业与空间最大和谐共振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以综合体为新式表现及商业建筑 不断寻求商业与空间最大和谐共振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综合体为新式表现及商业建筑 不断寻求商业与空间最大和谐共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综合体为新式表现及商业建筑 不断寻求商业与空间最大和谐共振(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综合体为新式表现的商业建筑 不断寻求商业与空间最大和谐共振所属版块:建筑设计 加入时间:2010-8-19 10:35:16 来源:安家点击:831文_本刊记者 李蕙聪 图_本刊记者 喻鹏与住宅建筑相对稳定而单一的诉求相比,商业建筑更需要建筑师的智慧。好的商业建筑不仅是设计创新的体验,更是价值实现的过程。如何使商业建筑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如何让商业体的设计方案同开发商的产业价值息息相关?如何做到与建筑设计价值、商业价值及城市价值的多方共赢?这似乎一直都是所涉链条上多方配合才能完满的一个“圆桌会议”。目录:1、设计主体本身的变幻2、一流综合体设计呈现经验3、如火如荼的综合体发展4、实践中看

2、到的未来5、专家观点北京市百货大楼是建国后北京的第一座大型百货零售店,2007 年,该建筑被列入北京优秀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繁华的曼哈顿街区北京 CBD 区域俨然成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建筑综合体”设计主体本身的变幻商业建筑不再仅仅只是外衣商业建筑,狭义上或约定俗成是指用以进行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并能提供服务的各类公共建筑。沿革中国考工记匠人中有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记载。其中的“市”就是商业集市。欧洲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已有规模宏大的商业市场。近代由于商品交换与经济的不断演进发展,逐渐形成形态各异的商业建筑。 这种类型建筑形态囊括了提供日常用品和生产资料等内容的零售商店、百货商场、超级市场

3、、购物中心、地下商业街;金融、证券等行业的交易场所及供经营管理业务活动的商务办公楼;各类服务业建筑,包括酒店、餐馆、文化娱乐设施、会所等等。 商业建筑自建国以来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一直所指向的仍旧是城市中心的百货店、大型农贸市场或服务半径较小的中小型商店,但随着商品种类和交换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得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商业建筑类别日益繁多,形式日益丰富多彩,甚至连住宿等空间有商业行为的建筑都被称为了商业建筑。商业建筑的总体布局和设计,不再仅仅只是应符合安全的要求、具有合理的组织、功能分区明确,并要方便群众,或成为一个建筑架构披上的一层表皮外衣,如今的商业建筑设计

4、要参与到商业地产行业整个价值链条提升功能上来,甚至提升到对商业建筑所在区域土地价值提升与城市化进程推进的节奏之上,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在概念上的极大飞跃。浮出水面的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是基于商业与城市复杂关系的一种新的建筑表现形式,这种起源于国外的新时代风头正劲的商业建筑体,复合了处理商业与城市关系中积累的历史经验,成为当今城市与地产行业发展的重要建筑形态之一。城市综合体(HOPSCA),成为当下商业地产发展最新模式,将城市中的酒店(Hotel)、办公(Office)、公园(Park)、商业(Shopping mall)、会所(Club )、公寓(Apartment)等生活空间的服务功能中的三项

5、以上进行组合,形成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在国内商业地产经历了单店模式、组合店模式之后,城市综合体作为商业业态演进的一种新模式,因其不可抗拒的魅惑而成为大城市区域商业中心新建或重建的选择。被冠以“城中之城 ”的商业建筑形态体现的城市综合体,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作为城市聚集产物,优越的地段和区域催生了城市综合体,而且雄居城市商务中心的中产阶层,白天必须面临城市的“ 水泥森林” 城堡,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所带来的压抑浮躁,他们更为向往高品质的生活,集公寓、商场、休闲、娱乐、主题公园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物业的便正迎合此类需求。而此类综合体诞生的土壤一般最先从经济发达的大都会和经济发达城市开始,

6、而优秀的城市综合体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点睛之笔。作为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住宅和商业用房的成交额占美国房地产市场中同类用房交易额的 40%;美国 21%的电话从纽约打出,上世纪 7080 年代曼哈顿地区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 82%。在这里,汇集了纽约著名的百老汇、华尔街、格林威治街、中央公园、联合国总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等。这里还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地区,仅华尔街而言,长 1.54 公里,面积不足 1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集中了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著名城中城的落座,造就了曼哈顿“ 世界中心 ”的美

7、名。而法国拉德方斯(LaDefense),德国波茨坦广场的索尼中心(Sony Center)、日本六本木新城(RoppongiHills)等成功开发,成为这股浪潮所掀起的最大的几朵浪花。在北京的 CBD 规划方案内,CBD 整个建筑规模控制在 1000 万平方米内,写字楼约占 50左右,公寓占 25左右,其它 25为商业、服务、文化及娱乐设施等。CBD 从一个大的综合体理念开始,再通过一个个小的综合体的建设,最后形成一个大的综合体,共同促进北京东部 CBD 的整体建设,因此北京 CBD 就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建筑综合体”。可以想象,建筑综合体将最终成为 CBD 建筑的主导形式。 城市经济发展使建

8、筑的整体功能上出现了城市综合体这一典型的商业建筑形态。而这种具有“自我更新、经济和有生命力”的建筑形态,是处在一定网状联系中,它多种功能的系统化组合,使单个功能克服了局限性,并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广泛与优越的整体功能。香港太古广场日本东京六本木是最为成功的综合体 “蓝本”之一柏林索尼中心采用“同心圆+放射线”的空间构成方式一流综合体设计呈现经验以商业为极致因素配比综合体街区的混合功能“一切空间形态构成都是由其基本的生活行为决定的” 。而在当下开发模式单纯以商业为主的城市综合体占到当前城市综合体 45%65%比例时,我们在设计综合体时便找到了侧重所依。在中国,有“集市” 就是城市的最初

9、雏形的看法,可见商业与城市发展的渊源;城市综合体作为对城市空间的整合叙事、作为城市发展重要载体,其设计理应是以商业作为最为极致的主导要素。工业化时代强调城市明确的功能分区、理性的功能联系,以全球化、信息化为特征的后工业时代更加强调多元文化生态、弹性、紧凑、精明增长等关键语境,城市空间布局也因此发生巨大转变和重构。因为城市综合体要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实现自身布局的合理性,当然要考量以上因素。商业将成为“城市空间结构中最永恒、流动的胶水,不但把分离的城市元素不断地连接起来,而且促使其演变、转化”。 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与发展,使商铺向空中的集聚成为可能。现代城市综合体的建筑构成一般包括商务功能、客居功能

10、、购物功能、餐饮功能、休闲娱乐功能、会展设施等,它往往跨越几个街区,具有庞大的规模。此外,城市综合体往往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集结点,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流、车流以提升综合体的人气。复杂的功能构成和巨大的交通流量对城市综合体的空间整合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大混合、小分区的原则成为处理城市综合体中多元经济实体之间复杂矛盾关系的一把钥匙。例如,亚洲区最成功的混合用途发展物业之一香港太古广场,包括购物中心、酒店、办公、住宅、公园等多种功能。这一综合体最下一层结合港铁金钟站形成一个中心枢纽,地下二层和三层是停车场,地下一层布置超市,地上是四层商场,商场上面是屋顶花园,并以此为基面穿插出数幢酒店、公寓、办公等超高层

11、建筑。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商业为主导的混合街区功能的城市综合体模型。各个功能空间在进行了立体的分区布局后,被贴近地面的商业空间所统一和整合。再如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是依托交通枢纽而建设,拥有超高层写字楼、高档公寓、五星级酒店、大型商业中心、航空服务楼等众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它利用“城市平台”的概念,在对高度密集化的城市空间进行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多维度组织的同时,将城市核心区交通枢纽密集人流进行合理的疏导、组织,使其转化为优质的商业人流。设计将“城市平台” 下的首层核心空间提供给交通枢纽,之上形成集绿化、广场、内部人行交通为一体的开放空间。围绕“城市平台”设置环廊,将南区商业、双塔办公写字楼、酒店、北区

12、商业连接起来,将各功能区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该项目也为以城市综合体整合城市商业流量资源方面提供了新思路。以文化相关主题构建城市合体空间叙事灵魂一方面,文化作为全球化时代城市的“解毒剂” ,另一方面,文化也是控制城市的一种有力手段。在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和欧洲城市,文化已更多地成为地方政府和商业联盟的商业策略中的工具,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的商机而被消费着。 在城市综合体设计中,文化的消费成为武器,“像讲故事一样”将城市综合体设计融入了情感态度,表达一种以文化消费为主导的、与自然环境和地域文脉相结合的叙事思维方式。20 世纪最重要的建筑作品之一日本福冈博多运河水城,是美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

13、务所在境外实现的第一个项目。在博多运河水城,建筑叙述风格转向更加注重与自然元素和当地文化的结合。利用福冈最有特色的乡土文化所富有的原始生气成为运河城“城市剧场” 的追索蓝本,而基地南岸的河流则成为场所主线开辟了一条人工运河穿过建筑群。与此同时,建筑设计从日本的传统建筑语汇中抽取元素,“涂抹”、“悬挂”在新建筑的“ 脸上 ”和“身体” 上,9 栋建筑饰有丰富的地方传统色彩和横向条纹,组成了一个“斑马的家族”,传统文化被重新整合、定义、利用和消费。而今年 3 月被韩国国家养老基金出资购买的德国柏林索尼中心,则反映了文化消费主导整合的另一种方式。索尼中心所在的波茨坦广场,在二战前曾是柏林交通要道。两

14、德分治之后,柏林墙在这里经过,成为全球冷战的焦点地带。两德统一之后,大笔投资涌入柏林波茨坦广场,索尼中心成为“新柏林”的一个地标。 索尼中心占据着波茨坦广场一块呈三角形的土地,比邻柏林的文化广场建筑群。无论是对艾斯普兰达大酒店的保护利用,还是“罗马广场” 巨型扇形采光屋顶下内聚式公共空间的塑造,其中高技派建筑材料和先进建造技术的应用,无不透露出信息时代的特点,迎合了索尼公司矢志技术革新的形象寓意。 开放的空间是建筑叙述的主线当我们回顾历史,把建筑形式与社会话语权形式进行某种对照,不难发现建筑场所时空构筑与社会权力话语的重叠与一致性,即社会权力将会拥有物化形态,使人在身心两方面同时地、不自觉地陷

15、入这种权力话语形成的秩序之中。真的会很惊奇地发现精神与物质居然能以此种无声的方式瞬间转换。而在当下时代,建筑与城市的空间构成应更加突出开放民主的风尚。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有序化的实体空间模式,通过对城市公共资源的配置,将公众利益、商业利益、国家利益、集团利益重新整合。而开放空间正是城市综合体叙述的主线,为民众自发公共活动创造条件,使城市公众资源的意义彰显。城市综合体中开放空间的营造手法多样,典型实例如博多运河水城“点+ 线”的动线空间构成,柏林索尼中心则采用“同心圆+放射线”的空间构成方式,将与周边环境沟通的通道收束在一个巨大尺度的内聚式公共空中;而东京六本木综合体作为日本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而

16、制定的城市复兴计划的典范,通过从地面到屋面的多种多样的广场、街道、绿地形成了独特的游廊一般的立体系统。而这种东西方不同的“ 点 +线” 、 “同心圆+ 放射线” 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异样。北京万达广场兴创D 标地杰音乐花园广场昆泰嘉城中心益田奥斯卡城如火如荼的综合体发展建筑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式。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及其内在的联系为综合多功能建筑环境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而包括住宅等单一功能建筑类型体系成熟之际,功能交叉并置的城市综合体闪亮登场。而在别国已经“表演 ”娴熟的这一个城市发展主角,在中国地产行业与商业新兴大背景之下,有着可供追赶的巨大空间,而在我国,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开发,大量城市综合体建筑在各大城市拔地而起,并有突破守线,漫延二三线区域的姿态,因而在学习前人与别国的经验与先锋理念时,更多的自信之后的执行力将避免问题遗落的遗憾。北京的国贸中心、万达广场、华贸中心、西单,上海恒隆广场、深圳华润万象城、广州天河城、成都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