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国内富豪们的六大家规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689472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盘点国内富豪们的六大家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盘点国内富豪们的六大家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盘点国内富豪们的六大家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盘点国内富豪们的六大家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盘点国内富豪们的六大家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盘点国内富豪们的六大家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盘点国内富豪们的六大家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盘点国内富豪们的六大家规虽然进入 21 世纪,即使是有着显赫背景的人家,也很难再将祖训一条一条地装订成册,要求后代子孙一字不差的背诵,但传承一直是中国家庭最看重的一件事情。传承的是什么?是血脉、财富,更是秉性、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规定,是一个冷冰冰甚至有些冷酷无情的字眼,但如果是家庭里的规定,就变得温情得多。清朝名臣曾国藩就将持家教子归纳为“勤、孝、俭、仁、恒、谦” 。100 多年过去,那些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们,现在又在演绎着怎样的关于家规的故事?家规之一:独立人格李嘉诚李嘉诚家规:教育孩子应该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爱娇生惯养,这与有多少家财没有关系。“您有两个儿

2、子,我也有两个。您是怎么管理他们的?”在长江商学院微博 微博组织的 30 多位内地企业家拜会李嘉诚的活动上,鼎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兵这样向李嘉诚发问。李嘉诚的回答是:“应该让孩子吃些苦,让他们知道穷人是怎么生活的。 ”李嘉诚坚持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爱娇生惯养,这与有多少家财没有关系。所以当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去美国斯坦福读书期间,李嘉诚只给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费。有谁能想到,现在人称“小巨人微博 ”的李泽楷当年还曾经在麦当劳卖过汉堡,在高尔夫球场做过球童,甚至背高尔夫球棒时曾弄伤了肩胛骨,直至现在伤患还会时常发作。李嘉诚为了让儿子从小就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

3、单,做生意需要不停地召开会议,依靠很多人的帮助。所以,他很早就让两个儿子旁听公司的董事会。他认为富家子弟就好像温室的花朵,根基不稳,经不起风吹。李嘉诚将自己的艰难创业比喻成在岩石夹缝中生长壮大的小树。他说,根基不稳的植物,在外界的压力下,不易存活,而夹缝中的小树,却能傲立风霜而不倒。因此,他绝不放纵自己的两个儿子,他希望,儿子能够自强自立,独立面对打击,面对困境。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至今还记得,他 13 岁中学毕业的那一年,父亲带着他去大街上修鞋,忙的时候经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早上五六点钟就要起床,再加上当时的南存辉脸皮薄,觉得不好意思。他向父亲提出想回到农村,即使在农村的时候也可以很轻松,睡

4、到晚上也就扣点工分。但父亲坚持不同意。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存辉不小心将补鞋的锥子深深地扎进手指,他咬牙拔出锥子,用片破纸包上伤口,坚持为客人补好鞋。在修鞋的那几年里,南存辉培养起了自己的竞争意识。他每天赚的钱都比同行多,因为他速度快,修鞋的质量也更可靠。后来南存辉在 21 岁那年开始创业时,也正是修鞋时看中质量的观念,让他在低压电器开关闯出了一片天地。2007 年,南存辉在美国读书的儿子就要毕业了,有一天祖孙三代人坐在一起讨论。南存辉坚决地要求儿子毕业后不准到正泰工作,应该去外面闯荡。这时,父亲说话了, “让他出去干,或者回公司干都行。 ”南存辉反问父亲, “那当年,为什么你不准我回到更舒适的农

5、村呢?”虽然当年在城里修鞋的南存辉也有些不情愿,但生活教育了他, “我的儿子也不能给他轻松的环境。 ”所以,每个假期儿子回温州,南存辉都要求儿子隐姓埋名,换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车间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千万不能因为自己赚了钱,就让儿子轻松地过活” ,南存辉说父母给予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聪明的脑袋,明亮的眼睛和勤劳的双手。家规之二:勤俭节约周福仁周福仁家规:贫困是资本,而不是障碍。在地图上看,海城位于辽宁省南部,辽河下游左岸,辽东半岛北端,市内有平原,适宜农业发展;市内也有矿山,但在开采之前,对填饱人们的肚子没有任何作用。西洋集团董事长周福仁就生在这个偏远山区里,父母没有文化,把对子女的要求

6、写在条条框框里是不可能的,因此,周福仁小时候所受的教导都是自然形成的,正所谓“因地制宜” 。周福仁在家排行老二,兄弟姐妹四人。在周福仁 10 岁时,父亲溘然辞世,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出工干活,缺少了劳动力,生活更是窘迫。那是在上世纪 60 年代初期,全国都是低销量,吃粮食的时候很少,平时都是把玉米秆碾碎了,掺上棒子面吃。周福仁当时正在读小学,经常饿的走不动路,在村里总是能听见小孩子饿的哭声。等到周福仁十七八岁的时候,早已经下地干活了。当时还是缺少粮食,主要的口粮是“菜团子” ,萝卜缨子、白菜帮子剁碎,攥在一起,表面上糊些面,下锅蒸熟,这种菜团子在周福仁看来“非常难吃” 。做菜团子时,锅里会熬些粥

7、,也是水多米少。吃饭的时候周福仁经常说:“粥分我多少我吃多少,菜团子我就不吃了。 ”因此,经常被家人责骂:穷人家生了个富人。到了 1974 年,周福仁 22 岁,他已经是村里的生产队长,当时全村人均收入只有 67 块钱,整个村子十分之一人口外流。周福仁就生在这样一个贫困山村的贫困家庭里,然而,从小受到的教育却很严格,父母期望子女有所作为,稍有错误就棍棒相加。周福仁对此这样评论:生活标准不高,但要求很高。周福仁小时候很淘气,那段饿肚子的时光过去之后,能吃饱饭了。周福仁经常活蹦乱跳的出去,爬树、掏鸟窝。当时那个村子里刚刚出现苹果树,这便成了周福仁淘气的主要目标,老想伺机偷个苹果。在外面调皮之后,经

8、常被人家找上家门,少不了又挨母亲一顿打。无论是小时候挨的打还是长大后受的责骂,周福仁都记忆深刻,他甚至说,如果我没有那种家庭出身,就没有我今天。因为贫困已经成为他的资本,而不是他的障碍。就像他经常和员工说的:我现在什么苦都能吃。东三省的冬天可不饶人,没有御寒的衣服,但周福仁照样还得走路上学;小时候去打柴,100 多斤柴都用脑袋顶回来,周福仁现在依旧念念不忘地说,现在个子不高,肯定和那段经历有关系。他就是在那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现在或许也苦也累,但终究比以前好多了。周福仁经常和子女讲这些事情,他也自信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肯定比在城市里长大的能吃苦,因为他们也是生在农村,小时候也干过活,也经历过山区里

9、不易的生活。对于孩子,周福仁认为,只要语言上加以引导,他们就会做的很好。而他小时候父母却是不讲道理的,只是打,周福仁悄悄改进了这一方式。但无论是有钱还是没钱,周福仁节俭的习惯却没有改变。他出差从来都是坐经济舱,而不去做头等舱、公务舱。他的部下经常对他说,现在住宿、坐飞机、开车,都要选择和自己身份一致的,这并不是浪费。但周福仁的回答是:现在不管怎样,都比以前好多了,额外的花销没必要。他心里想的是:一定要为子女、为员工做一个榜样。“台塑大王”王永庆对子女的教育是严格出名的。儿女们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富裕,王永庆给的学费、生活费是刚刚好。因为觉得打电话太贵,王永庆和儿女沟通都是写信,从来不打电话。儿女回

10、信,还要报告花了哪些钱,连买条牙膏也写上去。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豪洛克菲勒的节俭更是离谱。他经常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们勤俭节约,每当家里收到包裹,他总是把包裹纸和绳子保存起来。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谦让,只买一辆自行车给 4 个孩子。小约翰长大后不好意思地承认说,自己在 8 岁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为他在家里最小,前面 3 个都是女孩。家规之三:凡事忍耐王永庆王永庆家规:“要忍耐” ,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长远。王雪红是王永庆的三女儿,顶着“经营之神的女儿”的头衔,王雪红却坚持不靠家庭,独立创业,唯一的经济支持来自于母亲送给她的一套房子,靠着用它抵押贷款来的 500 万新台币(合 100 多万人民币)

11、,王雪红创办了威盛集团。不过,王雪红承认,每天三点钟起床,做毛巾操、写文章的父亲,亲身展现凡事要有毅力、有原则,对她的影响很大。父母最常给她的教诲就是“要忍耐” ,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长远。现在王雪红也有晨跑的习惯,每天坚持 5 点半起床,风雨不改,即使出差生病也无例外。王雪红解释说:“神一直告诉我,懒惰的人会很苦,你如果再睡,你的粮仓就要被别人抢光了。 ”王雪红正是靠着这股认真、坚持的劲头,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成全球三大芯片商之一,她本人也被封上“科技第一女创业家”的称号。2001 年,威盛遇到来自于英特尔的专利侵权诉讼,王雪红始终不肯低头,最终两年后威盛和英特尔达成了十年的交互授

12、权协议。王雪红在国外读高中的时候,王永庆每一两个星期就会给她写一封信,虽然那时候王雪红觉得爸爸的字又草,写得又深,实在很难理解,但王雪红把每一封信都细心保存,几年前重新翻过,有很多启发。有时候,不用文字表达,父母的身体力行也能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微博 在他的博客里讲过一个关于捡砖头的故事。俞敏洪的父亲是个木工,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瓦捡回来,有时候父亲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砖头或石块,他也会捡起来放在篮子里带回家。久而久之,家里的院子就多出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砖头碎瓦堆。直到有一天,俞敏洪的父亲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开始左右测量,开沟挖槽,和泥砌

13、墙,用那堆乱砖左拼右凑,建成了一个让全村人都羡慕的院子和猪舍。当时俞敏洪只觉得父亲一个人就盖了一间房子,很了不起。长大后,俞敏洪才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最后变成一间小房子中体悟到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奥秘。“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依然能积攒足够的砖头来造心中的房子,捡砖头的精神后来就成为俞敏洪做事的指导思想。家规之四:不断学习刘永好刘永好家规:不断去学习新的东西,这样才能站得更高。虽然双亲去世较早,但回想起幼年时父亲母亲对自己和兄弟姐妹们的

14、教导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眼中充满了无限的深情,在他看来,父母亲的影响为自己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人生基础。刘永好的父亲出身贫寒,学生时期非常努力地读书,抗战时又义无反顾地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地下党,解放后一直在政府相关的技术部门工作。他的一生有着很大的抱负,他总是跟刘永好兄弟讲要不畏困难,敢于去闯,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如果不是父亲当年敢闯才会赢的教诲,也许就不会有刘氏兄弟后来砸锅卖铁的创业了。1982 年,那个时候商人还被称为个体户,是个很容易被人看低的职业。那年之前,刘氏兄弟大哥永言在成都 906 厂计算机所,二哥永行从事电子设备的设计维修工作,老三永美在县城的农业局当干部,而老四刘永好则在

15、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当教师。就在那一年,四个兄弟摔碎了“铁饭碗” ,卖掉了手表、自行车、黑白电视等“奢侈品”,在人们不屑的眼光中做起“万元户”的梦。刚开始的时候,在市集卖鸡的刘永好甚至害怕遇见自己的学生,不过已无退路的他还是硬着头皮干了下来。后来的创业道路也并不平坦,甚至曾经到了哥儿四个要一块跳岷江的绝境,但刘氏兄弟最终还是像父亲所说的那样不畏困难,继续了自己的选择。刘永好有一个秘书班子,专门为他搜集各种信息,对于一个有很大规模的企业来说,紧跟社会发展非常重要,而作为企业领袖应该不断去学习新的东西,这样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掌舵企业。实际上,学习也是这个知识分子家庭传承下来的良好习惯。

16、 “我的母亲是个乡村教师,她平生总是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她也一直在学习,直到去世。 ”刘永好认为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别人打高尔夫的时间用来学习” ,而无论与人谈话还是接受采访,他都可能因为对方一句话很有道理而掏出随身带的笔和本子立刻记录下来。 “肯学习其实是我们整个家族的一个共性,无论到哪里去,坐飞机、坐车,只要有闲暇时间,我们几乎都是在读书看报,每天晚上我们都会拿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看书学习。 ”现在,学习也是刘永好要求女儿刘畅的一条“家规” 。“过去家里很穷,所以我们肯拼肯吃苦,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新一代年轻人有着更优越和富裕的生活,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个更加现代化和知识国际化的社会,他们的空间其实更大,不过要想成功,首先要学好本领。 ”1996 年,刘永好送女儿刘畅前往美国求学,2002 年,22 岁获得 MBA 学位的刘畅回国一露面就已经是四川南方希望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然而,刘永好立下规矩,十年之内不允许女儿在媒体面前曝光。如此用心良苦的低调处理,其实刘永好只是为了让女儿能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继续学习。“我希望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