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12届九年级语文学业考试模拟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688530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市2012届九年级语文学业考试模拟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省温州市2012届九年级语文学业考试模拟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省温州市2012届九年级语文学业考试模拟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江省温州市2012届九年级语文学业考试模拟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江省温州市2012届九年级语文学业考试模拟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2012届九年级语文学业考试模拟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2012届九年级语文学业考试模拟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浙江省温州市 2012 届九年级学业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说 明 : 满 分 为 150 分 ( 含 卷 面 分 5 分 ) , 考 试 时 间 为 120 分 钟 。 凡 使 用 铅 笔 、 红 笔 答 题 或 使 用 涂 改 液 ( 涂 改 带 ) 的 , 不 给 卷 面 分 。 本 卷 附 有 答 卷 纸 , 请 将 答 案 写 在 答 卷 纸 上 。一、一、知识积累与运用(27 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如果说人向前走是拍电影的话,那么回忆就是在看电影,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导演,也是生命的主角,因渡过悠悠岁月长河,留下斑驳的刻苦 mng( )心,记忆中那群

2、无忧无虑的孩子笑得是那般没心没肺,zh( )嫩的脸上流露出一泓清澈,然而落燕分飞的那一 shn( )间,我们的人生便有了不同的 gu( )迹2、根据下面语境,为横线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字母填在横线上。(3 分)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多一份自信,少一份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多一份感激,少一份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寻找别人最好的一面,多一份肯定,少一份 。A、挑剔 B、颓丧 C、抱怨3、古诗文名句填空。(8 分)采菊东篱下,_ _。(陶渊明饮酒)大漠孤烟直,_ _。(王维使至塞上)无可奈何花落去,_ _ 。 (晏殊浣溪沙) ,西北望,射天狼

3、。(苏轼密州出猎)观刈麦中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的句子: _ _,_ _。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达了诗人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4.某同学有一段没有写完的文字,请你在空白处写上恰当的内容。(4 分)松树的风格在于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可以茁壮的生长。它不畏天,即使电闪雷鸣,即使狂风暴雨,它依旧生长着;它不择地,哪怕石缝狭小,哪怕 ,它依旧生长着;它不靠人,就算无人施肥,就算 ,它依旧生长着。松树的风格启示着我们: 。5、名著阅读活动。(5 分)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我与家长共读名著”的读书活 动。你会和家长共读哪本名著呢?请写出它的名字并作简略介绍。(3

4、分) 在此活动中张家父子同读水浒, 当他们读到“鲁提辖打死镇关西”这一情节时,引发了一段对话。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对话。(2 分)崇拜英雄的儿子说: 身为律师的爸爸说: 用心 爱心 专心 26、2011 年 2 月 7 日,知名学者于建嵘在微博上发出倡议: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网友纷纷表示要关注乞讨儿童,同心协力让被拐儿童圆回家的梦。下面是一份调查表,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某地大学生在倡议发出后 。(3 分)二、现代文阅读(30 分)(一)阅读玉米人,完成第 710 题。(共 15 分)玉米人 迟子建(1)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2)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

5、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沃尔玛超市和工人文化宫,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3)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钱一穗?”(4)“一块五。”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5)“我想买四穗。”我说。(6)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7)“ 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我说。(8)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6、(9)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10)“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11)这让我大惑不解。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帐?”(12)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13)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心底里骂着他“蠢 货”,掉头而去。到了中山路革街相交的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了,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好吃了再来啊。”(14)我提着生玉

7、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的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地安闲,那么地从容。(15)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黧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用心 爱心 专心 3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16)我想,好的写作者

8、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选自迟子建散文)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3 分) 8简要分析文章 14 段玉米人从“惊恐”到“安闲从容”的原因。(4 分) 9文章 15 段说“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怎样理解“神灵之光”?你觉得“他”身上哪些地方具有“神灵之光”?(4 分) 10文中提到两个烤玉米的人,结合现实生活,你更赞同哪位玉米人的做法?(4 分) (二)阅读教育你的父母,完

9、成第 1114 题。(共 15 分)教育你的父母梁实秋“养不教,父之过。”现在时代不同了。父母年纪大了,子女也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话说起来好像有一点刺耳,而事实往往确是这样。“吃到老,学到老。”前半句人人皆优为之,后半句却不易做到。人到七老八十,面如冻梨,痴呆黄老,步履维艰,还教他学什么?只会含饴弄孙,或只坐在公园木椅上晒太阳。这时候做子女的就要因材施教,教他的父母不可自暴自弃,应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生七十才开始”。代沟之说,有相当的道理。不过这条沟如何沟通,只好潜移默化,子女对父母向来便耳提面命。上一代的人有许多怪习惯,例如:父母对于用钱的方式,就常不为子女所了解。年轻人心里常嘀咕

10、,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一个钱也带不了棺材里去!一个钱看得像斗大,一串串地穿在肋骨上,就是舍不得摘下来。眼瞧着钱财越积越多,而生活水准不见提高。嘀咕没有用,要事实上逐步提示新的生活模式。看他的一把坐椅缺了一只脚,垫着一块砖,勉强凑和,你便不妨给他买一张转椅躺椅之肯不肯穿。这当然不免要破费几文,然而这是个案研究的教学法,教具是免不了的。终极目的是要父母懂得如何过现代的生活,要让他知道消费未必就是浪费。教育的方法多端,言教不如身教。父母绝非低能,大抵也会知道模仿。在公共场所,如果年轻人都知道不可喧哗,他们的父母大概也会不大声说话。如果年轻人都知道鱼贯排队,他们的父母也会不再攘臂抢先。 。种种无言之教

11、,影响很大,父母教育儿女,儿女也教育父母。有些父母在行为上犯有错误,甚至恶性重大不堪 造就,为人子者也负有教育的责任。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 而不怨。” 这就是说,父母有错,要委婉劝告,不用心 爱心 专心 4可不管;他不听,也不可放弃不管,更不可怨恨。当然,更不可以体罚。看父母那副孱弱的样子,不足以当尊拳。 (选自读者)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 12第 3 段“要让他知道消费未必就是浪费”中“未必”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4 分) 13阅读全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教育父母?(4 分) 14第 4 段划线句有什么作用?你能在空白处再补充一个类似的例子吗?(4

12、分) 15. 这首诗的前两句借哪些比喻来渲染出月夜的独特景色?(2 分) 16. 古典诗词意蕴丰富, 本诗末句“一夜征人尽望乡”深得读者好评,你认为好在哪里?(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720 题。(共 12 分)余 忆 童 稚 时 , 能 张 目 对 日 , 明 察 秋 毫 , 见 藐 小 之 物 必 细 察 其 纹 理 , 故 时 有 物 外 之 趣 。 夏 蚊 成 雷 , 私 拟 作 群 鹤 舞 于 空 中 , 心 之 所 向 , 则 或 千 或 百 , 果 然 鹤 也 ; 昂 首 观 之 , 项为 之 强 。 又 留 蚊 于 素 帐 中 , 徐 喷 以 烟 , 使 之 冲 烟 而 飞 鸣 , 作 青 云 白 鹤 观 , 果 如 鹤 唳 云 端 , 为之 怡 然 称 快 。 余 常 于 土 墙 凹 凸 处 , 花 台 小 草 丛 杂 处 , 蹲 其 身 , 使 与 台 齐 ; 定 神 细 视 , 以 丛 草 为 林 ,以 虫 蚁 为 兽 , 以 土 砾 凸 者 为 丘 , 凹 者 为 壑 , 神 游 其 中 , 怡 然 自 得 。 一 日 , 见 二 虫 斗 草 间 , 观 之 , 兴 正 浓 , 忽 有 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