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历史傅瑛教授阅读淮北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682051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北历史傅瑛教授阅读淮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淮北历史傅瑛教授阅读淮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淮北历史傅瑛教授阅读淮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淮北历史傅瑛教授阅读淮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淮北历史傅瑛教授阅读淮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淮北历史傅瑛教授阅读淮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北历史傅瑛教授阅读淮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相传公元前 21 世纪,商王朝的创立者商汤的十一世祖相土向东部开拓疆土,建城于相山南麓,相山、相城由此得名,这就是最早的淮北城池了。这年代古老得令我感到自己的想象力都有了问题,因为我实在想象不出当时的相土是怎样来到脚下这片土地,也想象不出这片土地是以什么模样、什么姿态迎接这位远来的贵人。至于人们经常提到的诗经里面“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的描述,也使我感到有些茫然。我喜欢实实在在的记载,要么用文字,要么用祖先埋藏在地下的种种物事。这其实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没多久,我就在春秋左传注疏里找到如下记载: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 697 年)冬十一月,鲁公与宋公、卫侯、陈侯会盟于袤,共商攻打郑国,未克而返。当

2、年的“袲” ,就是与今天的相山近在咫尺的渠沟镇, 春秋释例明明白白注出:“袲,沛国相县西南,有侈亭庄。 ”不知道这是不是淮北历史有明确纪年的开始,但从此而后,只要从渠沟走过,我就忍不住会放慢脚步,将这个镇子多打量几眼:想一想,两千七百年前的某一天,这里已经聚集四国诸侯,旌旗翻动,鼓乐齐鸣,该是何等壮观的景象!据说一直到明清时期,渠沟还有土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城门上有谯楼,城内有十字大街,城外四周有护城壕,城内外有七十二座庙、七十二座井,人烟之繁盛足可想见。当然,那还是相城的外围。行进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我终于明白“古城路” 的命名,是没有一点夸饰的事实。早在两千六百年前那个遥远的时代,相城

3、已经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宋共公为避水患,经睢阳迁都于相。作为都城,当时的“相” 绝对不容小视。若干年后被人视为荒蛮之地的淮北,当年肯定是个风景幽雅的去处,至今存留在相山上的一条条沟壑,还有那沟壑底部大大小小、隐隐约约能辨认出流水冲刷痕迹的石块证明,清清河水在千百年前是怎样唱着歌,从山脚下欢快地流过。于是,春来榴花似火,秋至满目丹林,景色的精妙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言说的,否则宋共公也不会迁都于此。正是在这座山清水秀的临时都城,共公迎娶了鲁成公的妹妹伯姬。我不是学历史的,一下子弄不清伯姬的年龄,不过据左传记载,鲁成公幼年执政,成公九年,出嫁的伯姬最多不过十五、六岁。跟随黄汝鉴老先生的指点,站在昔日的黄

4、堂、今天的淮北二中门前,看着欢天喜地进进出出的妙龄学子,我想象着当年伯姬“归宋”的壮观场面。如林的仪仗、庞大的车队翻山越岭而来,陪嫁的卫女、晋女、齐女接踵而至,夹道欢迎的相城百姓挤满东北方向的大路边。如愿以偿的宋共公肯定是志满意得,有了鲁伯姬就有了强大的鲁国作后盾,有了与宿敌楚国抗衡的重要依凭,岂不是一件大大的好事?至于伯姬漂亮与否,温柔与否,实在并不重要,此时的共公已经不年轻了,他看重的只是能否重振祖宗基业。花季的共姬是否也曾在我们今日留连忘返的地方绽开过微笑?我不知道,不过即便有过,也肯定十分短暂,因为她过门不足七年,共公就辞别人世。宋共公死了,鲁成公长大了,共姬作为*工具的使命已经基本结

5、束。据括地志载: “共公自睢阳徙相子城,又还睢阳”,那末,共公去世后,相城肯定已经不是宋都了。然而共姬仍然执着地生活在这片山水之间。最后,孤独而又寂寞的共姬终于迎来那一场被诸多历史典籍记载的大火,无情的大火大口大口吞噬宋宫的时候,黄堂之上显然没有挣扎,也没有躲避。当宫人焦急地呼唤共姬避火的时候,即将摆脱生之苦闷的共姬正在快乐地为自己的解放寻找理由:“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傅至矣,众人又呼,共姬大声回答: “妇人之义,保姆不在,宵不下堂” ,她终于如愿以偿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共姬去世以后,葬于王姬山南坡,也就是今天电厂山坡下。八十年代中期,我和丈夫曾经专门跑去寻找,可惜没有找到,后来经

6、人指点,才知道此墓覆土成阜,俨如岗峦,墓地周长 324 米,坡高 60 米,占地面积 10 余亩,若干年前曾发现“周宋共姬之神道” 和“宋共姬墓”碑,只是这碑立于何年何代,还没有来得及考证,就在“文化大革命” 初期被砸坏了。不过,共姬的传说却砸不坏。她的故事被男人们写进左传 、 列女传 ,一个不幸的女人死后成为一代代女性的贞烈楷模,真不知道九泉之下的共姬如若有知,会哭还是会笑?许多历史的真实情状都已无法想象,所幸的是祖先还给我们留下了事实。今日的相山一片繁华,城区面积以飞一般的速度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扩展。我并没有特别仔细地调查什么,可是,建设工地发现古墓、发现古城墙、发现古代下水道的的消息

7、还是纷纷传来。据说人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能看见古相城残存的城墙,而且曾有楚国货币、战国铜短剑、铜碳等文物出土。这些年代久远的古代物件默默地将自己的身躯展现在后人面前,无言地诉说了一个古老城市的沿革:她曾经是春秋宋土、战国楚地、秦之泗水郡治、汉代沛国治所。魏晋以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她都是华夏大地上一处重镇。当然,淮北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相山。从相山向北,杜集区石台镇有个“学田地”村。说起“ 学田地” ,就不能不提到孔子的高足颛孙师 颛孙子张。透过 论语 简短的述说,我们可以看到子张是一个有些鲁莽的人。他大概不太注重礼仪,说话随便,连头上的帽子也往往戴不端正,又好勇尚武。这些都不符合孔子“仁”

8、的要求,但他在孔门弟子中仍然是比较知名的一位,与子游、子夏齐名。子张的后代自汉代起就世袭了博士官衔,他家种的三百亩地享有不纳皇粮的特权,供子孙读书之用,故称之为“学田地” ,于是,淮北大地上也就有了一个“学田地” 村。自汉代以来,颛孙子张的地位随着老师一起不断提高,北齐天保二年封为萧伯,存奉祀;北周武帝改封为陈伯;宋真宗追封他为宛丘侯,赐墓地、祭田;清雍正时,子张又被加封为陈国公,配享孔庙,位列孔子之左,西位东向,塑像头戴九毓冕,身穿九章服,颇为神气。这是子张所受到的最高敕封。我走过不少地方的孔庙,都看到了我们这位熟悉的乡亲,有的时候,真希望他能开口说一句话,听一听有没有今天淮北人的乡音?此外

9、,淮北还有孔子的另一高徒闵损,也就是闵子骞。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 ,我一直不能接受二十四孝的故事,但闵子骞的故事应当是一个例外。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衣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衣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父觉有理,遂罢。后母为此感悟,深悔往事所非,后待诸子如一。孔子对子骞这一行为赞赏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后人根据这一历史故事,改编了一出戏叫“鞭打芦花”,而淮北濉河之滨,也因此有了一个地名特长的村子,这就是“鞭打芦花车牛

10、返”。当然,作为孔子的学生,闵子骞的德行不仅仅在一个“孝” 字。我更喜欢论语雍也中关于他的一段记载: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显然,闵损先生没有一点儿当官的愿望,不仅没有,甚至把当官看成一件极可怕的事,所以,他才会对来者说, “如果再派人来找我,我一定逃到汶水北岸去了”。说不清为什么,那时候身处大淮北这片土地上的名士似乎都更热衷于迢迢水旁山间自由自在的生活。仔细看看, 吕氏春秋记载了尧曾在沛泽之中拜见许由,并以帝位让许由,许由于是逃向“颖川之阳” ,而“沛泽” 传说就是汉高祖斩白蛇之处,据今天的相山不过百里之遥。再者, 列仙传等书记载了和孔子同

11、时的老莱子,曾躬耕于蒙山之阳,楚王召他做官,他谢绝了楚王的好意,夫妻双双隐居。而“蒙山之阳” ,应当就是我们抬腿就到的山东地界吧?此外,还有蒙城走出的庄周,也曾谢绝楚庄王“许以为相” 的邀请,这些一向被人们称为“ 高蹈风尘外” 的名士,今天固然分属于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城市,可如果放到汉代,他们都是下辖三十七个县的“沛国” 的子民,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然,提起淮北的古人、古地,临涣镇是不能不去看看的。从今日相城之西穿过隧道,沿着濉河直直地向南,就是去临涣的路。我喜欢临涣,而且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这个至今仍然充满活力的淮北古镇。现在的人们去临涣,一是要看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指所在地,这永远是

12、临涣人的骄傲;二就是要去品临涣棒棒茶。说起来临涣的茶也真是奇特,明明地处不产茶的皖北,大街小巷却满是茶馆,满是喝茶的人,满是与茶相关的文化。那茶其实是茶梗,只是用临涣独有的泉水泡了,味道就不一样:暗红暗红的颜色,喝到肚里,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有人说,研究临涣的茶文化,应当从棒棒茶的“棒棒”说起,我却一直认为,那茶能有如此功效,最重要的未必在茶,而是在水。临涣的棒棒茶不过几百年的历史,临涣镇的年龄,却长达四千余年,就是把没有文字记载的新石器时代除却在外,春秋“铚城” 已经名传遐迩。不说别的,单是她家门口的城墙就够牛的,别看那城墙如今不算高,不是很引人注目,可它的份量却实在是重,那是我

13、国延续时代较长、跨越朝代较多、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的古城垣,也是安徽省目前唯一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先秦古遗址。站在那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面前, “临涣” 两个字显得格外凝重。想一想,如此悠久的历史,足以使此镇之水在地下积聚起千年能量,并因此而分外甘冽醇厚。这样的水,不要说泡茶,单是那么轻轻地抿一口,怕也要汲取不少历史精华。古来有言:“ 濉涣文章地,两岸多奇才”。从临涣走出来的华夏名人,成群结队。春秋时期,秦穆公的使者就曾千里迢迢,在这里找到蹇叔,我不知道蹇叔和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离别铚城的时候有没有伤感,只知道他们从此一路奔向西北,帮助秦国成就了霸业。此外,跟在蹇叔身后走出的

14、临涣名人还有嵇康、嵇绍、嵇含、戴逵、戴勃、戴颙、武亢、武祯、桓伊、徐防,这是一长串名字,每一个提起来都是光彩四射。只是让我一直大惑不解的是,淮北的名人(自然包括临涣) ,似乎艺术人才特多,从古至今,没有大的改变,也许,这就叫“地气” ,或者说得高雅一些,就是“ 山岳秀气所钟灵也” 。比如嵇康。提起嵇康,人们立刻就能想到广陵散 。说不准嵇康当年是不是光着膀子在临涣街头打过铁,可临涣的水土养育了这位“竹林七贤”的领军人物确是不争的事实。这位被司马氏杀害、死时方四十岁的倔强男儿,临刑前竟有三千太学生为其求情。那浩浩然的场面,那悲声动地的哀哭,该是对一代才子最真诚的赞美。夕阳西下,死神临近,嵇康从容地

15、索琴弹奏了广陵散 ,缭绕于天际的乐声含着千古悲怆,至今回响在我们耳边。临涣历史上长于音律的还有桓伊。这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历史人物。比如,谈起“淝水之战”,人们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谢玄,其实桓伊才是当时的淮南太守。再比如,凡是对中国古典音乐稍稍知道一点儿的人都喜欢梅花三弄 ,可就是常常想不起这支令人陶醉的古曲与淮北、与临涣有什么关系。可晋书上明明白白地记载:“(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他最擅长的是吹笛,据说他使用的竹笛,就是东汉著名作家兼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柯亭笛” 。伏滔长笛赋序有:“ 余同僚桓子野有故长笛名柯亭” ,可引为证。据世说新语记载,王徽之进京时,泊舟于清溪侧,正

16、值桓伊从岸上经过,二人素不相识,恰好船中有人认出他就是野王,王徽之立即请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此时桓伊已是有地位的显贵人物,但仍然十分豁达大度,即刻下车,蹲在胡床上“ 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关于桓伊与梅花三弄 ,唐代诗人杜牧 润州诗中有“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宋代苏轼有词“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春梦”,而明代朱权神奇秘谱中则辑有 梅花三弄琴曲,曲前小序云:“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同样精通乐理的还有戴逵戴安道。 晋书隐逸传载有戴逵“ 碎琴不为王门伶”的故事,说的是武陵王司马晞听说戴逵擅鼓琴,一次,请他到王府演奏,戴逵素来厌恶司马晞的为人,不愿前往,司马晞就派了戴逵的一个朋友再次请他,并附上厚礼,戴逵深觉受侮,取出心爱的琴,当着朋友的面摔得粉碎,并大声说道:“我戴安道非王门艺人,休得再来纠缠。”朋友当下震住,面带惭色,带着礼品灰溜溜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