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考试整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671385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4.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考试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考试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考试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考试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考试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考试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考试整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导论 【p3】心理现象的分类:从心理的动态性维度上划分;心理过程(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的心理过程)情感过程(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的体验)意志过程(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个性心理倾向(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从心理的意识性维度上划分意识:现时正 被个人 觉知到 心理现

2、象(记忆活动、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对象、采用的记忆方法、达到的效果)无意识:梦,知道内容,但梦的产生和进程觉知不到,无法调控【p8】心理学的性质: 自然科学性质 社会科学性质 中间科学或交叉科学。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自然社会统一;主体(人)器官(脑)内容(社会、自然)形式(共同性自然制约,个别性社会制约)实质【p12】1879 年心理学的诞生年,冯特心理学创始人。【p26】心理受客观现实制约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客观现实分自然性&社会性。物理刺激的视觉听觉-物理刺激以光和声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高级心

3、理现象西游记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水平限制-钉耙-农具; 脱离客观现实便丧失人的心理:狼孩【p29】心理具有主观性-人 对 客观现实 的 反映 经过 人的主观世界 的 折射 最终形成的因为人对客观现实的 每一个 心理反映 同 他的 以观点、信念、知识、经验等形式 存在于头脑中的 以往反映成果 相融合的,甚至还受他心理反映时 所处的时间和条件影响 。 高级心理:社会性 历史性 民族性 阶级性。 审美观。二、感知觉 【p51】感觉:人脑 对当前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 的 客观事物 的 个别属性 的 反应。内部感觉:视觉(视网膜上视细胞-光) 、听觉(内耳耳蜗毛细胞-声波刺激) 、味觉(味蕾味细胞-液

4、体)、嗅觉(鼻粘膜中嗅细胞-挥发性物质) 、肤觉(皮肤黏膜神经末梢-热冷压力) 外部感觉:运动觉(内耳前庭器官毛细胞-身体位置变化和运动) 、平衡觉(肌腱关节神经末梢-同上) 、机体觉(内脏器官壁上神经末梢-机械、化学刺激)【p53】知觉:人脑 对当前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 的 客观事物 的 整体 的 反应。 对刺激物的分析、综合的有机结合(视听嗅味肤)高于 感觉 的 感知觉水平时间知觉:长短 速度 节奏空间知觉: 形状 大小 深度 方位运动知觉: 真动 似动(霓虹灯视觉后象)(电影) 诱动(浮云遮月)【p58】错觉:在特定条件下 对事物所产生的 某种固有倾向 的 歪曲知觉。往往由于过去经验、习

5、惯、定势、情绪等&客观环境。形重错觉:由于 视觉 而对 重量感 发生错觉。手比较一公斤铁、棉花觉得铁重。运动错觉:对 主体或客体 在 运动觉方面 的错觉。月亮跟人走。对比错觉:同一物体 不同背景 下。跳高室内比室外高。利用错觉:跳高练习中,适当加宽横杆长度,减轻学生紧张。【p62】感受性:各种感觉器官 对 适宜刺激 的 感觉能力。【p63】E=1/R(E: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够感觉出一个刺激物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R: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能力)越大,感觉阈限(量)越小,两者呈反比例关系。视力表【p64】感觉适应:同一感受器 接受 同一刺激 的 持续作用,使感受性 发

6、生变化 的现象。暗适应:强光弱,感受性提高;明适应:暗室强烈阳光下,感受性降低。【p65】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 不同刺激 作用下 感受性 在 强度和性质 上 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月明星稀,黑人牙齿;先后对比:吃糖再吃苹果酸。 )【p62】感觉相互作用:一定条件下 不同的感觉 发生 相互作用 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的现象。【p70】知觉的本质上的 4 个特点: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整体性(知觉的对象 具有 不同属性,把不同属性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反映。看 铅球-硬、冷、圆与知觉对象的特性及其各部分的结构有关对象各部分之间彼此接近、相似、连续的,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选择性(有选择地

7、 把 少数事物 知觉为对象,把 其他事物 知觉为背景,保证对知觉对象的清晰反映。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对象受如下主客观因素影响: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运动,知觉者的倾向性、知识经验、任务) 理解性(知觉 当前事物 根据 以往的知识经验 来解释它们,并用 词语 加以 概括说明。 知觉的理解性 受 个人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言语指导、实践活动 等因素的影响。 )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 知觉条件 发生改变,人仍然能对 对象 保持 相对稳定 的知觉。四个方面:大小、形状、明度和颜色、方向。 )三、思维【p88】思维:人对 客观事物 的 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的 间接地、概括 的 反应。间接性

8、:思维是 凭借一定的媒介(主要是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清早房顶湿昨晚下雨。概括性:思维是 通过 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和 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来反映事物的。思维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1、扩大认识范围;2、提高认识深度;3、由认识世界转为改造世界【p91】以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把 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 聚合起来 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 的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 不同途径 寻求答案的思维。【p93】根据想像是否依靠现成的描述划分,分为: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再造想象:依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符号等示意 在头脑中形成与之

9、相应的 新形象 的过程。创造想象:不依据 现成的描述 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 的过程【p104】影响问题解决思维的 7 个心理因素:情绪状态 动机强度 定势作用 功能固着 迁移影响 原型启发 知觉意境【p109】问题解决中的创造性思维特点:有大量发散思维参与 有大量形象思维参与 多有直觉出现 多有灵感出现【p122】思维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 努力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学会捕获灵感 习惯于大胆猜想四、记忆【p133】根据记忆 编码方式不同、贮存时间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不超过 12 秒按物理特征编码) 、短时记忆(1 分钟以内听觉视觉编码,其容量为 72 个项目

10、也叫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1 分钟以上,陈述性知识以网络形式编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编码) 。【p146】遗忘的一般过程:先快后慢。遗忘到一定时间趋于平缓。遗忘量随时间递增;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p151】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的目的性(越明确越好,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识记材料的意义性(材料所含的内在联系) (意义越强,效果越好) 识记材料的数量(识记材料越多,平均所用时间也越多) 识记材料的位置(首位效应近位效应首尾容易记住) 识记时的情绪状态(心情好效率高)【p155】影响保持的因素:识记的程度(150%的过度学习效果最好) ;记忆任务

11、的长久性。 记忆材料的性质(动作性、形象性记忆材料如诗歌保持效果好。) (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保持效果好。 )识记后的休息 剥夺睡眠实验;识记后的复习(编码状态时间安排) 五、能力 【p181】能力:是人 成功地完成 活动所必需 的 个性心理特征。【p194】能力的个别差异:类型差异:知觉方面: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 ;记忆方面:运动型;直观形象型;抽象符号型;思维方面:形象型;抽象型;中间型。女性 (偏重) 语言理解能力 ,形象思维 ;男性(偏重) 空间能力,抽象思维。水平差异 早晚差异 特殊能力种类的差异【p200】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不同邻域里的 智力与创造力相关程度会 有所不同

12、。高智商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p201】智力和知识的关系 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智力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结构。智力以知识的获得为基础,没有知识的支持,智力无法发展。而知识的获得也必须有一定水平的智力作为保障。智力=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智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七、注意 【p257】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意

13、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继有意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其转化的条件是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 (有意注意有兴趣保持注意)【p258】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紧张性: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高度集中程度。3.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是指注意在某一对象上所能保持时间的长短,它是注意的时间特征。4.注意的分配:是指在进行几种活动时,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5.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飞行员起飞和降落 各种仪表;听

14、故事的同时进行加法运算)【p263】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相对强度,人声鼎沸广场喊人,课堂上轻轻点名。(2)刺激物的新颖性:展览会 计算机 新颖、设计独特。(3)刺激物的变动:黑夜中闪过的流星,街上忽明忽灭霓虹灯,教师抑扬顿挫讲课声。(4)刺激的对比:刺激物与周围环境的形成对比差异时易引起人们注意。2.人的主观状态:(1)需要和兴趣:报纸上高考方面消息-高三学生注意,音乐会广告-音乐爱好者注意。(2)情绪和精神状态:心情好注意多,闷闷不乐有兴趣事物视而不见 (3)知识经验:看过小说 对报上介绍、评论产生注意。反之不会。【p276】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

15、学(熟读书本 P276)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排除无关刺激干扰,噪音视觉干扰物,教室整洁装饰朴素)2 培养间接兴趣(了解学习的意义与重要性,历代书法作品)3 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课开头阐述主要内容,必须掌握重点、难点知识,促使有效组织自己的注意)4 合理组织注意(语言调节指导学生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笔记、实验;)5 关注学生身体和精神状况:劝说充足睡眠良好心态九、情感 【p323】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感不是伴随现象(适应) ,不总是理智的对立面。以主体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 以体验的方式反映对象,愉快生理变

16、化表情。情感的影响两重性,促进作用&破坏作用。【p329】情绪状态:1.心境是一种 比较微弱 而 持久 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心境由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发。积极的心境可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心境使人意志消沉。2.激情是一种 短暂 而 猛烈 的情绪状态。激情具有冲动性。激情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1 意志力减弱 2 失去控制 3 平息。有些激情会成为活动的动力;有些激情会因意识范围缩小、意志力减弱而造成不良后果。3.应激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有利于增强个体身心机能,以应付环境。但长时间的应激会导致人体衰竭。【p335】情感的功能:1.动力功能 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是直接影响,而不只是“放大”内驱力)2.调节功能 情感对心理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 (反映在情绪的极性上: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起促进和调节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起干扰和破坏作用。认知操作上、创造性的流畅性&变通性影响)(反映在情绪的强度上,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