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066964 上传时间:2017-07-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际关系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国际关系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国际关系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国际关系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理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国际政治行为体:指的是国际社会中拥有自己特殊利益,参与对外政治活动并发挥与自己职能相符作用的实体。2、国际政治体系:指国际政治行为体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3、国际政治的结构:也称国际格局,指的是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主要行为体间相互作用和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4、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5、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种学术总称,是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

2、析框架和理论体系。6、国际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7、均势:是一种分析概念,反映国际政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及其权利态势转变的各种结果。8、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衡、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政策。9、均势:从客观上看,是指国家间或其他国际主体间在利益关系的相互作用下,国际社会各种势力相互作用和牵制,彼此抵消形成的一种特殊稳定状态。从主观上看,指一些国家或国际社会主体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一种追求稳定的艺术与策略。10、认同:来自社会心理学,

3、指某行为体11、理论: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12、思想: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具有阶级性)13、观念:思想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性的形象,有时是一种表象。14、学说:学术上系统的主张或见解。15、均势:由多种制动力构成的一种系统内部的稳定状况。16、现代主义:指一种文化,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依赖的文化,张扬理性、自由,破除封建因素在内,也是西方历史、文化的符号。17、后现代主义:一种涵盖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几乎所有学科的“理论集群” 。18、后现代主义:从认识论上,即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对

4、任何现象持否定态度,方法上强调多元化,而不是二元对立,价值论上强调对以往的一概否定,把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东西重新重视。19、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或游戏理论,是决策主体在相互对抗中,双方或多方相互依存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的过程集合。20、广义的冷战思维:在冷战期间,两大集团对峙、两大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实质是一时形态对立划线。21、狭义的冷战思维: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主的一种意识形态与观念,是一种对手思维,绝对安全,不理解别国的利益需要,强权政治,用争霸史、挑战史的眼光看待新兴国家,推行渔翁战术。22、国

5、际机制:在某一特定的国际关系领域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愿望汇聚而成的一整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其中原则是对事实、因果关系及公正的信念;规范是由权利与义务所确定的行为标准;规则是对行为的特别规定或禁令;决策程序则是做出和执行共同选择时所通行的实践。23、国际机制:指有关国际关系特定问题领域的、政府同意建立的有专门成套规则的制度。1、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军事战略、外交政策、国际伦理、国际教育、国际关系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心理学。其中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前者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后者是最活跃的因素。2、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渊源

6、:历史学、政治学、哲学、地理学、国际法学、政治经济学。3、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领域:历史、政治、经济、地理、人口、外交、国际法、伦理学、宗教、科技等。4、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一战时期:国际关系理论是权力政治的潜台词,冲突、暴力不可避免,国际关系中道德、民主、伦理、正义是相对的,受制于权力政治,同时列宁发现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认为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卡尔二十年危机: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道德、民主、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政治不能脱离权力,政治活动是权力与道德的结合。两战期间,理想主义学派占据主导地位。二战后:现实主义学派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国际关系理论走向成熟。20

7、世纪 60 年代初,行为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分裂,第三世界崛起。20 世纪 70 年代被称为“后行为主义阶段”和“新现实主义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新自由主义学派挑战新现实主义学派。20 世纪 90 年代后,制度主义成为 及关系分析的一个主要框架,引入经济学概念。5、均势理论经历的阶段:18151914 年:、三个阶段:梅特涅体系(18151854) 、俾斯麦体系(18541907)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19071914)、均势的核心在于防止单方面优势的获得或者说单翼霸权的出现,实现和平稳定、自身结构。、梅特涅体系的特点:防止任何一个国家遭受侵略,利益均沾,并使大国获益合法化;

8、脆弱性;不稳定性。、俾斯麦体系的特点:意识形态因素兴起,包括民族主义;外交事务不再是精英事物,公众的作用上升;经济利益集团形成,对国家政策施压;军官演变成强有力的军事压力集团。、19071914 年体系的特点:分散的自动调节体系;每个大国为保持平衡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均势成为理性的产物;有一个平衡者在其中起平衡作用;各方所追求的目标十分有限,不是一种零和游戏;均势体系不是消除战争的工具,战争成为手段是被允许的。19191939 年:、世界局势发生变化:美国成为世界性强国,走上了向外扩张道路,回到了欧洲;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欧洲不再是铁板一块(最深刻的变化) ;

9、意识形态因素成为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特点:主要资本主义瓜分世界完毕,但分配不均,隐藏了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害怕苏联而联合对抗苏联;给德国的崛起留有后路。、结论:一战后欧洲均势不复存在;凡尔赛会议解决德国问题(领土、赔款、海外殖民地)以及对付社会主义的兴起;出现了两大世界体系的均势(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 。二战后:、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战胜国,因意识形态而于战后瓜分实力范围,并争夺和冲突。、特点: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的出现,对国家间关系起主导作用;美国回到欧洲,成为世界“均势”的操纵者;美国通跨大西洋合作建立均势,世界权力中心始终在欧洲;世界均势体

10、系中的角色相对减少(美苏) ,形成“两极均势” ;美苏两国之间的“均势”实质上不存在,而是包裹着意识形态的外交,是不均衡的,实质上是意识形态的均势;美苏均势因意识形态包裹是“恐怖平衡” 。6、均势的积极作用:防止建立世界霸权;建立均势体系,保障国际秩序的稳定与安全;抑制战争的爆发;小国、弱国可以通过推行均势战略,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国家安全。7、均势的缺点:不确定性:对实力的估量、评判以及比较时没有一个 十分可信的方法。不现实性:在国际社会中,每个国家都有最大限度增强自己实力的欲望,都在力争一个起码的安全保障而不是力量均衡。不充分性:均势在某些方面有一些局限和弊端。8、均势的局限和弊端:均势战略

11、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战争,实现真正和平;大国常以反对别国霸权,维持均势为名而谋求本国霸权之实;均势的基础是权力关系,均势战略常常为大国服务,而小国和弱国往往成为均势的牺牲品。9、1979 年新现实主义的突破:提出以国际系统结构为研究中心,是结构分析模式。把国际系统结构的概念引入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认为任何系统都有自在性、独立性,使之成为影响国家行为的变量。认为权力虽重要但只是一种有用的手段,国家更重视安全(最重要的突破) 。分析国际问题的视角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体系层次入手,更重视力量布局及其互动。对国际关系中因果关系的修正,从古典的单向转向互动双向性。在研究方法上吸收了行为主义的定量分析法,更偏

12、重于推断演绎。10、新现实主义对经典现实主义的修正: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虽然重要,但是更关注安全而非权力,而现实主义更重视权力,这是最大的修正。在国际关系的因果关系上,现实主义强调世界由互动国家组成, “原因”是趋向于一个方向,而新现实主义认为因果关系是双向作用的结果。此外,不仅同一个层次的行为体之间有双向的互动,而且新现实主义认为,对国际原因的考察,不能从单位(单元)的层次,而必须从结构(系统)的层次上进行分析。新现实主义将国际政治的对抗本质归结为主权国家间的无政府状态,而现实主义将国际政治对抗性本质归结为人性本恶。两者都认为,不同国家的行为方式导致不同的结果。但是,现实主义强调互动单位的作用

13、,而新现实主义强调结构对互动单位的影响;现实主义强调无政府状态,但否认这是一种特征性的结构,而新现实主义认为“自治”是在结构层次上无政府状态的对应物。在研究方法上,现实主义强调归纳综合的方法,而新现实主义强调推断演义的方法。11、 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冷战思维的延续,只不过把内容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巧实力更多是一种艺术。12、新新之争的三个方面:现实主义强调国家中心,自由主义强调全球的相互依赖、多元化趋势。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生存是第一位的,要尽力发展实力,维护优势地位;自由主义认为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实力作用下降,合作领域扩大,权力不再是唯一方面,国家利益内涵在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国际关系主导。

14、在方法上,现实主义强调体系、权力分配模式,大国互动核心就是权力分配;自由主义更强调权力的均衡状态,不仅仅是大国间关系。13、新新之争的主要分歧: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性质、作用、结果-关于国际合作- 关于收益-关于国家优先目标-关于意图和实力-关于制度和机制。14、新新之争的内容:都承认了无政府状态,但对性质、作用、结果有不同看法:新现实主义十分重视它的作用,但新自由主义不以为然。在合作的可行性与可靠性上,新现实主义认为有合作但成本很高,很难维持,国际合作更依赖于国家权力,但新自由主义认为可以通过机制来维持国际合作。新现实主义强调从国际合作中获得相对收益,而新自由主义重视绝对收益。都关注福利和国家的

15、经济安全,但新自由主义更关心福利的实现,新现实主义则与政治密不可分,更关注综合安全。新现实主义更关注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而非意图,意图就是由实力决定的,新自由主义更关注意图、偏好和价值选择。都承认机制和制度的作用,但新现实主义更强调缺少权威的无政府状态下有限的国际组织、机构发挥的协调作用,而新自由主义虽然承认无政府状态,但认可制度、机制可以规范秩序,发挥作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冲突的风险。15、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主义主要问题 战争根源、和平条件 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当前的国际体系概念 结构无政府状态 全球社会、符合相互依存主要角色 民族国家 国家以及非国家(国际组织、个

16、人)主要动机 国家利益、安全、权力 人类需要体质变革可能性 低 高理论来源 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 广义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16、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理论的挑战:根本性的批批判,对所有传统理论进行批判:认为国际社会不存在普遍法则,提倡多元、多范式、多理论,反对二元对立分析模式。认为整个世界不是二元结构,应看成文本,在文本中比较,提倡对文本阅读,否定传统话语和研究方法,认为没有真理可言,真理即知识霸权。在研究方法上,反省、结构,不需要理性和逻辑分析,依靠直觉解释文本,否定传统,强调延异。17、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国家主义:对国家主权进行重读,否定国家中心论;国家行为体不是单一意图的行为体,以及超国家现象、行为体、机制的出现;认为非国家行为体无所不包,利益集团、个人、社团等;认为国家即提供公共物品,保障公共福利,解决搭便车问题。解构国家主权及其排他性、至高无上性: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