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661660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莱芜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2012.12)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2.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第卷(选择题 36 分)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剽(pio)悍 裨(p)将 多棱(lng)镜 不着(zhu)边际B谂(shn)知拂(f)晓 一溜(li)烟 相(xing)机行事C矗(ch)立 角

2、(ju)斗 配给(j)制 公开露(lu)面D说(shu)服 撷(xi)取 文绉绉(zu) 装模(m)作样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萌蘖 震撼 心无旁骛 攻城掠地 B. 幅员 惦量 指手画脚 甘拜下风C. 影碟 膨胀 胸无城府 锐不可挡 D. 喋血 文身 披沙拣金 形迹可疑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B.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大使用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日本代表关于钓鱼岛的谬论,重申了中国的严正立场。C.个别领导

3、干部利用职务之便,玩忽职守,以权谋私,这无异于火中取栗,不但烫手,且玩火者必自焚。D.在济南老东门美食城你可以品尝到草包包子、孟家扒蹄、黄家烤肉、醉辣龙虾等美食,品类之多,实在是擢发难数。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A.季羡林先生曾说:“如果翻译的是不需要的垃圾,翻译再多有什么意义?至于翻译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谁来评?都说不准。 ”B.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管“两高一资”行业(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查,巩固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成果。C. 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雨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D.“春季高考

4、也玩穿越!”今年的春季高考作文以回到为题,对此,走出考场的考生们互相交流心得:回到童年,回到过去,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凭借 95 枚金牌,使中国军团在伦敦残奥会上位居奖牌榜第一,继北京残奥会后再创辉煌。B.9 月 24 日是济南市十八岁成人节,为了培养学生成人意识、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团委开展了高三年级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C.从 2011 年 10 月开始,全国工商系统为期 9 个月开展了打击商标侵权专项行动,立案查处商标侵权案件 9 万多起。D.中秋节逐渐变成“月饼节” ,这提醒了我们,当物质文明日益发达,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也正在一点点被侵蚀。二、阅读

5、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9 分,每小题 3 分)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就形 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 恶搞、 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 络空 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 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2)过程的易操作性。随着“ 复制”、 “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

6、誉 权、 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 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同时,由于网 络的交互性和即 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于多种 风险的交叠和共振。一方面,在互 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 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 、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 、Blog 等),可以随性 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同 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 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

7、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 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 “仇富”、 “仇官”的社会心态。 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 的脱序式 发展,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 ,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来源,以“ 点击为王”作 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 操控。对他们而言, “网络暴力 ”往往就是 “网络暴利”。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 轻化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 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 中国是个伦理

8、本位的社会, 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 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 ”,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 义之间。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 络上无序宣泄,网 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 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 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 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 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节选自浙江学刊2011年第 6

9、 期,有删改)6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来实质性损害。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C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暴力事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行为主体。D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这是由网络交往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的。7下列对网络暴力产生根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放的网络交互空间,犹如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 ,由网络技术本身所带来的风险特性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技术根源。B大量的“网络

10、推手”为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燃剂。C “仇富” 、 “仇官”的社会心态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成为网络暴力现象在中国频发的现实动因。D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使他们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上,基于多种联系纽带或个体偏好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往往都具有非组织化和陌生化的特点。B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是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必然选择。C网络空

11、间的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都属于舆论范围,不会直接对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构成侵害.D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很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传播者。三、 (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上梅直讲书 苏 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 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 尔多财,吾为尔宰。 ”

12、夫天下虽 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 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 读其文词 ,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 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 为世

13、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 属,而向之十余年 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 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 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 乐 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宰:掌管 B而

14、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游:出游 C非左右为之先容 容:介绍,推荐D从车骑数十人 从:带领 ,使随从1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3 分) (1)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2)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3)夫以召公之贤, 以管、蔡之亲 (4)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A (1)和(2)相同, (3)和(4)不同 B (1)和(2)相同, (3)和(4)也相同C (1)和(2)不同, (3)和(4)相同 D (1)和(2)不同, (3)和(4)也不同 11下列不能表明苏轼快乐观的一项是 (3 分)A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

15、乐乎此矣!B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C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D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C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周公的富贵实在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因为周公的心思连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都不能够了解。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空守着贫贱,而如果自己能和大贤人一样也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 第卷(114 分)四、 (24 分)13.把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4 分)(2)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2 分)(3)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4 分)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临江仙都城元夕毛滂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