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李镇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661316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李镇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李镇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李镇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李镇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李镇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李镇西我越来越觉得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因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在良知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比如,面对由于家庭教育或以前所受学校教育的缺陷,和他自身多年养成的恶习,以及他本身存在的学习接受能力方面的缺陷(我实在不愿意说出“智力缺陷”这样的词,但不好意思,终生于还是忍不住在括号里说出来了) ,这个孩子不但表现很差,而且成绩糟糕。如果凭着“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或“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良知,我们当然会对他倾注爱和智慧,让他有进步,至少“学会做人” ,但是“上面”的升学压力,可能会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这个孩子而“面向多数” 。如果我们执意要给这个孩子以真诚的

2、关爱,哪怕并没有耽误对大多数学生的正常教育,周围也会有人觉得我们不可思议:“有什么用啊?白费劲!”是的,教育的复杂性就在于,并非面对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的,有时候辛辛苦苦好几年,却颗粒无收,说“颗粒无收”是指“应试成绩”而言。事实上,我们会这样安慰自己:尽管他的成绩不好,但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已经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他的心田,在将来的岁月里,这些种子会开花结果的。然而,很多时候这种自我安慰会被更多的惴惴不安压倒。当这个孩子离开我们流向社会,或者勉强升学之后,我们心中会有无比的惦记,更有无限的忧虑:在社会,他的将来会怎样?在新的学校,他会遇到善待他的老师吗?而这

3、种惦记和忧虑同样会让周围的人不可理解:“人都走了,关你什么事儿啊?”是的,现行的教育体制,就是老师们“只要目的,不择手段” , “只管眼前,不管将来” ,因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分数成了所有学生的价格标签,也成了所有老师的全部光荣,或者耻辱!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坚守你的教育良知吗?很多时候,刚踏上讲台并且依然燃烧着教育理想主义激情的年轻人,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抉择面前,犹豫了,彷徨了,退却了。如果他一定要坚守他透明的理想和纯洁的教育良知,那么伴随他的很可能是孤独以及来自周围的冷眼,甚至校长的指责。我所说的“悲壮” ,就在于此。读者可能已经隐约感觉到了,上面那个沉重的“比如”就是我自己的经历。我是在

4、写自己。熟悉我的读者,已经从我的爱心与教育中认识了“万同” ,从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中认识了“陈鑫” ,这些都是让我和所有老师头疼甚至有时候感觉简直就是“十恶不赦”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毕业离开我的时候,从应试的角度看,无论万同还是陈鑫,都没有取得让我感到稍微满意一点的成绩。实际上,第一眼见到这样的孩子,我基本上就断定,他们的升学是无望的。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我曾经对许多老师说过:“明知这个孩子考不上大学,还依仗然锲而不舍地爱他,这才是真爱。因为这份爱超越了任何功利!”要命的是,很多时候在我的班上,这样的学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乃至全班我曾经教过一个班,是由年级考试成绩排名最后的 63 名学生

5、组成。在这种情况下, “坚守”是何其艰难!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我品尝了坚守的孤独,所以,在 1995 年 7 月下旬,我得知我班学生取得了辉煌的高考成绩后,却怀着悲壮的心情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常说 “不以成败论英雄” ,但这话在中国似乎从来就未真正做到过。就目前中学教育而言, “成”的标志,从理论上讲,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 “成”的唯一标志只是学生们的升学分数以及学校的升学率。这使许多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虽然胸怀教育科学与教育民主的顽强信念,却不得不在“升学教育”的铁索桥上冒着“学生考不上大学一切都是白搭”的舆论“弹雨” ,艰难而又执着地前行。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

6、教育评价:假如某位班主任的工作富有特色(比如班级管理尽可能交给学生,平时尽可能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等等) ,尽管在当时就可以判断2出这些做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周围舆论仍然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几年后的高考:“工作倒是蛮有新意的,可万一学生高考成绩滑波了怎么办?” “哼!就会搞一些花花哨哨的东西,到高考的时候可有好戏看了!” 。 。 。 。 。几年后,假若学生高考成绩不错,人们会齐声喝彩:“你看,人家的班级管理那么大胆放手,而且又搞了那么多的班级教育活动,高考成绩仍然这么好,他确实有两下子!”相反,若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同样的人也许又会说:“班级管理那么松散,还搞了那

7、么多与高考无关的活动,高考当然会砸锅我早就料到了!”于是,在当代中国,几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的“优秀 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的主要栋梁,否则,他的一切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不能简单地说这种社会评价完全不合理。因为在中国这个人口压力极大的国度,升学是人们今后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的最关键也最重要的途径;而且,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这毕竟不是唯一的目标!特别是在“升学教育”压倒一切时,不但“做人第一” 、 “全面发展” 、 “发展个性”等教育要义成了点缀口号,而且取得较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

8、,往往是个性精神的丧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造精神!长此下去,我们的民族是很难真正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所幸的是,从那时到现在,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认同,我的周围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我的身后有了越来越多年轻的“追随者”所谓“追随者”是他们的说法,我并不认可。我从来都认为,大家是因共同的教育理想而集结,互相取暖,互相学习,互相激励,谈不上谁“追随”谁。总之,在这个几乎开口就要问“多少钱”的社会,我居然还能找到“尺码相同的人” ,很是欣慰。最近几年,通过网络和其他途径,我结识了不少年轻老师。

9、他们有理想,有觉悟,有良知,有童心(这一点对教育者特别重要) 。我们一起探索难题,交流经验,碰撞思想,分享幸福。他们自称“与李镇西同行” ,我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因为:第一,我年长,经验比他们多一些,教训自然也要多一些。跟我“同行” ,他们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第二,更重要的是,不管我承认与否,基于种种原因, “李镇西”在这里已经不是指我这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代表了不灭的理想和不老的青春。因此,所谓“与李镇西同行”就是与理想同行,与青春同行;第三,也没有所谓“著名专家”和“普通教师”的界限,我们都是志同道合的教育者。当然,这里的“同行者”更包括和我朝夕相处的同事,即武侯实验中学的老

10、师们。我在这个学校当校长,但我始终以教师同行者自勉。我不敢说学校 100%的老师都和我是精神上的同行者,但绝大多数老师,是和我风雨同舟的。特别是在年经的老师们中,有不少人自觉地“向我看齐” 。我呢,作为年长者,也尽我所能地帮助年经人成长,引导年经人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实面前,恪守自己的信念:素质教育是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新教育实验”怎样才能成为真教育?如何真正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变成教育行为?当我们的个人纯真遭遇社会污浊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面对权势,我们如何保持教育的气节?面对弱者,我们如何表达教育关怀?如何让教育过程充满本来就应该有的温馨的人情味?当我们个人无法改变体制的时候,我们如何

11、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少受一些伤害,多收获一些童年的欢乐与浪漫,而不要使我们教师成为“应试教育”助纣为虐的帮凶?当教育充满虚伪和虚假的时候,我们如何给学生一双清澈而睿智的眼睛和一颗纯真而坚韧的童心?很高兴的是,我身边不少年经的同行者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坚守。我校一位年轻的男老师,以前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都很糟糕,无论他从事教学还是班主工作,都让我头疼。我多次找他谈心,他承认“我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我严肃地批评他,更诚恳地帮助他。我说:“既然选择了做老师,就要经得起诱惑!你必须变,首先是改变心态,这样你才能够获得职业幸福。只有你变了,你的学生才会变!”我3引

12、导他进行专业阅读,为他出谋划策,还专门到他班上去和孩子们谈心。 。 。 。 。 。在我的引领和指导下,本学期最近几个月,他的进步突飞猛进。但他依然不满足,继续反思自己的不足。今天,就在 1 个小时前,在我写这篇序言的中途,他敲开了我的办公室大门,郑重地向我交上一份“请战书” ,希望学校给他压担子。他这样写到:“曾经,我因为我班上的学生入学成绩太差而埋怨过,也因为我的学生太不听话而经常发牢骚,也曾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对待过班级,也曾经敷衍过领导,对学生不负责。今年 3 月,李校长找我谈话,认真地给我做思想工作。我深深地感到我错了,我真的希望学校可以给我一个机会。我曾经经常教育学生,:人可以被别人

13、打,也可以被别人骂,但是就是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觉得我现在说再多都不能换来别人对我的信任,我不怪别人,我也不找任何客观原因,所有这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只想通过我的努力来挽回这一切。我想用行动证明我的决心,也想用行动证明我的实力。 ”我对他说:“你的变化,让我有一种成就感。作为校长,最大的成功,就是老师获得成长,并最终获得成功!我相信你,但你要有思想准备,未来还有许多困难等着你,但只要你坚守着自己的良知,你一定会成功的!”“既然选择了做老师,就要经得起诱惑!你必须变,首先是改变心态,这样你才能够获得职业幸福。只有你变了,你的学生才会变!”这套丛书,展示的正是我和我的同行者们坚守的姿势。我不敢

14、说我自己能够坚守多久,但我会坚持到我能够坚守的最后一刻。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两年前,自己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写下的几句话按某些世俗的观点,我至今书生气十足,不能算一个“成熟”的教育者。但有一点我很自豪,那就是我至今还真诚地怀揣着我心中的教育理想,而且“居然”还想一点一滴地把这理想付诸现实。有人说我的理想不过是“梦想” ,但我要说,对于教育者来说,有梦想和没梦想是不一样的:精神状态不一样,行动方式也不一样。我当然知道,我的理想(梦想)也许只能有 1%成为现实,即使如此,我也愿意付出 100%的努力!我力图通过我的探索,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展示:一个真诚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究竟能够走多远?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愿意守住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其实就是一颗朴素而真实的心。我愿意用这几句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语,并与我所有的同行者共勉:让我们坚守到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