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句子题目解题方法——转换技巧解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658512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句子题目解题方法——转换技巧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句子题目解题方法——转换技巧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句子题目解题方法——转换技巧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句子题目解题方法——转换技巧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句子题目解题方法——转换技巧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句子题目解题方法——转换技巧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句子题目解题方法——转换技巧解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句子类型的题目解题方法一、直接引述改成间接转述在说话与写作中,有时需要直接引用别人的对话,有时需要转述,即改成第三者转述。如:“雨来摇摇头说: 我在屋子里什么也没看见。 ”是直接引语。直接引用改间接引用,是将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改成转述语句。例:雨来摇摇头说:“ 我在屋子里什么也没看见。” 改为第三者转述雨来摇摇头说,他在屋子里什么也没看见。特殊: 老师问我:“我讲课,你能听懂吗?”一般的说来,直接叙述改间接叙述要注意三点变化: 1、标点变化。要将表示直接叙述的冒号改为逗号。 2、人称变化。要将直接叙述句中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 (即“我”改为“他” “我们”改为“他们” )第二人称一

2、般改为人名。 3、文字变化。可以改动少量文字。 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的原则:第一,不改变原句的意思;第二,句子通顺,无语病。 如果想把说话人的语气、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写得有声有色,就用直接叙述;如果只需要表达说话的内容,就用间接叙述。 例:温总理对废墟中的孩子说:“我是温家宝爷爷,你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 ”(直接叙述)温总理对废墟中的孩子说,他是温家宝爷爷,让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 (间接叙述)同伴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直接叙述) 同伴焦急地对向导说,要向导得想想办法。 (间接叙述) 同伴焦急地要向导想想办法。 (间接叙述) 两种句式相比较,可以看出直接叙述

3、和间接叙述所表达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用直接叙述的方式表达,更能彰现说话人当时的语感、情态,使人物形象更具体生动,用间接叙述的方式来写,虽然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只能是一种理性的表达,读来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练习:1、 外公对小英说:“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2、 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 ”二、反问句改为陈述句,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一个意思可以用陈述句表达,也可以用反问句表达。两个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相近,但语气不同。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真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这两句话中,第一句是反问

4、句,第二句是肯定句,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例:”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不会望而却步。 (陈述句) 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会望而却步吗?(反问句) 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反问句) 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陈述句) 看着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我怎能不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呢?(反问句) 反问句改陈述句要注意三点:1、词语的变化。:如果反问句是肯定的意思,则去掉“难道不”或“怎能不” ;如果反问句是否定的意思,则去掉“难道”或“怎能” ,再将原句中肯定的意思改为否定的意思。2、

5、标点的变化:反问句改陈述句后一定要将问号改为句号。 3、语气的变化。反问句改陈述句后一定要去掉疑问词。练习: 1、 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陈述句改反问句与之相反:1、词语的变化:如果陈述句是肯定的意思:可加入疑问词“难道不”或“怎能不” ;如果陈述句是否定的意思:则加入疑问词“难道”或“怎能” ,再将原句中否定的意思改为肯定。2、标点的变化:陈述句改反问句后一定要将句号改为问号。3、语气的变化:陈述句改反问句后要添加疑问词。如果添加的是“难道不”或“难道”则疑问词为“吗” ;如果添加的是“怎能不” 或“怎能” ,则疑问词为“呢”。练习:1、 我们不

6、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三,双重否定句和陈述句的转换(一) 双重否定句(1)定义:双重否定就是有两个否定词,即表示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句是相对于单纯否定句而言的,它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意。一般的语法书普遍认为,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例如:“他不是不来”意思是他要来的。“我不得不承认那个本是我的.”, 不得不就是双重否定 ,这句话的原意为:我承认那个本是我的。(2)双重否定的两种形式: 1、由两个不构成。如:这件事我不得不做。 2、由一个反问词(难道,怎能等)加一个不组成,构成反问句但也是双重否定句 注:确定句子到底是肯或否,先数一下有几

7、个否定词。偶数个否定词,句意为肯;奇数个否定词,句意为否。表示否定的词大概有:未、非、否、莫、不等等。(二)陈述句变双重否定句练习(用两种方法分别对下列陈述句进行修改)方法 1:先找出句子的中心,即主谓宾部分,在动词前面加上或改为“不得不,不能不”或两个否定词之类的词语,使其变为双重否定句,但是最后一定要检查一下,不要改变句子原来的本意。方法 2:用前面讲过的把陈述句变反问句的方法也可以用。1 香港回归伟大的住过,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2 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三)双重否定句改陈述句的练习方法:先找到双重否定的词即两个否定词,在原句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把它改为肯定的意思。15 人们不会不喜欢

8、他这样的孩子。16 一块儿来的小伙伴见了奶奶没有一个不低下头,谁也不敢吱声。四,把字句与被字句(一)转换方法:“把”字句:用“把”字将动作和对象提到动作前面,并在动作前面加上“把”字的句型。“被”字句: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的表被动的句子类型。(二)举例分析 (1)他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变为把字句、被字句)分析陈述句变“把”字句时,将宾语调到主语后加“把”字,谓语放在句子末尾。变“被”字句时,宾语调到主语前加“被”字。答案他把老人的手紧紧地握住了。(把字句)老人的手被他紧紧地握住了。(被字句)(2)我把那本课外书读完了。(变为被字句)分析

9、“把”字句变为“被”字句时,宾语调到主语前,删把加被字。答案那本课外书被我读完了(被字句) 另:1、陈述句与“被”、 “把”字句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使用的场合和效果也有差别。例如: 一大滴松脂整个儿包住了苍蝇和蜘蛛。 (陈述句) 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整个儿包住了。 (把字句) 苍蝇和蜘蛛被一大滴松脂整个儿包住了。 (被字句) 由上例可知,把字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的被执行者。 变换的具体方法是: 找出陈述句中的两个称谓, (谁或什么)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执行者与被执行者关系。 2、把字句:要强调执行者,就将句中 执行者(例:一大滴松脂)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

10、“把”字和被执行者,即成把字句。 3、被字句:要强调被执行者,就将句中的被 执行者(例:苍蝇和蜘蛛)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被”字和执行者,即成被字句。 五、小学语文修改病句的方法 修改病句的关键是找出病因,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小学生常见的句子毛病主要有几种情况:1、重复啰嗦。如:我第一个首先发言。2、词语搭配不当。如:开学,我们树立了计划,明确了努力方向。3、词序混乱 。如:两辆新旧电动车真是鲜明的对比啊!4、前后矛盾。如:我今天上午看了一天的书。5、句子不完整。如: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6、不合事理。如:今晚天空月圆如镜,繁星满天,多美的夜景啊!7、概念不清。如:校园里

11、种了月季、海棠、梧桐、松柏等很多树木。修改病句要掌握一个原则:既要改通,又要尽量不改变原意。一般说来,修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1、删。即繁就简法“删”就是指给意思重复或成分多余的病句消肿,从而使句子简洁明了的方法。重复,多半是用了相同意思的词语造成的。句子中所用的词语重复了,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啰嗦,好比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修改时,对重复的部分择一就行了。2、换。换词搭配法换词搭配法,就是指给词语搭配不当的病句换个词语,从而使句子写通顺的方法。某些词语在意义上是不能相互搭配的,或者搭配起来是不符合语言习惯的,如果搭配了就会造成病句。经常出现的病句是: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修改时,一

12、般只要换一处词语就可以了。具体换哪一处应根据内容而定。如:开学,我们树立了计划,明确了努力方向。句中“树立”和“计划”搭配不当,根据句子意思,应保留“计划” ,就应将“树立”换成“制定”.句子改成:开学,我们制定了计划,明确了努力方向。3、调。即调整词序法调整词序法,就是指给词序混乱的病句理顺词序,从而使句子变通顺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句话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一变,句子的意思就发生变化,甚至造成语病。因此,给词语安排次序,一定要符合平时的语言习惯,不能随意颠倒。如:两辆新旧电动车真是鲜明的对比啊!句中“两辆新旧电动车”是指四辆电动车, “两辆”和“新旧”顺序颠倒了,应是“新旧两辆”。所以句

13、子调整为“新旧两辆电动车真是鲜明的对比啊!”4、补。即补充成分法补充成分法,就是指给不完整的病句补充需要的成分,从而使句子写完整的方法。不完整的病句,主要是缺少主干成分,即主语、谓语和宾语。具体到底缺少什么成分需要仔细分析。通常情况下,主语位置居前,谓语居中,宾语居后(无宾语,则谓语居后) 。由于句子不仅是主干成分构成,还有一定的附加成分,所以先要找出主干成分,再做到缺啥补啥。另外前后矛盾的病句,也可用删的办法或换的办法。这类句子首先要解开矛盾,就是找出一句话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的地方,使前后意思统一的方法。一句话的前言后语要一致,要和事实相符。否则,就会出现前后矛盾,与事实不符的语病。如

14、我今天上午看了一天的书。不符合事理的病句也可采用不同方法修改。不符合事理也称逻辑混乱,它是由于对事物本身认识不够造成的。修改此类病句时,首先要全面了解事物并掌握其本质,也就是我们方法中所讲的重新认识,然后把句子叙述清楚。如: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黄瓜、扁豆、茄子、苹果等各种蔬菜。句中强调列举的是各种蔬菜。什么是蔬菜?西瓜和苹果?这两样东西事实上是属于水果类,放在蔬菜类就不合事理了。修改时,可以去掉两样东西,也可以保留(根据需要而定) 。采用后一种修改方式的句子为:地里种着西红柿、扁豆、黄瓜、茄子、西瓜、苹果等各种瓜果蔬菜。六、小学语文缩句方法及示例一、缩句的方法:在小学中,缩句是一种常见的语

15、文基础题。缩句的基本原则: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缩句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最简略的表达“谁干什么”法,二是最简略的表达“谁怎么样”法,三是最简略的表达“谁是什么”法。1、缩句,就是去掉定语、状语、补语等“枝叶” ,保留主语,谓语,宾语等“主干” 。具体来说, “的”往往充当定语, “地”往往充当状语, “得”往往充当补语。在缩句时,“的” 、 “地” 、 “得”都是“枝叶” ,都应删掉。如: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缩句时,去掉“清晨的” 、 “柔和地” 、 “一望无际的” ,剩下的主干是“阳光抚摸着土地。 ”2、主语、宾语的附加成分不明显

16、时一般遵循删前留后的原则。如: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章。学生往往把“她”当成主语主干,而把“胸前”当成附加成分,其实“她”才是限制修饰“胸前”的附加成分, “胸前”是句子的主语的主干。这个主语属于偏正结构,根据“删前留后”的原则可以缩成“胸前挂着奖章” 。类似的还有“爸爸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 “果园西北角刚刚种着新品种的果树”等。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可以在附加成分和主语主干间加上“的”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显。如:“她的胸前” 、 “爸爸的脸上” 、 “果园的西北角” ,再如“我姐姐”变成“我的姐姐”等。3、修饰谓语表示方式方法的词组不要保留。如:计谋高明的诸葛亮用巧妙的方法借到了十万多枝箭。有学生缩成“诸葛亮用方法借到箭” 。在这种句子中“用”是一个修饰谓语“借到了”的动宾词组,表示借箭的方式,也应当去掉,缩成“诸葛亮借到了箭”才妥。类似的还有“给” “向”等也在缩句时要删去。如“ 老师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