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638924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中 2013届高三语文 10月月考试题(课外部分)及答案要点阅 读 (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题。(18 分)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冯骥才在当前中国城市地毯式的改造中,一个词汇愈来愈执著地冒出来,就是记忆。这个并不特别的词汇放在城市的变革中便让人们感到异样、另类、不和谐、不解,还让那些恨不得把城市“推倒重来”的人颇为反感。城市难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现代愈好吗?为什么需要记忆?记忆什么?有什么用?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而把它破破烂烂地堆在那里吗?首先说记忆。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前者是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不论记住还是没有记住,不管日久便忘或历久难忘

2、,全是一任自然,具有感性的色彩。我们在日常而平凡生活中的记忆大致如此。后者也就是自觉的记忆,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

3、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 ,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当然,伴随着记忆的另一半是忘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在城市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它总是一边创造,一边销毁,还要不断地改造与扩大,再加上灾难性的变故(包括战争与自然灾害的破坏),记忆总是在不断地丧失。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记忆与忘却都是随其自然,是不自觉的和非理性的;拆旧建新,随心所欲。因为那时人们只把城市看做是功能的、使用的、物质的,没有看到它的个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但是,自从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便对自己的城市产生一种理性记忆的要求,开始觉悟到要保护这些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应该

4、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的威尼斯宪章一出来,人们对城市的保护就非常自觉了。保护它,决不仅仅因为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 ,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当然,这些都是从精神和文化层面上来认识的。于是,文化保护便成了现代城市建设中最紧迫和最前卫的课题之一。记忆和遗产在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上变得愈来愈重要。其实遗产就为了记忆。应该说,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为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惯性中。 当然,记忆是有选择的。这里说的记忆不是个

5、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旧情绪的。它是一个城市的记忆,群体的记忆。那就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必须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这样,城市的保护就决不是简简单单留下几个“风貌建筑” ,摆摆样子而已;更不会随手把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大片抹去。 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任何随心所欲的涂改都会破坏记忆。就像北京南池子改造中将四合院改为四合楼记忆已经无复存在。本质上仍是“建设性破坏” 。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是实物。

6、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的患者。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1(2 分)第段画线句中“推倒重来”在文中的含义是 。2(3 分)有人认为第段段首“但是”一词应该换成“于是” ,你认为如何?请说明理由。3(3 分)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4(3 分)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城市的记忆归根结底是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B承载城市记忆的不仅有物质的遗产,也有非物质的遗产。C群体记忆会使城市记忆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D在城

7、市发展中,记忆与忘却,理性与非理性不能一味随其自然。5(3 分)第、两段的画线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6(4 分)联系全文,简述保留城市记忆为什么要体现完整性和真实性。(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3题。 (22 分)巨像聂绀弩朝晖透过清晨的薄雾,斜射在我的头上、脸上和周身。我站在一个悬崖的边沿,面前的大地像被一刀削去了似的没有了。百尺以下,是咆哮着的流泉,从那峭壁上横斜地伸出野草,杂树和丛竹,它们带着晶莹的露珠在晨风里徜徉。从野草、杂树和丛竹的掩映中,流泉送来破碎的银色的水光,和朝晖的黄金的光,和草树的碧玉的光,错杂,交织,像狡黠的少女用诚言和谎语织成的情话扰乱你的心曲一样地炫着眼睛。三三五五的

8、村落,隐蔽在葱茏树阴里;低矮的屋顶冒出缕缕的炊烟。村路上,农夫们挑着箩筐或粪桶走着;牧童赶着牛犊;一只黄狗正在尾追一匹只狗;女人们蹲伏在水边洗菜,捣 洗 衣 服 , 几 个 还 离 不 开 妈 妈 的 孩 子 在 她 们 背 后 玩 耍 ; 近 一 点 的 村 子 里 送 来 几 声 断续 的 鸡 啼这一切是多么平凡!广大的祖国,多少土地上都有如此美好的春光;三十几年的时间的洪流里,登山涉水,更不知欣赏过多少日出的奇景。可是今天,这远山,这田野,这村落,这从村落走出的人和牲畜,都使我感到分外新鲜,也分外亲切。如今,我在乡村里度过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是我在乡下住得最久的一个时期。从夏到冬,从秋到

9、春,每天每天都有青山红树,板桥月光,送到我的眼前。我曾经看见过疏林的落日,踏过良夜的月光;玩赏过春初的山花, 秋后的枫色。绿杨妩媚,如青春少女;孤松傲岸,似百战英雄;高峰奇诡,平岭蕴藉,各各给人一种无言的启示。如果一个朋友,要交往越久,才相知越深,生死患难中,才有真实的情谊;自然的奥秘也应该不是浮慕浅尝所可领会的,那么,我对它们的低徊赞叹,岂不是为了我和它们有了较长的往还么?要这样说也未尝不可,可是朋友哦,我也到过遥远的北荒,而且正是隆冬的时候。那里没有一根草,也几乎没有一根有叶子的树,没有花,没有鸟,没有河水碧绿的气味,一望无垠,是黄色的尘土,是尘土的烟雾;不然就是白得耀眼的雪的山,雪的海,

10、雪的一切。就是这样的一个北荒,当我第一眼看见它的时候,我就爱上它了。我的血为它而沸腾,我的心为它而跳跃,我的眼泪在眼眶外变成了黑色的泥土!为什么呢?它是我们祖国的土地呀!是真正的古老的祖国的土地呀!虽然我和它们是这样生疏。今天日本强盗踏进了祖国的田园,祖国的禾苗被他们的战马啮食了,车轮碾倒了,炮火烧焦了!祖国的大地整块整块地在魔手底下,铁蹄底下,喘息、呻吟、颤抖、挣扎、愤怒!强盗所到的地方,纵然也是春天吧,我不相信太阳仍旧是温暖的,夜晚仍旧有星星和月亮;也不相信地上有绿的草,红的花,树林里仍旧有黄莺,麻雀,蚱蜢或毛毛虫;更不相信屋顶能冒出炊烟,村路上还有顽皮的孩子。然而那些地方是我们的呀!一想

11、起那些受难的土地,自己的家乡,脚印到过和没有到过的地方,一面为它们担忧,为它们痛苦,后悔平常没有留心它们,没有和它们周旋缱绻,给予应该给予的热爱,一面也就对这自由的天地,增加了无限的情感。虽然明知失去的土地终会回来!太阳渐渐升高了,长空显得更为明净,村路上的行人也更多了。农妇们从什么地方抬来几个担架,那上面大概是伤病的战士,向那水边的一个村子里走去;那村里有一个大祠堂,是我们的战地医院的所在。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什么歌;歌声传到我的耳边,已经很微弱,但是还仿佛听见了这样的词句:“抬伤兵,作茶饭,我们有的是血和汗”两个女兵从那村子里出来,手挽着手、脚步和着脚步,大踏步地从那桥上走过。她们和那些农

12、妇们打招呼,询问担架上的病人,接着也唱着什么歌走开了。三十几年,我都过着一种个人生活,不知是什么东西把我和别人隔绝了。我不知道世界是什么,人类是什么,它们和我有什么关系。虽然每天我在人海里浮沉,其实只是一个荒岛上的鲁滨逊。可是今天,我多么高兴呵,从那些农妇们、女兵们那里,突然发现了我自己!我和他们在一块儿 工作,我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从他们身上,可以找到我的心和手的直接或间接的痕迹。我再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我和世界,和人类是一起的:尤其是和这些为祖国争生存争自由的人们,抢救着祖国的每一块失去的土地的人们,创造新中国、新人类的人们是一起的!我多幸福哇,和他们一样,我也有肉、有血、有汗、有体力、有智

13、慧;我把我献出来,而他们并不拒绝我,并不把我当作一个陌生人看待!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生活在世 界上,生活在人们中间,虽然我是这么渺小,我的力量又这么微弱!我站在悬崖边上,昂着头,挺着胸,手插在腰里,眼望着远方:朝日从远天用黄金的光箭装潢着我,用母亲似的手掌抚摸着我的头,我的脸,我的周身;白云在我头上飘过,苍鹰在我头上盘旋,草、木、流泉和小鸟在我的脚下。晨风拂着崖边的小树的柔枝,却吹不动我的军装和披在身上的棉大衣。我一时觉得我是如此地伟大,崇高;幻想我是一尊人类英雄的巨像,昂然地耸立云端,为万众所瞻仰。过去的我,却匍伏在我的面前,用口唇吻我的脚趾,感激的热泪滴在我的脚背上。7第段描写的景物所具有的特

14、点是 (2 分)8联系上下文,如何理解“要这样说也未尝不可”这句话?(3 分)9第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3 分)10本文为什么以“巨像”为题?(3 分)11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4 分)A文章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有实景描写,又由此及彼,引发了联想和想象。B本文采用的是触景生情,以事显情和情景交融的手法,感情朴实而真挚。C结尾运用比拟手法,写“ 朝日”装潢、摸抚着我,形象生动,意味深长。D因为作者走过很多地方,欣赏过很多美景,所以才让他分外珍惜乡村生活。E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形象生动,通过议论抒情主题鲜明。F本文构思巧妙,故事情节委婉曲折,引人入胜,人物性

15、格饱满,形象高大。12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结合第段加以赏析。 (3 分)(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517 题。 (8 分)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 ,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黄几复,诗人朋友,时于广东四会县任职。蕲:祈求;三折肱:一个人多次跌断胳膊,就可以做个好医生。15黄庭坚,字鲁直,号 。(1 分)16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A第一句写所居之地一北一南,表达出怀念友人之意。B大雁谢绝为诗人传递书信,旨在反映出人事的沧桑。C通过写黄几复家徒四壁的境况,说明他清正和廉洁。D读书头已白蕴含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怜惜和不平之意。17就作品中的划线句,任选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4 分)参考答案(一)(18 分)1(2 分)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破坏城市的历史记忆,一味求新。 (扣“推倒”和“重来” ,意思对即可)2(3 分) 不能换。理由:用“但是”表示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