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五中2011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628397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溪五中2011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兰溪五中2011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兰溪五中2011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兰溪五中2011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兰溪五中2011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溪五中2011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溪五中2011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1 页兰溪五中 2011 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 文 试 题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脖颈(jng) 档次(dng) 肱动脉(gng) 一叶障目(zhng)B褒奖(bo) 锁钥(yo) 小妮子(n) 缘悭一面(qin)C痤疮(cu) 玉钏(chun) 体己话(t) 心肌梗塞(si)D毛坯(p) 国帑(tng) 嗑瓜子(k) 封妻荫子(yn)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让子

2、弹飞是根据四川作家马识途夜谭十记改编的贺岁大片。很多看完电影的影迷们都表示,这是一部不愿意起身如厕的“憋尿电影”,是一部溶合了江湖热血和黑色幽默、突破中国传统大片风格的西部传奇大片。B未能像前年那样推出受瞩目的新人和创新节目,也不像去年那样充分利用怀旧的价值;把酬码押在网络文化上,却毫无新鲜感可言,最终的效果显得生硬牵强。这造成了兔年春晚成为近三年来最为平淡的一届春节联欢晚会。C创造的人生也同样是最美的。只有波涛汹涌的浪花,才能显示大海磅礴的气势;只有一望无际的森林,才能创造出大地的翠绿与娇美;只有敢于跋涉,登上峰顶,才能领略山川的壮丽风光,才能真正体会创造的欢欣快乐。D华北大旱,联合国粮农组

3、织首次就中国小麦歉收危机响起警号,为近月飞涨的食品价格火上加油。总理温家宝昨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赤资推行 10项扶持粮农的措施。食品价格已经成为中国等多国通胀的火车头。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去年相继发生的“天安舰”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并导致半岛紧张局势升温,是美、日等国煽阴风点鬼火的结果,也为美国借机将舰队开进黄海创造了机会。B房价调控总是在需求上打转转,一边号召大家租房,一边抑制多套住房,殊不知两者是互相矛盾的,以至于在需求上所做的调控文章难免扬汤止沸。C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就在“富二代”“官二代”风靡网络,引发无数热议的同时,演艺圈里的“拼爹”游戏也

4、风生水起。D城镇建设既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长远方向,也要考虑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因此实际推进过程中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地去做。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灾难性地震发生后,虽然东京陷入交通瘫痪,通讯不畅,但人员的避难和疏散过程并未造成伤亡和明显混乱。B.美国前总统布什称本拉丹被击毙是“重大成就”。前总统克林顿也说,本拉丹的死第 2 页 共 11 页对全世界渴望和平、自由和合作的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时刻。C.这位前世界冠军说,当今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一些顶尖选手的实力非常接近,决赛时往往只差一分,甚至两分。D.在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界经济发

5、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5.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15 字)(3 分)因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而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正随北风向日本各地扩散开。报道称,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关东地区,已检测到比平常更高的放射性物质,辐射值是正常时期的 10 倍至100 倍,其中东京是 20 倍,在茨城县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比平常高出 100 倍。神奈川县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比平时高出近 10 倍。此外,在千叶县及市原县也检测到了较高的放射性物质。日本文部科学省表示,现在检测到的数值虽然对人体健康没有太大影响,但已要求各地的有关部门提高测定频率。6文明就餐是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下面是“某校餐厅学生文明就

6、餐个人信息统计表”读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 分)文明就餐情况ABC取用餐具情况 人手一份 67.16% 偶尔多拿几份 24.51% 抓一把 8.33%自觉回收餐具情况 每次都会 20.4% 基本上会 42.29% 不会 37.31%自觉排队就餐情况 每次都排队 47.3% 基本上排队 23.5% 看情况 29.2%饭菜剩余情况 每次剩余 28.4% 从来没有 8% 不一定 63.6%开关水龙头情况 每次都会关 37.9% 不会关 6.8% 不一定 55.3%(1)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 分)答: (2)针对就餐中的浪费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 分)答:

7、7.下面是一位母亲的“家庭教育观”。请你写一段话给这位母亲,得体地告诉她她所理解的“家庭教育不正确”。(不超过 50 字)(3 分)你问我是怎么对孩子实行教育的?我的做法是:花钱,上重点学校;请老师辅导;还有在晚上做作业的时候盯着他,别让他走神;做完作业给他检查;有时候还给他默写单词,辅导他写作文,给他出算术题等等。你对这位母亲说: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第 3 页 共 11 页(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9 分)不要秘诀的秘诀邓 拓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

8、肯下苦工夫,一见有这些秘诀,满心欢喜,结果就不免上当。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在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

9、。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

10、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

11、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

12、是秘诀了。 第 4 页 共 11 页8 文章中引用了很多文言材料,对其所阐述的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吴梦祥学规的材料阐述了读书要专心致志的观点。B引用陈善扪虱新话中的材料阐述了读书须知出入法的观点。C引用陆象山语录中的材料阐述了读书须涵泳品味的观点。D引用庄子天道中的材料阐述了要用批判的眼光读书的观点。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举陈善、吴梦祥的例子侧重谈学习态度,举陆九渊的例子侧重谈学习方法。B以前的读者往往热衷于不肯下功夫的“秘诀”,现在这类“秘诀”已无人问津了。C所谓“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指导下的读书方法。D轮扁对读书的见解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理学

13、家,已具有现代批判的眼光。10文章结尾说:“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请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对句中三个“秘诀”所表达的内容作出解释。(每处不超过 30 个字)(3 分)答:一、二两个“秘诀”: 。第三个“秘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另一种纪念碑李 锐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

14、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

15、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第 5 页 共 11 页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