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58024 上传时间:2017-07-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编制人:杨立昀 审核人: 时间:2012.12.24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朗读,体味优美语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1、品味人生哲理,并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忍受寂寞孤独坚强成长。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对生命抱一种敬畏的态度。重点、难点:1、感受地下森林形象,品味人生哲

2、理。 2、灵活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表达人生感悟使用方法及说明:1、本文语言优美、激情洋溢,“地下森林”的形象鲜明而感人,反复诵读,在读中感味。2、找出优美语句自由赏析点评,以评促学,还可以仿写。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 年生,浙江杭州人。1969 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 8 年。1972 年开始发表多篇小说,后来成为专业作家。1988 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 80 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

3、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3、给加点字注音。浩瀚无垠( ) 郁郁葱葱( ) 万籁俱寂( ) 袅袅( ) 镜

4、泊湖( ) 瘠薄( )愤懑( ) 孱弱( ) 簌簌( ) 4、积累词语。瘠薄(j b): 沉湎(min): 孱(chn)弱: 愤懑(mn): 二、阅读课文,完成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 ( ),表达作者的感受( )。 第二部分( 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 ),突出其艰辛的特点。第一层( 段):写火山爆发。地貌( ),所有生命( )。 第二层( 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 )和地下森林生长的( )。第三部分( 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 )。表达作者的( )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理清思路,我们可以看出本

5、文采用了( )的手法,先写作者去( 3) ,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 ) ,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诵读,并勾画关键词句,归纳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2、那个“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的峡谷,成长为“蔚为壮观的森林”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3、文章所写的“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谈一谈。4、地下森林的形象很美,文章通过这一景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咏物抒情)? 5、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6、作者由地下森林

6、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7、品赏文章精美的语言。 课文的语言很美,究竟美在哪里?请同学们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感悟,用你的语言来描述,用你的感情去体验,并用这句话很美,美在的句式作简要的分析。 仿照这些美句造句。8、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四、小组展示、交流提升。五、课堂练习,训练巩固。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1)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脊簿而细密;它又不辞幸苦地从远处茂蜜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换醒。(2)鸟鸟烟云在我身边漂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稍,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极山坡上小草儿高。2、仿照下面语句中画线句子的句式

7、特点,以“大海”为描写对象写两句话。“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3、文中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 “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你能说说阳光怎样嫌弃“它”吗?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55、作者极力描写峡谷的幽暗、阳光不至、没有生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文末有句话:“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它饱含深刻的哲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7、“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证 8、学习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