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胶原酶IV尾壳核内注射建立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057727 上传时间:2017-07-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剂量胶原酶IV尾壳核内注射建立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不同剂量胶原酶IV尾壳核内注射建立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不同剂量胶原酶IV尾壳核内注射建立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不同剂量胶原酶IV尾壳核内注射建立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不同剂量胶原酶IV尾壳核内注射建立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同剂量胶原酶IV尾壳核内注射建立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剂量胶原酶IV尾壳核内注射建立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不同剂量胶原酶 IV 尾壳核内注射建立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摘要 】 目的: 通过胶原酶 IV 尾壳核内注射,探索建立一种稳定的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方法: 45 只 SD 大鼠随机分配到IV 型胶原酶注射 0.5 U 组(A 组,15 只)、0.75 U 组(B 组,15 只)及 1.0 U 组(C 组,15 只) 。制作脑出血模型后 24 h、72 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检测肢体功能缺损情况。通过多媒体病理图像分析仪测定脑血肿体积大小,并通过 HE 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除 A 组 1 例外其余大鼠均形成明显血肿,C 组形成血肿体积最大。3 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

2、的神经功能缺损,以 C 组脑出血术后 72 h 最明显。但 C 组术后 72 h 病死率达 73.33%,明显高于其他两组。24 h、72 h 神经功能评分及血肿体积在 A、B、C 3 组间作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脑血肿区组织病理学观察表现为典型的脑出血改变。结论: 0.75 U IV 型胶原酶尾壳核内注射可以诱导建立稳定的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该模型肢体功能缺损明显,存活率高,能作为促进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研究的可靠应用平台。 【关键词】 胶原酶类 脑血管意外 模型 动物2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reliable

3、and sever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odel in rats by injection of collagenase type into caudate putamen nuclei. Methods: A total of 45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Animals in 3 groups received injection of collagenase 0.5 U,0.75 U and 1.0 U,respectively. The neuro

4、logical behavior scores of rats were assessed at 24 h, 72 h after the injection. The volume of hematoma was detected by multimedia pathological imaging analysis system.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rats only except one in group A

5、 formed intracerebral hematoma,and group C showed the largest volume of hematoma. Rats in the three groups all showed neurological defect variously,and the most severe impairments was observed at 72 h after injection in group C. However,the mortality at 72 h after injection was 73.33% in group C,muc

6、h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groups. The scores of neurological behavior and volume of hematoma among group A,group B and group C showed obvious difference (P 0.01). Conclusion: A reliable and sever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odel in rats can be induced by injection of 0.75 U collagenase type into 3c

7、audate putamen nuclei. The model has obviously neurological deficit and a high persistence. This is an useful and reliable method to stud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Key words: collagenases;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nimal models 如何建立一种简单、快捷且重复性好又与人类脑出血接近的中重度脑出血模型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常用的实验性脑出血模型有以下 4 种

8、:胶原酶诱导法、自体血注入法、微球囊充胀法和自发性脑出血。其中通过胶原酶诱导制作脑出血模型方法简单、快捷且重复性好,而且与人类脑出血病理、生化和病理生理学有许多相似之处1。为了建立一种重型脑出血的稳定模型,我们对 0.5 U、0.75 U 及 1.0 U 三种不同剂量 IV 型胶原酶尾壳核内注射建立的脑出血模型从形态学及神经功能学进行了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试剂和仪器 IV 型胶原酶 125 U/mg(Sigma 公司产品) ,用生理盐水液配成浓度为 0.25 U/l 的液体,常规 4 保存备用;立体定向仪(KOPE-975 型,USA) ;电钻(NSK-NE22L 型,Japan)。4

9、1.2 实验动物分组 选用健康雄性 SD 大鼠 45 只,体重250 300 g,鼠龄 57 个月,由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温动字:SYXK(浙 2005-0061) ;所有 SD 大鼠随机分为 IV 型胶原酶注射 0.5 U 组( A 组,15 只) 、0.75 U 组(B 组,15 只)及1.0 U 组( C 组,15 只) 。1.3 脑出血模型制作 根据诸葛启钏等2 译著“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 ,运用立体定向仪向尾壳核注射 IV 型胶原酶来制作脑出血模型。术中大鼠肛温保持在 36.537.5 ,手术后动物被送至通风和有空调的动物房每只单独饲养,术后 24 h 内自由饮水进食,室温保持

10、在 28 左右。1.4 神经功能学评分 按有无自发性向血肿同侧“划圈样”行走现象,从 0 级(无转圈)到 3 级(持续转圈)进行分级。将大鼠的左侧后肢向外拉 23 cm,观察其收缩情况,从 0 级( 立即收缩到原位)到3 级(在数秒后收缩到原位或无收缩)进行分级。按通过 2.4 cm80 cm 窄木条的能力,从 0 级( 顺利通过)到 3 级(在木条上站立10 s)进行分级。将 3 种检查的分级分数相加,即为该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09 分),死亡大鼠记为 10 分。1.5 脑血肿体积测定 术后 72 h 运动行为学检查后进行脑血肿体积测定(3 组各 15 只)3,数码摄像后导入多媒体病理图像分

11、析5仪(MPIAS-500,武汉同济千屏影像工程公司生产),按比例测算出血肿最大层面互为垂直的横径与纵径,然后根据多田公式(血肿体积丌/6血肿最大层面最长横径纵径血肿层数 层厚) ,算出相应的血肿体积。1.6 脑血肿区组织学观察 脑片经摄像后,取针道周边部分进行石蜡包埋、切片及 HE 染色后进行脑血肿区组织学观察。1.7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经 SPSS13.0 软件包统计学处理,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用 Levene 检验法) ,组内两两比较选择 LSD-t 或者 Dunnett-t 检验。2 结果2.1 神经功能学评分 C 组术后 24 h 内死亡 5 只,24 72 h

12、 内死亡 6 只,神经功能评价均表现出明显同侧“划圈样”行走现象、左侧后肢收缩延迟及木条通过障碍。B 组 2472 h 内死亡 1 只,明显同侧“划圈样”行走现象,不同程度左侧后肢收缩延迟及木条通过延迟。A 组未出现大鼠死亡现象,1 只未出现同侧“划圈样”行走现象,其余表现为轻度同侧“划圈样”行走现象、左侧后肢收缩延迟或者木条通过延迟。见表 1。2.2 脑血肿体积大小测定 术后出现死亡的大鼠立即取脑组织进6行脑血肿体积测定,只有 A 组 1 只大鼠未见明显血肿形成,其余均出现明显血肿。以 C 组总体血肿体积最大,部分死亡大鼠见几乎半侧脑组织均为血肿,B 组血肿形成大小较均一,边界清楚,A 组血

13、肿较弥散,见图 1。脑血肿体积测定结果见表 2。2.3 脑血肿区组织病理学观察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脑组织经切片 HE 染色后的组织学变化,可见血肿中央区有大量红细胞,血肿灶周边有一狭窄而不太规则的水肿带,出血区细胞几乎全部坏死,血肿周边神经细胞明显减少,排列紊乱,细胞存在空泡样变性、坏死,有较多的白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浸润,部分神经细胞核呈缺血性改变,核皱缩呈三角形(见图 2) 。3 讨论自从 1990 年 Rosenberg 等4创造性地建立了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模型,胶原酶诱导法目前已经成为常用的实验性脑出血模型制作方法,该方法简单、快捷且重复性好,与人类脑出血病理、生化和病理生理学有许多相似

14、性。其中 IV 型和 VII 型胶原酶多被用于脑出血动物模型构建。Peeling 等5以及张艳玲等6均用 IV 型胶原酶成功建立了稳定的脑出血动物模型。我们通过尾壳核内注射三种不同剂量 IV 型胶原酶来获得脑出血7动物模型,发现 0.75 U 及 1.0 U 剂量均能形成明显脑内血肿并表现出明显肢体功能缺陷,尤以 1.0 U 为著,最大血肿体积达到135.95l(相当于人 102 ml 的血肿,大鼠脑 1l 出血相当于人0.75 ml 出血7 ) 。但是 1.0 U 注射剂量常导致大鼠在 72 h 内死亡,本实验研究结果约为 73.33%(15 只模型, 72 h 内死亡 11 例) ,与张化

15、彪等1报道的当胶原酶用量达 1 U 时,大鼠几乎全部死于脑水肿和脑疝相似。而当用 0.75 U 时,能形成明显血肿,大小均匀,表现出明显左侧肢体功能障碍,72 h 内死亡 1 例。而 0.5 U 组,1 例未能形成明显血肿,部分未表现出明显的对侧肢体功能障碍。因此,通过 0.75 U IV 型胶原酶尾壳核内注射可以获得脑出血大鼠模型,经过神经功能学、大体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评价,形成的血肿大小、形态和造成的功能障碍最符合重度脑出血的标准,且模型稳定,重复性强,大鼠存活率高,能够作为促进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研究的可靠应用平台。Peeling 等8 研究表明血肿大小与胶原酶用量成正比。本实验

16、中,单纯使用 IV 型胶原酶,表现为以渗血为主形成弥漫性血肿,虽然血肿大小均匀,但血肿形成时间长,与临床常见的急性脑出血的病理过程有一定区别。张艳玲等6研究表明,加用肝素能使血肿形成高峰提前,但也存在肝素干扰血肿的凝固和病理生理过程等缺点。我们将通过进一步研究,寻找更接近临床脑出血的动物模型。8【参考文献】1 张化彪,张苏明 .脑出血模型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2,10(6):469-472.2 诸葛启钏 . 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5-80.3 曹勇军,陈孝东, 王引明,等.型胶原酶 -肝素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 2006,23(4):466-468.4 Rosenberg GA, Mun-Bryce S, Wesley M, et al. Collagenase-induced intracere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