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阳泉平定文化遗产

笛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8.65KB
约17页
文档ID:20567905
阳泉平定文化遗产_第1页
1/17

我的家乡山西省阳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的家乡山西省阳泉市就有好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阳 泉 市 是 山 西省 东 部 地 区 政 治 、经 济 、 教 育 、 文 化中 心 , 是 中 国 能 源重 化 工 基 地 的 重 要组 成 部 分 市 区 洮 河 横 贯 , 境 内 山 川 叠 翠 , 矿 藏 资源 丰 富 , 气 候 宜 人 , 有 “煤 铁 之 乡 ”的 称 誉  民间文学1、赵氏孤儿传说【国家级】《 史 记 》 载 , 公 元 前 597 年 , 晋 景公 听 信 权 臣 屠 岸 贾 谗 言 , 致 使 赵 氏 家 族300 余 口 满 门 抄 斩 , 义 士 程 婴 和 公 孙 杵臼 将 赵 盾 之 孙 赵 武 救 出 , 策 马 逃 入 千 里之 外 的 深 山 ( 今 盂 县 藏 山 ) 藏 匿 15 年 之久 当 地 百 姓 为 保 忠 良 之 后 , 送 水 送 饭 ,程 婴 带 着 赵 氏 孤 儿 习 文 练 武 , 把 一 个 婴儿 抚 养 成 英 俊 少 年 , 直 至 赵 家 冤 屈 得 以 昭 雪 。

在 盂 县 民 间 , 有 关 赵 氏 孤 儿 的传 说 口 耳 相 传 、 传 承 有 序 每 年 农 历 四 月 十 五 庙 会 , 盂 县 有 100 多 座 庙 宇都 供 奉 同 一 个 神 , 那 就 是 灵 感 大 王 ——赵 氏 孤 儿 赵 武 而 且 , 每 年 过 庙 会都 要 唱 戏 , 除 藏 山 庙 会 外 , 大 部 分 庙 会 都 会 唱 《 赵 氏 孤 儿 》 2、仇犹古国传说【县级】盂县古称仇犹,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蜚声三晋大地的文献之邦 “智伯献钟”的典故就源于古老的仇犹古国有关仇犹古国的历史,通过祖辈们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2003年,金龙大街开工建设,为人们轻轻揭开了这个古国神秘面纱的一角通过考古勘查,人们首次发现了历史上真实的仇犹国臣民们生活过的地方和痕迹 2003 年在建设金龙大街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一柄沉睡了至少23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破土而出,500多件陶器和青铜器重见天日这些古墓有2300年到2700年的历史,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穴,这在阳泉市乃至整个晋东地区的文物发掘考古史上,均属第一次。

由此证实,盂县的历史最起码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出土文物和那个时期相吻合,这些文物均为研究盂县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仇犹国被灭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考古结果证明,仇犹国不仅存在,而且生产力发达这次考古入选2003年山西省十大考古发现令所有关心晋盂文化建设的有识之士,所有的仇犹后裔都为之欢呼雀跃有关仇犹古国历史的研究才开始被世人所关注 经济基础提升文化建设但经济建设对文化的破坏也是有目共睹的2003年人民网太原 9 月 22 日电 :位于山西盂县县城北村砖厂和水泉村西的仇犹国遗址古城墙是距今 2500 年的春秋战国的古城遗迹,对研究晋国和中山国的历史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盂县历史悠久的物证近期,紧张施工的盂县金龙大街重点工程某施工单位取土作业时,已将距今 2500 年的盂县春秋战国时期仇犹国古城墙遗迹破坏,让人为之惋惜目前,山西省文物局已关注此事并下达保护古城墙的通知 昔日繁华强盛的古城墙在遭受数千年风雨的侵蚀已是残垣断壁,而在 2500多年的今天,这条残存 30 多米的古城墙,包括周边仇犹城古遗址,再次面临一场浩劫今年以来,水泉村新农村建设中,在未向文物部门申报和告知的情况下,擅自在该遗址保 护区内进行房地产开发。

在接到群众举报 后,文物部门立即依法发出责令停工通知 施工者无视文物法,不顾文物部门的极力 阻拦,强行动用大型机械对未进行文物考 古发掘工作的地块和古城墙进行破土昼夜 施工,部分古墓葬被推土机摧毁,截至 6 月 8 日,古城墙遗址遭到重大破坏并且破坏还在继续,估计再过几天,古城墙遗址将被彻底清除,永远消失于世间 历经沧桑洗礼,再经岁月涤荡随着仇犹国的灭亡,这条古城墙早已失去了她原有的功能但自然剥蚀,烽火狼烟,并没有让这条命运多桀古城墙低头偃息2500 多年来依然屹立,岿然不动,为世人展示着她的坚贞不屈和忠诚忠实面对死亡,依然默默无闻,无所畏惧这也正是仇犹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的象征.......一个人是不能没有精神的,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精神 当我们住进高楼大厦,享受着现代化生活带来的种种方便的时候,当我们给后辈们讲“智伯献钟”的故事的时候,仇犹古国变得越来越像一场美丽的童话 民间音乐1、盂县民歌【县级】盂 县 民 歌 在 境 内 2442 平 方 公 里 、 14 个 , 乡 镇 、500 多 个 村 落 均 有 分 布 , 覆 盖 人 口 30 万 按 流 派 可分 为 西 部 、 北 部 、 东 部 和 中 部 民 歌 , 西 部 在 : 东 粱 、西 潘 等 ; 北 部 为 上 社 、 梁 家 寨 、 下 社 等 ; 东 部 在 牛村 、 仙 人 、 北 下 庄 等 ; 中 部 为 路 家 村 、 南 娄 、 孙 家 庄 等 村 镇 。

其 中 西 部 、北 部 和 东 部 地 区 , 流 传 最 广 , 这 些 地 区 由 于 交 通 不 便 、 居 住 分 散 、 娱 乐 活 动较 少 , 唱 小 曲 便 成 为 他 们 生 活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分 初 步 普 查 , 在 民 间 尚 存 的 有 400~500 首 , 传 承 人 群 尚 有 200 多 人 , 是一 份 珍 贵 的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其 中 《 盂 县 志 》 、 《 盂 县 文 史 资 料 》 等 史 书著 作 中 有 记 载 并 收 集 出 版 盂 县 民 歌 25 首 , 《 山 西 省 民 歌 集 》 中 收 入 盂 县 民歌 的 《 叫 大 娘 》 、 《 四 报 扛 长 工 》 、 《 卖 扁 食 》 三 首 作 品 , 《 中 国 民 间 歌谣 集 成 山 西 卷 》 、 《 阳 泉 市 民 间 歌 谣 集 成 》 收 入 了 30 多 首 《 你 把 良 心 背 到 脊 背 上 》 、 《 羊 肚 肚 手 巾 毛 毛 多 》 、 《 那 可 怎 呀 》 、《 五 更 调 》 , 表 现 的 是 农 民 们 在 村 子 里 种 地 生 活 的 情 景 。

《 那 可 怎 呀 》 这首 歌 是 盂 县 民 歌 的 代 表 作 歌 词 “哎 , 墙 头 上 种 谷 回 不 过 的 镂 , 主 子 呀 (娘家 )和 待 在 (喜 欢 待 )没 人 留 , 那 可 怎 呀 ”, 形 象 地 表 达 了 女 主 人 公 的 矛 盾 心理 , 堪 称 绝 笔 据 盂 县 文 化 馆 馆 长 介 绍 , 在 盂 县 西 部的 东 梁 乡 东 梁 村 , 还 有 几 位 老 人 会 唱 现 在人 们 已 不 常 听 到 的 盂 县 民 歌 已 经 60 岁的 粱 书 印 老 人 基 本 上 唱 的 都 是 女 声 , 所 以反 映 女 子 相 思 之 情 闺 阁 仇 怨 的 就 多 一 些 ,而 另 外 两 位 老 人 刘 宝 和 和 冯 二 牛 唱 腔 就 较 为 粗 狂 , 充 满 了 激 情 2、盂县民间吹打乐【县级】“吹打乐”在我县很广很久远至于从什么进候兴起,没有详实的资料考证这里要说的“吹打乐”主要是指民间“吹打乐” 其击打器乐有:鼓、锣、钹、钩锣这五大件,还有梆子、边鼓等;哄然大器乐有:唢呐、笙、箫、笛、管等有时也伴有弦乐、弹拔等。

主要是在各种风俗中烘托气氛吹打乐 ”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文乐和武乐吹奏器乐为文乐、击打乐为武乐在很多场面,往往是文、武乐融合在一起,十分壮观,音乐优美动听、击乐节奏铿锵有力但有些并不是这样如薅草锣鼓、丧事中的“打待尸” ,只是锣、鼓两件事灯歌一般帽则是由歌手说唱,伴有武乐;而举世无又的郧阳《凤凰灯》都是以文乐为主,武乐陪衬 《郧县彩船》兼而有之 《狮子》 、 《龙灯》等是以武乐为主 “吹打乐 ”在我县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即江北、江南和城关地区,江南的罗家班子世代相会功底深厚,江北的白浪周边表演古朴淳厚较有特色,城关地区兼而有之并不断吸收现代元素总之“吹打乐” 始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盂县迓鼓【县级】迓 鼓 分 花 迓 鼓 ( 文 迓 鼓 ) 、 武 迓 鼓 、丑 迓 鼓 等 原 为 北 宋 的 军 中 歌 舞 《 续 墨 客挥 犀 》 卷 七 记 载 : “王 子 醇 初 平 熙 河 , 边 陲宁 静 , 讲 武 之 暇 , 因 教 军 士 为 迓 鼓 戏 , 数年 间 遂 盛 行 于 世 ” 据 史 载 , 熙 州 之 役 的 参战 将 士 多 为 河 东 籍 , 今 山 西 大 部 属 当 时 河东 路 , 固 是 迓 鼓 传 入 最 早 地 区 之 一 。

阳 泉 一 带 的 武 迓 鼓 为 成 套 锣 鼓 乐 伴 奏下 走 陈 的 舞 蹈 , 有 上 三 路 、 下 三 路 之 分 ; 原 与 庙 会 、 迎 神 仪 仗 队 及 民 间 祭祀 密 切 相 关 鼓 队 编 列 21 人 , 分 别 持 鼓 、 钹 、 云 锣 、 小 镲 , 边 舞 边 奏 , 鼓点 雄 浑 , 舞 姿 古 朴 , 陈 法 图 案 变 化 巧 妙 武 迓 鼓 主 要 流 行 于 平 定 县 东 南 部 由 武 迓 鼓 派 生 出 的 丑 迓 鼓 , 曾 流 行 于 平 定 城 关 一 带 , 民 国 年 间 尚 有 演 出 ,今 已 失 传 文 迓 鼓 为 说 唱 歌 舞 型 舞 蹈 , 早 期 的 表 演 中 有 花 旦 、 丑 角 , 吸 收了 花 鼓 戏 及 秧 歌 中 的 说 白 与 歌 唱 , 一 目 一 曲 , 以 舞 、 说 、 唱 为 序 反 复 使 用 ,近 似 锣 鼓 说 唱 又 别 于 锣 鼓 说 唱 , 流 行 于 阳 泉 市 郊 区 、 城 区 和 平 定 县 城 关 、盂 县 南 乡 一 带  民间舞蹈1、盂县牛斗虎【县级】牛斗虎是一种模拟动物形体、习性的民间舞蹈。

流传于盂县一带相传这种民间舞蹈是根据当地流传的一则民间传说而起源牛斗虎以牛虎争斗为内容,形象地刻画了老虎的凶猛威武,又颂扬了老牛忠厚倔犟,不畏强暴,英勇保护小主人的献身精神整个舞蹈由 2 人扮演牛,2 人扮演虎,1 人扮演人熊牛皮与虎皮均以布制成,披于演员身上表演伴奏由大鼓、大锣、大镲演奏锣鼓点“霸王战” 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乡土气息,成为元宵节之夜最受欢迎的节目 2、民间社火【县级】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 ”,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全省约有 200 多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

锣鼓类,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