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江、袁耀的绘画作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55704 上传时间:2017-07-1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袁江、袁耀的绘画作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清)袁江、袁耀的绘画作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清)袁江、袁耀的绘画作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清)袁江、袁耀的绘画作品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清)袁江、袁耀的绘画作品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袁江、袁耀的绘画作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袁江、袁耀的绘画作品(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袁江、袁耀的绘画作品赏析清 袁江 雪景山水图 轴 117143.5cm 绢本设色 1716 年 比利时尤伦斯藏 款识:细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入画,渔人披得一蓑归。壬寅夏拟郑谷句,邗上袁江。今天,一提起清朝扬州画坛,人们只会想起“扬州八怪”这样一批画家,如此认识是不够全面的。在清朝康熙至乾隆这百余年间,扬州画坛呈现的是各种画风争奇斗艳的格局,“扬州八怪”一类的写意竹石花卉画,只是其中的一脉,扬州画坛并非由他们一统天下,袁江、袁耀父子的绘画就是明证。袁江、袁耀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他们二人以画风严谨的山水楼阁界画独树一帜于清朝画坛,以“二袁”之称闻名于画史。袁江、袁

2、耀生平概况较早记载袁江姓名和简单情况的史籍有张庚的国朝画徵录(包括续录)、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以及无名氏的画人补遗。这几种史籍均成书于清朝中期,约在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成书年代与画家生活的时期相距不远。下面分别抄录相关原始资料。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善山水、楼阁,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遂大进,宪庙召候。张庚国朝画徵录续录卷上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善山水、楼阁,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技遂大进,曾选入外养心殿。 佚名画人补遗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善山水、楼阁,初学仇十洲,中年得无名氏临古人画,遂大进。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二以上三则文献记载,文字内容大同小异,显然是互相抄录的。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张庚

3、的国朝画徵录和无名氏的画人补遗二书时间略早。 根据以上几种材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即现在的江苏扬州,这和袁江作品上署款“邗江”和印章上的印文是完全相符的。另外,据商承祚、黄华合编的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一书中所记,袁江还有一个号叫“岫泉”,这个号不见于画史的记载,但在袁江晚年的作品山水大册 12 页中的一幅画上钤有“岫”、“泉”两方印章。此画作于“癸亥”(乾隆八年,1743 年),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袁江署有年款的作品中时间较晚的一幅。这两方印章在袁江其他的画幅上从未见到过。这里有两种可能:其一,“岫泉”二字,是袁江晚年用过的号;其二,“岫泉”二字是收藏者的印章,而且,这种

4、可能性更大。说“岫泉”是袁江的号的看法,目前尚无更多资料加以证实。袁江倒是有可能号“南溟子”,这个号同样不见于任何文献记载,只见于他的作品。天津美术学院收藏的袁江画舫冲烟图轴和春雷起蛰图轴上,作者分别署款:“南溟子江”和“南溟子戏写”,这应当是画家自称。把能收集到的袁江署有年款(干支纪年)的作品粗略地加以排列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他最早的作品画于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 年),最晚的作品画于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 年),其创作时间前后长约五十多年。据此推测,袁江大约生于康熙十年之前,死于乾隆十一年之后,得年七十岁左右。国朝画徵录和画人补遗二书中都曾提到画家袁江在雍正年间“入外养心殿”,“

5、外养心殿”是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所在地,也就是说他进入宫廷成了供奉画家。而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有关袁江的记载,虽然基本上是从以上二书中转抄下来的,但该书偏偏将袁江曾经供奉内廷一事删去。我认为李斗在抄录的过程中,按照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对材料作了甄别,有关袁江供奉内廷的内容,是其有意删去的。胡敬所著的国朝院画录一书是专门记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绘画和宫廷画家情况的著作,其中虽然也不免有遗漏,但是从画家袁江存世作品数量比较多来看,如果他确曾供奉内廷,该书是应当有所记载的,而该书却把袁江的名字列入“石渠未著录,曾入画院,其姓氏散见志乘、文集谱录诸书”中,其叙述的语气并不十分肯定。胡敬曾经参与石渠宝笈

6、三编的编撰工作,能够接触到宫廷收藏的绘画作品,可是他并没有记下任何一件袁江的作品。清代宫廷画家和一些词臣画家,为皇帝作画或进献作品时,在画面上的署款有固定的格式,即在自己的姓名前冠以“臣”字,以表示这是专门为皇帝所画,绝无例外,这可以从现在遗留下来的大量清代宫廷绘画和词臣绘画中得到印证。袁江的作品存留至今的数量不算少,但却没有见到一件署有“臣”字落款的。此外,我们在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如意馆档案中也没有发现袁江活动的任何痕迹。扬州画舫录一书的作者李斗,在抄录有关袁江的条目时,偏偏把袁江祗候内廷的情节删除;而在同一书中,紧接袁江之后的有关张宗苍的介绍,则清清楚楚写有“以画供奉内廷”。李斗对于扬州的

7、掌故十分熟悉,他的删除一定是有根据的。以上所列出的情况,看来决非巧合,它们说明,有关画家袁江曾经在雍正年间供奉内廷的记载是失实的,袁江并没有供奉内廷的经历。至于误记的原因,一是袁江曾有较长的时间北上山西作画,也确曾到过北京,著书人对他的情况不甚了解,误认为他是“内廷供奉”;二是袁江的画风工整细致,设色艳丽,富于装饰性,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这类作品是应当归入“院体画”范围内的,所以也就将作者归入宫廷画家的行列了。根据其他资料我们还知道:袁江成年后活跃于家乡扬州的画坛,为当地的富商绘制园林建筑图,作品十分写实。他还曾经到过南京,并继续南下到浙江一带,且在画家高其佩府上,为其大幅作品渲染赋色,甚至作草

8、图。雍正初年,袁江被在扬州经营盐业的山西商人聘请到山西作画。至于袁江晚年是留在了山西,还是回到了家乡扬州,目前还未发现有说服力的史料,因而尚无定论。清 袁江 沉香亭图 轴 197120cm 绢本设色 1720 年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款识:沉香亭。庚子壮月,邗上袁江拟意。 钤印:袁江之印(白) 文涛(朱) 袁江、袁耀的山水楼阁界画,从描绘的对象来看,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景写生的作品,二是完全想象、虚构的作品。对景写生的作品,袁江和袁耀均有佳作传世。例如袁江画的瞻园图卷(天津市文物公司藏),描绘了南京的一所园林建筑。“瞻园”在明初时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府邸。明末,徐达的子孙将其改为园林建筑;

9、到了清初时,此地又成为布政使司的衙署。袁江的瞻园图从右至左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院墙,院墙的夹道内有几个身着满族服装的仆役在打扫。院墙内重楼亭台,回廊曲折,古木奇卉,叠石峰峦。一池水面,泛起涟漪。背景中,一抹远山,衬托出塔影,画中一些亭台楼阁上的匾联文字,清晰可辨,如“一览楼”的对联为“秋霁闲情伴竹叶;春寒有韵守梅花”;“赖爽风清”亭有两副对联,一为“案无俗事心常静;庭有榴花梦亦清”,一为“每看孤云招野鹤;频携樽酒封名花”。笔墨精细,描画入微,繁而不乱,密而不碎,画面组织得有条有理,很好地表现了一座江南园林建筑的格局和风貌。从画法来看,可能是袁江较为早期的作品,但是已经相当见功力了。袁耀

10、同样具有很强的写实本领。除去较多以古代诗词、神话故事为题的山水界画作品外,袁耀也有若干精彩的对景写生的佳作流传下来。邗江胜揽图大横幅,就是其写实绘画的代表作之一。结合扬州画舫录、扬州府志等文字材料看,画的应当是扬州城郊西北一带的景物。画面左下角的城门楼当为扬州的北门广储门(也称镇淮门);城门外的河流名市河,北门外为梅花岭,岭上有史公祠(明末抗清将领史可法衣冠冢);清雍正年间在明代崇雅书院旧址上所建的梅花书院也在此地;顺河往西再往北,过瘦西湖,便是扬州名胜蜀岗。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之前,在扬州主持的大明寺、平山堂,就在蜀岗之上。在袁耀的画幅中,这些名胜均被细致而具体地表现了出来。全图以鸟瞰式全景

11、构图,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一览无余,交待得十分清楚。这样的大手笔,没有实地的写生和考察,是绝对画不出来的。袁耀在写生的基础上,细心地经营位置,有取有舍,精益求精,留下了一幅反映乾隆初年扬州风光的佳作,为我们了解当时扬州城西北的历史状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其价值是多方面的。此外,袁江、袁耀还有大量以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古代历史上闻名的巨大建筑群等为题材的虚拟性的山水楼阁画作品。如阿房宫、梁园、九成宫、沉香亭、骊山行宫、绿野堂、蓬莱仙岛等,这些绘画题材,袁江、袁耀画过多次。袁江的梁园飞雪图轴,描绘的是汉代梁孝王刘武所建的一座园囿。梁孝王喜好结交天下宾客,当时的名人司马相如、枚乘、邹阳都曾

12、在此园中居住过。袁江将这座有名的建筑物置于纷飞的大雪中,华丽鲜艳的建筑装饰彩画和素净雅致的白雪,造成了色彩上的强烈对比,而建筑斗拱与门窗细致精巧,和屋顶积雪不着一笔,又造成了虚实的强烈对比,是一幅十分出色的界画作品。袁江有一幅观潮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为绢本设色画,纵 97 厘米,横 131 厘米。此图画于丙申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属于袁江较为早期的作品。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是钱塘江的大潮期,南宋时期,因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观潮成为朝野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动。其时,海水沿着喇叭口形的钱塘江逆江而上,如“玉城雪岭,际大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幅作

13、品描绘的就是南宋观潮时的盛况。画面呈对角线构图,左下角拥塞饱满,右上角留出大片空白,形成了虚实的强烈对比,明显地表现出画家受到南宋画院画家马远边角构图的影响。在山石的皴法上,则较多借鉴北宋李成、郭熙、王诜等画家的用笔,注重于块面体积感的表现,笔触灵活多变,在江水的画法上也有宋人余韵。色彩上很注意对比,楼阁的细密华丽,衬托出江水的色白如练。横向的构图与画面所要表现的题材相当吻合,使汹涌的海潮更加具有震撼力。其他还有袁江骊山避暑图、沉香亭图、海上三山图以及袁耀蓬莱仙境图。袁耀“四景山水”为题的代表作是海峤春华图、山雨欲来图、汉宫秋月图和负喧图四幅,四景中春、秋二图以楼阁为主,而夏、冬二景以山水为主

14、,如果这四幅画悬挂于同一厅堂内,楼阁的华美与山水的壮阔,会造成视觉上的变化,这亦是作者整体构思的结果。四幅画与“通景屏”相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海峤春华图系描绘春景的画卷,在虬松的背后,依稀可以看出嫣红的桃花和嫩绿的柳树,全图充满桃红柳绿的春意。四季屏风中的夏景图名为山雨欲来,取之唐代诗人许浑“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名句,对于风的描绘是这幅夏景画最为出色的地方。四景山水中的秋景,以汉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为题,其实作者的兴趣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刻画巍峨的宫殿,不过袁耀把华丽的建筑物笼罩在一片夜色中,一轮明月高挂,多少有些凄凉的情调,倒也符合王昭君将远离故乡和亲人的离愁别绪。负暄图是四景中的最后一幅

15、,表现冬日的景物。“负暄”三字是指冬天晒背取暖之意。图中画的是村居的茅草屋,几个农人,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后,聚在屋前聊天晒太阳。简陋破败的茅草屋和春景、秋景中华丽、壮观的宫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袁江所画的竹苞松茂图屏十二条,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为绢本设色,画于癸卯(雍正元年,1723 年),是袁江画艺成熟时期的佳作。“竹苞松茂”语出诗经小雅,以竹喻根本之固、松喻枝叶繁盛,来比作家族兴旺,后来经常用作新屋落成时的祝词。这组十二条屏,看起来像是为某座庄园落成而绘制的。依山傍水的精巧建筑,显现在松柏翠竹之间,幽雅闲静。画中的山石、湖泊和建筑物结合得非常自然;全画以青绿色为主调,仅在屋宇间用少许漂

16、亮的色彩,和谐统一中又见变化。从这组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处理大场面的功力。袁耀同样也画有不少条屏画,桃园图屏12 条,以东晋陶渊明的散文名作桃花源记为题而创作,作于丙寅(乾隆十一年,1746 年)。袁耀此图借题发挥,描画了一种静谧的田园生活,农夫悠闲地耕作度日。盛开的桃花,点缀着山川,形象地营造出了“世外桃源”可耕、可织、可读的安适环境。袁耀在作此图时,十分注重画面起伏的变化和虚实的对应,画幅起首的湖面横向贯穿,中间坡石突起,之后又见湖水一片,最终以突兀的峰峦结束。让观者欣赏此图时,视线随景物上下移动,时断时续,时放时收,造成一种波浪式的动感和韵律,摆脱了直直的视平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关袁耀生平事迹的材料比起袁江来,甚至还要少。袁耀的姓名最早见于乾隆年间成书的画人补遗一书,其文字记载仅寥寥数字,而且还是附在袁江小传的条目后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