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松烟墨制作工艺源流|萎|_曩|_j 出版礤一中国古代松烟曼制作工艺源流王伟方晓阳 z人工制墨是我国古代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艺,对后世影响较大.松烟墨系指用松木不完全燃烧后取得的烟炱作原料,再加以其他原料制成,具有一定形制的墨锭.作为我国人工制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墨品,松烟墨出现的年代较早,是我国人工制墨的肇始,其工艺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制墨工艺的基本框架.松烟墨的制备工艺至汉代已经大致完备,以后历朝代有传承,发展.本文试从松烟墨制造工艺的烧烟取煤,掺胶加药,和制成形这三大流程人手,将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对松烟墨制作工艺进行还原,分析.一,松烟墨制造工艺流程之一:烧烟取煤【注】松烟作为主要原料,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墨的质量,故松材选取,烟窑设计,烧窑手法,收烟方式都十分讲究.1.松材的选取比较制墨的有关文献,当以《墨经》对松的论述最为详细,指出汉代以陕西的扶风,喻糜,终南山之松为最好;而在晋代则比较推崇九江庐山之松;到了唐代,则以山西的易州,潞州之松为好;后唐时期材质较好的松是安徽的宣州,黄山,歙州,黟山,松罗山之松……《墨经》中同样给出了评价松材质地高低方法,明确指出根据含有松脂多少,松可以分为上上,上中,上下等九品,并认为含松脂越多的松材,烧出的松烟越好.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可,直到现代,松烟烧制也基本依据上述原则:尽量选取生长年代较久,含松脂较多的松材,这样的松材烧出的烟黑而且多,为上等原料;而新生的松材,山坡背阴或北方的松材因为接受日照时间短,含有的松脂较少,烧出的烟多呈青,白色,而且烟量较少,不宜作为烧烟原料.2.古代松烟烧取的方法从现存文献来看,古人烧取松烟的方法主要有五种:(1)宋代李孝美《墨谱法式》中的平面窑烧烟法.其烟窑形式为一长方形的平面窑,窑上用 9尺长的木板相次覆盖,然后用泥密封.在窑的一角留有一个烟囱,烟囱的直径约二寸.当燃烧不畅或出烟受阻时可将烟囱打开进行修理,修理完毕后仍然照原样砌好.在烟窑中心部位的地面上留有出气眼,直通到烟囱以便通气.整个窑长十二步,低的一边预留一个取烟炱的小门.另一边用石板两两相对建成巷道.巷道分为大巷,拍巷,小巷,最后是燕口.烟炱根据离烧火口的远近分为前后中三个等次,离烧火口最远的烟炱质量最优,中间的质量稍次于最远的,靠近烧火口的烟炱质量最差.(2)《墨经》中介绍的立式烧窑.其外形从文献描述来看当是一个高一丈多的窑,窑膛较宽而开口较小,窑上不设烟囱,而是覆盖一个容量五斗的大瓮,在大瓮之上再依次覆盖五个大小不同的瓮,瓮的底部都开有小孔,孔孔连通,瓮与瓮的接缝处用泥密封.制作烟炱时将松木放人窑膛内注:煤即制墨用的烟.古人多习惯烟煤并称,也有根据颗粒粗细对烟煤进行区分 ,本文取前义.2010/1 出版与印刷为控制图 1 宋代立式烧烟窑个瓮内的烟炱最粗,通常弃之不用.从文献与推想图可见,利用立式窑烧取松烟,设备安置,操作以及对烟炱进行分级都相对容易,但限于瓮的容积,可知这种方法取烟产量不会太高.(3)《墨经》中记载的卧式烧窑.从文献推测,其外形可能与烧制瓷器的龙窑相似.该窑沿山坡地势高低用砖石筑成,总长达 100 尺,脊高 3 尺,宽 5 尺.烟室由若干节组成,小烟室长约八尺,大烟室可长达四十尺,每个烟室之间有档板,档板上有一个一尺见方的开口供烟气流过.烟室与灶膛之间有烟道(胡口,咽口)相连,烟道长五十尺,二尺见方.烟道的起始端称"头", 即燃烧松木的灶膛,处于整个窑的最低处.烧制烟炱时,每次在灶膛内加入 3-5 片松木慢慢燃烧,燃烧后产生的烟气首先通过烟道进入第一节烟室,在第一节烟室中颗粒较大的烟炱滞留一部分后,剩余的烟炱在气流的推动下,通过一尺见方的开口进入下一节烟室,滞留一部分后,剩余烟炱通过本节烟室的开口,到达下一个烟室……直至通过各节烟室最终到达最后一节烟室.通常将靠近灶膛的烟室中扫取的烟炱称"近火煤",颗粒较粗,质量不佳,从远离灶膛的烟室中扫取的烟炱称"远火煤", 粒@注 :现代松烟烧取方法以江西资溪聚良窑实地调查为例说明.度小,质量高.(4)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介绍的"竹棚窑" 松烟烧制方法,其工艺流程大致如下 :首先,去松脂,在松树近根部处钻一小孔,放入一盏点燃的油灯缓缓烧烤,使整棵松树的树脂流到被灯烤暖的孔穴,并由此流出树外.并言若松树中的松脂不去除干净,用此烟制成的墨在使用时就会有滞结的毛病.其次制竹蓬,用竹篾编成类似船蓬的圆竹蓬,一节节连结起来,以十多丈长为准.竹蓬的内外与接口处用纸和篾席粘糊牢固,下面用土掩实不令漏烟,蓬中设置烟道,每隔一段距离开一个出烟的小孔.烧烟时,将除去松脂后的松木砍成小木片,放在竹蓬的一头缓缓燃烧,令松烟通过烟道进入蓬内并粘附在竹蓬的内壁,木块烧完后,待竹蓬凉下来便可以进入蓬内用鹅毛将粘附在竹蓬上的松烟收集起来.(5)清代谢崧岱在《南学制墨札记》中所记载的松香(即松脂) 取烟法.其具体操作方法是把松香堆在一起,把棉条数根用油浸透(不论何油)后放在松香上,然后点火,松香燃烧后自然熔化,烟往上冲,这时在上方用盛水的大瓦缸盖在上方取烟.用这种方法,一斤松香大概能得到三四钱烟.就上述几种取烟方法而言,晁季一记载的立窑和谢崧岱记载的瓦缸取烟操作便捷,而且对场地要求较低.但相较而言,卧窑取烟的方式更有优点,这是因为卧窑的窑身较长,可收集到更远更细的碳粒,也能将取得的碳粒更精准的分出等级.卧窑中,《墨经》所载的卧窑应当最为科学,结构也最为复杂,有灶膛,烟道,取烟室等部位,这和现代的松烟烧制窑十分类似.至于《天工开物》所载以火去松脂,似不可信,也不可取.3.现代松烟烧取的方法【注】现代松烟窑多依山势建造,沿坡而上,分为窑头,窑筒,收烟棚,煤仓四大部分.图 2 为现代松烟窑的简明示意图:窑头形状大致呈一平卧的筒形,长度一般在2-2.2 米 ,高 90cm,宽 70~80cm,底部平整,顶部为圆拱形,开有出炭口和窑口.出炭口即出灰口,用于清理窑头.窑口大致开在窑头侧面中间部位,是松材燃烧处,窑口的宽一般在 12~15em,高在图 2 现代松烟窑简明示意图20~25em.窑头是整个松烟窑最为重要的部位,窑的使用性能优劣绝大部分取决于窑头建造的科学与否.窑头建造的关键在于窑头的长短和窑口的开口位置.窑头的长度依据山势而定,若造窑的山势较坡,或窑身较长,则窑头相对短一些,窑口在中间为基准,更靠近窑身一点.其原理是减少燃烧空间,促使火苗向窑身内燃烧,增加烟上飘的力度.反之,若山势较陡,则窑头偏长,窑口远离窑身一点,其原理是增大燃烧空间,抑制火苗向窑筒内燃烧,从而减小烟上飘力度.窑筒,也称窑身,是松烟上行的通道,沿山坡上行,内径宽,高均为 40cm 左右,顶部呈圆拱形,长度一般在 45~6O 米.窑筒距窑头约 8 尺处开一口,俗名即为"八尺", 八尺的功能是为了疏通窑头窑筒结合处.在窑筒距窑头三分之二处又有一口,名为"洗窑筒口 ",简称"洗筒口",大小比八尺略大.顾名思义,洗窑筒口即为清理窑筒所设.此口与" 八尺 "一样 ,烧窑时密封 ,当有松烟淤积在窑筒内,阻碍松烟上行时即打开此口清理窑筒.在窑筒末端,收烟棚内开有一直径在9~10cm 的圆孔,俗称" 鼻孔",是松烟从窑筒逸出的唯一通道."鼻孔" 的尺寸也有讲究 ,太大,窑筒内的火苗可能会从"鼻孑 L"中蹿出,烧坏收烟棚;太小,则降低了松烟排放速度,也容易塞结,最终影响产量.收烟棚,顾名思义,就是收集松烟的处所.棚的大小并无严格要求,数十,上百平方米都可以,一般因地制宜建造即 i 可.煤仓即松烟的储藏之处,一般分为储藏间与筛烟室.现代松烟烧制工艺与古人已经大不相同,较为明显的区别是古人烧烟提倡让烟自然飘远,以便于按烟粒粗细分级,而现代窑则沿山势而建,利于松烟上行,松烟产量有大幅提高,但没有松烟等级的分级控制流程.二,松烟墨制造工艺流程之二:掺胶加药作为一种必需的基本原料,胶在制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古人甚至认为胶是制墨中最重要的因素,所谓"凡墨 ,胶为大" 正是这个意思.所谓"加药 ",是指在制墨过程中添加各种辅助材料,其中又以中药材为最多.1.胶在制墨工艺中的重要作用(1)粘接成形. 烟煤的颗粒呈分散状态,若要凝结为固体,势必依赖粘性物质.在胶被广泛使用前,古人曾试过粥饭,生漆等物质.相对于这些物质而言,胶粘性更强,更便于墨的研磨,因此很快被确定为制墨最佳的粘结物.(2)保证了墨能加水研磨成短期内不易沉淀的液体,以便使用.墨的主要成分碳粒,碳粒的密度大于水,再加上范德华(vanderwaals)力的作用,单纯的碳粒子加水稀释后很快就会凝聚成团,并沉降至底部.而胶的加人则可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胶的主要成分为 C,H,0,N 四种,组成了一种长链,亲水的糖分子——聚透明质酸,经过制墨时的杵捣加工,聚透明质酸已经与碳粒充分,均匀的混合了,墨在研磨时,已经与碳粒充分混合的聚透明质酸就均匀的附着在碳粒的几个点上,这样,每一个碳黑颗粒的表面上都黏附了许多长链糖分子,形成聚合物冕,聚合物冕阻挡了碳粒的彼此接近,有效防止了碳黑颗粒凝集在一起,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悬浮液.(3)增加了墨在研磨时和书写时的润滑度.好胶和成的墨"磨之无声",磨处也光滑平整且"虽浓磨不留笔". 这是因为胶固有的润滑作用能减少研磨,书写时墨中碳粒和砚台,纸张之间的摩擦力.(4)能增加墨在书写时的光泽,在书画材料上体现丰富的层次感.含胶量不同的墨在书画中的光泽,墨色表现也是不同的,同样的墨在不同201011 出版与印刷@@ForUm.j同的墨色.2.胶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制墨用胶多为动物胶,又以牛皮胶(根据制法,等级不同,有时也以广胶,黄明胶呼之),鹿胶和鱼胶这三种使用最多,这三种胶中又以牛皮胶使用为最多.至于哪种胶最好,古人说法也不尽一致,比如《墨经》认为"凡胶,鹿胶为上 ","鹿胶之下当用牛胶", 《 文房四谱 》也认为鹿胶为上 ,但《墨谱法式》,《墨法集要》均认为鱼胶最好.虽然对哪种胶最好说法不一,但新熬制的胶,粘性最大,胜过旧胶,却是一致的认识.动物皮胶的制作过程一般都以煎煮为主,原理是通过加热的方法分离出皮革中的杂质,将其中有用的胶原部分溶解出来,即所谓的"镕胶".3.胶的使用原则古人制墨用胶,虽然都强调应当选用粘性较强,质地纯正的胶,以在保证墨质坚固的前提下能减少用量,但胶法却没有固定标准.比如胶的用量,既有"五两之制 ",也有 "对胶"之法,还有人采用" 烟三胶二" 的比例.正因为胶法的难以掌握,古人才将之视为制墨工艺的精要所在,对于自己摸索出的用胶心得也都秘而不宣.因为这些原因,本文对古人制墨胶法也不可能进行详尽剖析,而只能根据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予以分析,试图从中发现一些规律:(1)根据天时用胶.春冬制墨宜减胶增水,仲夏,季夏,孟秋则宜增胶减水.这说明古人已经充分考虑到在不同的气温下,胶的挥发,分解也不同.(2)根据书写纸张用胶.比起在白纸上书写的墨,在红纸,蜡笺上书写的墨在制造中要加倍用胶.(3)根据墨欲保存的年代用胶.如果用胶少烟多,那么制成的墨颜色就很黑,称为"轻胶墨"."轻胶墨" 颜色鲜艳 ,利于速售 ,但这样的墨如果保存年代久远,墨色可能就要消褪.4.加药对墨质的影响从韦诞墨法开始,中国古代制墨即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传统——添加辅料,古人称之为"加药", 并一直沿袭至今.古人制墨所添加的辅料品类繁多,大概包括朱砂,麝香,紫草末,皮,乃至玉屑,金箔等几十种.加药对墨质究竟有何影响,古人也颇有争论,有人一一列举各种药对墨质的增进,也有人直言这是一种"趋其末而忘其本 "的行为.笔者认为:明代沈继孙在其所着的《墨法集要》一书中对加药的论述比较具体,也比较科学,他认为制墨加药不仅仅是为了增光,助色,取香,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胶力不败,墨色不退.但他同时也提醒加药有损有益,比如绿矾,青容易致墨腐败,麝香,鸡子青容易引来湿汽等,并明确指出决定墨质高低的根本因素还是在于烟胶优良,和制得法,而不能过分依赖加药.古人强调"一须烟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