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硕士中特第五讲中特社会建设2013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43MB
约60页
文档ID:2052461
硕士中特第五讲中特社会建设2013_第1页
1/60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主要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一)社会和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我们认为,社会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纽带、以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具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和特定地理空间的有组织的系统 第一,宏观层次上,泛指以人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大社会”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多个子系统第二,中观层次上,指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应的概念 “中社会”涵盖了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保障、社会流动、社会政策、社会组织、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社会控制、社会整合等内容第三,微观层次上,对应于社会学中的狭义社会,即作为复合的人的聚集状态,主要指特定人群在一定区域的生产生活体系及结构如农村社会、城市社会、社区、街道、学校、家庭,我们视之为“小社会” 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建设,内在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狭义的社会建设,则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建设,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设,,社会建设通常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认识和深化过程1.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2.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3.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4.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5.中共十八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1.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3.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4.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阶层划分情况:一是工人阶级内部主要包括七大阶层:典型的 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党政领导干部、一般公务员、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一般管理者。

二是农民阶级内部主要包括两大阶层: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亦工亦农人员)三是资产阶级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港澳台资本家、外企资本家、私营企业主(新生资产阶级),个体工商户四是变动中的独立阶层:失业、无业阶层当前,各个社会阶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发挥不同社会作用,并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合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6.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1.教育制度2.劳动就业制度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4.社会保障制度5.社会管理制度,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 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2.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

城乡教育设施差距之大,第二,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两图对比显示GDP增长迅速而部分人民生活仍然贫困,社会建设滞后第三,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社会管理过于行政化,社会管理主体单一,难于适应民生需求多样发展的要求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1.利益矛盾日益凸显2.矛盾的复杂性增强3.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有所增强,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措施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主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二是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和实际需求。

四是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寄存器中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基层社区设立社情民意室,方便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群众权益,(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的新特点:1.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原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而且涌现出一些新的利益阶层,利益主体分化,导致利益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2.利益差距有所扩大 随着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3.利益冲突有所增强 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围绕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问题,冲突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土地征收征用带来的问题,建设拆迁激发的矛盾,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的措施一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二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四是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一,公平正义是历史的第二,公平正义是具体的第三,公平正义是发展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举措: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落实公平的切实措施,推动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四)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主要措施: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3.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4.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5.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义:就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确立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对全体公民是均等的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内容:(1)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城乡教育不公平对比图,(2)劳动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3)公共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均等化,城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对比图,(4)生产、消费以及安全服务均等化,煤矿事故现场,3.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第二, 加大财政投入第三,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体系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社会管理的含义、特点及其主要任务1.社会管理的含义:通常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社会管理的特点第一,阶段性第二,复杂性第三,长期性,3.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二)当前中国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社会管理理念还不科学第二,社会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第三,社会管理法律政策还不完善第四,社会管理方法还不适应发展需要,群体性事件,,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发生一起严重的群体性暴力事件事件参与者放火焚烧了该县县委县政府大楼和公安局大楼百余名警察在事件中受伤 2009年3月31日下午5时30分,因不满城管暴力执法,四川南充市数千市民集结市中心,致使交通中断围观市民称,当日下午城管人员在执法中将一名学生打伤2009年6月15日上午10时左右,江西赣州南康市数百名家具业主因误解家具产业新的征税标准,集体在105国道国际家具城路段堵塞交通,另有近百人集体在市政大楼上访群体事件的发生必有深层次因素 “一些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多种纠纷相互交织,一些没有得到重视,一些没有及时解决,干群关系紧张,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还不满意由此暴露出的问题应引起反思”这些群体性事件一经媒体披露,迅速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

“地方政府与民夺利”被中国网民认为是“罪魁祸首”部分地方政府片面维护企业与自身利益,漠视农民的权利要求与利益诉求,将损害群众利益当做增加企业与政府利益的前提 《联合早报》评论说,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略了应有的服务职能比如在公共事业范围内,修路要过路费,建校要集资费,拆迁要劳务费,对治下百姓敲膏吸髓,刮地三尺,所作所为有的甚至比黑帮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阶段呈现出两种前景:一是执政党和政府头脑清醒,政策妥当,就可以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保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执政党和政府政策失误,不但会使经济停滞不前,而且会激化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动荡,危及政权稳定 ——中共中央党校 严书翰,,,特征数量增多 规模扩大2000年以来,中国频繁发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群体性事件,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涉及的部门行业多 主体成分多元化参与的人员复杂,有各种职业、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参加:有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职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权益受损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房屋被拆迁居民,库区移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境污染受害者,等等。

城乡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 维权内容不同农民以基层政府和官员为主要抗争对象;工人以企业管理者为主要抗争对象农民抗争以要求补偿受损利益和实现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失地或受环境污染的农民要求维护权益成了中心议题;工人抗争以维护经济权利和要求管理企业事务为主要内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雇佣工人要求发放足额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农民工要求发放欠发的工资,下岗工人要求工作,改制国企的工人要求保护国家财产不能流失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