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447444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学习教案教学目的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本单元演讲稿的内容。 3.结合本单元文章的结构,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演讲稿的特点。一、演讲稿的特点。演讲辞,即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演讲辞该怎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效果? 【学生合作讨论】 1.演讲是用口讲的,所以要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 2.语言一定要精彩、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如果语言枯燥无味,听众觉得没意思。 3.演讲要面对很多的听众,而听众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所以演讲一定要有针对性,讲听众关心的、想听的东西。 4.演讲要能打动听众的心,要有感情,有

2、较强的感染力。写演讲辞的时候要注意怎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5.演讲是一讲而过的,听众没时间慢慢理清思路、细细推敲字句,所以演讲辞必须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6.另外,这么多听众聚在一起,可不是只来听声音听故事热闹,对吧? 因此演讲辞必须有内涵,有思想,让人听了有所收获。第一、针对性。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第二、可讲性。上口入耳第三、鼓动性。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见解精辟,发人深思。语言形象、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二、演讲稿 - 演讲稿的基本格式 1.顶格写称谓语(如:亲爱的老师)2.下一行空两格写问候(如:大家好) 3.正文 4.结尾(如:谢谢大家) 三、演讲稿的结构。演讲稿

3、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场白、正文、结尾三部分。 1、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矗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不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2、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演讲主体的层次安排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排列,也可以平行并列、正反对比、逐层深入。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3、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归纳法是概括

4、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则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和对演讲者观点的认同。此外,演讲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 大多数演讲稿如同一篇议论文,有主要观点,有对主要观点的论证。一篇演讲稿最好只有一个主题,这是由演讲稿的特定情景性和时间性所决定的。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完全借助于语言、手势等向听众讲明一个问题或道理,同时又要说服听众,就要求在写作演讲稿时一定要突出主题、观点鲜明。 第二课时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一、学习文章的背景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

5、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创办于 1898 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 年5 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 1917 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

6、,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 ,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二、分析本篇演讲稿的内容。1.演讲者的身份是什么?针对的对象是什么人?2、今天我

7、们学的是演讲辞中的一种就职演说,即担任某一职务,在走马上任、宣誓就职时发表的演说。同学们想一想,作为刚刚上任的新官,在自己的职位上发表第一次演讲,这演讲辞该说些什么好?假如现在你担任了某一职务,要来写一篇就职演说,你会怎样写?说说你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讨论】工作方法、策略、任期内要实现的目标、提出一些希望。3、读演讲稿看看本篇演讲稿的内容是什么样的?课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开头简单交代自己往昔与北大的交往,显示自己在感情方面与北大的联系。 之后,即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 (1)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

8、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2)要求青年学子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中,认真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 (3)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榜样。 在演讲的最后,作者告诫青年学子近期做好为了做学问和改良校风必须做好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4、根据演讲稿的特点,分析本篇演讲稿的特点。第三课时 我有一个梦想一、 背景作者介绍。马丁路德金。1929 年 1 月 15 日,马丁路德 金出生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在黑人区生活,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作为黑人的痛苦。他聪颖好学的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神学博士学位。1955 年 12 月,蒙哥马利节警察当局以

9、违反公共汽车座位隔离条令为由,逮捕了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金遂同几位黑人积极分子组,织起“蒙哥马利市政改进协会”,号召全市近 5 万名黑人对公共法与公司进行长达 1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决取消地方运输工具上的座位隔离。此举揭开了持续 10 余年的民权运动的序幕,也使金博士锻炼成民权运动的领袖。 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64 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的全部奖金(54,600 万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 68 年 4 月 4 日,金被种族分子暗杀美国政府规定,从 1986 年起,每年 1 月的第 3 个星期一为马丁路德 金全国纪念日。他是出色的演说家,被誉为“黑人之音”。美国的展示杂志将他评为

10、近百年世界最具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1963 年 8 月 28 日, 25 万人响应马丁路德金的号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游行,争取立法保障黑人的权利。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前的石阶,对群众发表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 (I have a Dream)演说,希望白人和黑人有一天可平等地生活在一起。二、 分析演讲稿的内容。1、 本文是针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写得演讲稿?2、 分析文章的结构。梦想是什么?(17-25 节)为什么要实现梦想?(1-5 节)怎样实现梦想?(6-16 节)三、 赏析文章的语言。1、这是一篇富有文采,热情洋溢的演讲,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请从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或几段,大声地朗读

11、。2、现在,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一下文中这些段落为什么会让你感动?在语言方面的:1. 多用整句。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2. 多用短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3. 多用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第三课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一、 写作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于 1844 年在巴黎相识。之后 40 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 ,合作资本论 。列宁在评价他

12、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2.背景介绍。1883 年 3 月 14 日,马克思因病去世,3 月 17 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词。二、本篇演讲稿的特点。本文是悼词性质的演说词。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 述其哀 悼念:一般介绍死者去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 赞其功 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 颂其德 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三、本篇演讲稿的结构。1、分析本文的结构。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

13、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 2 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 3 自然段至第 7 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第三部分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最吸引恩格斯的是马克思的人格力量,马克思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注。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四、本文的语言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富于情感的语言。1齐读第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