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写作入格规范训练指导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447004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议论文写作入格规范训练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议论文写作入格规范训练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议论文写作入格规范训练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议论文写作入格规范训练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议论文写作入格规范训练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议论文写作入格规范训练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议论文写作入格规范训练指导(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中议论文写作入格规范训练指导议论文结构目前,我们考生写议论有三大弊端:一是入不了“格” ,二是入不了“理” ,三是入不了“题” 。常式规范法就是要解决入不了“格”的问题。它是指最常用的也是几乎任何情况下都建议使用的结构。常格掌握了,变格才有可能。议论文写作有没有一个便捷的套路?就一般而言,议论文写作是有一个便捷的套路,那就是古人常说“ 起承转合”。所谓起,就是开门见山端出论点;所谓承,就是分析论点,指出如此会怎样,不如此又会怎样;所谓转,就是转而说开去,用举例的方式证明论点,因而也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所谓合,就是全文结尾,与开头部分遥相呼应,再次肯定论点。运用这样一种便捷的套路,它的好处是显

2、而易见的。一可以节省宝贵的时间,因为轻车熟路;二来眉清目秀,极有条理;三不会引起阅读歧义。实践中,可以将“ 起承转合 ”具体细化为以下训练思路:一个原则,两套思路,二种模式一个原则。谋局布篇时,一定要遵循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原则,集中火力,攻其一点。两条要求:完整,清晰。到了高三,大多数同学写议论文能基本做到有头有尾,因此,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 清晰 上。例:(广东高考作文题)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 火” 和“虎”的读音毫

3、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 ”,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 (据郁离子 冯妇改编)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语言,架起沟

4、通的桥梁2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其中一个地方,就是人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为人类彼此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了解彼此的需要,感受彼此的心情,分享彼此的悲喜。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赵国的大将廉颇因妒忌相如被赵王器重,扬言要使他难堪。而相如却处处避免发生冲突。众人不解。相如的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道出了他的用意。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相如的偏见,负荆请罪,最终与相如成为刎颈之交。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两位大臣心灵的桥梁,使他们的心能够得到沟通,使廉颇能够了解到相如的人格。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那么,心灵的隔阂也可以被冲移了。

5、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现代许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总是不听自己的话,许多孩子也埋怨家长老是不理解自己,总是束缚自己。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有的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只要求他好好读书,不要分心,这不能算是关爱。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些家庭会每天腾出一点时间来,让大家能够说出内心所想的和所希望的,父母仔细聆听儿女的惊讶声,儿女默默记信父母的教诲和期望。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彼此的沟通。语言就像信鸽一样,把一方的心声传送到另一方,从而理解得以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令家长找到表达关爱的最佳方式,亦令孩子体恤家长,懂得该如何报答父母,彼

6、此的语言交流,令沟通与理解的大门敝开。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正如冯妇葬身火海的寓言,语言在沟通上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学好语言的表达,对沟通是裨益巨大的,架好这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彼此理解。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变得顺畅;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如此的多姿多彩。【简评】这是一篇很规范的高考议论文,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新颖的材料,更没有惊世骇俗的观点,但它得了 57 分的高分。凭什么? 除了准确的审题、朴素的说理及丰富的材料外,我想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可见,议论文结构的恰当安排也是赢取高分的一大亮点。两套思路。叔本华说:“谁想得清楚,谁就说得清楚

7、。 ”这话很有道理。考场上,谁想得清楚,谁就写得清楚;谁写得清楚,谁就能得高分。议论的思路有千千万万,但简单典型、适合于同学们训练的就是两种。一是三段论式,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论证中心论点,可以把3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也可以正反两方面论证)解决问题。前面文章就是这个思路: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语言为人类彼此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中间两段围绕中心论点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最后两段解决怎样沟通的问题。例:2008 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材料作文: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

8、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不要说你是好心好心,也许是雨中送伞,雪中送炭,但也可以是抱薪救火,火上浇油。当你抱着柴木冲向火场时,请不要使用这个好听的借口,不要说你是好心。不要说你是好心,当你暴虎冯河、黔驴技穷之时。农夫与蛇的故事众人皆知:好心的农夫看到被冰冻住、奄奄一息的蛇,便用温暖的胸怀融化冰雪,蛇苏醒了,却反咬农夫一口,农夫赔

9、上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去拯救那些难以拯救的小人。可在我看来,这也是农夫自不量力的表现,总以为自己可以拯救别人并不让自己受伤。现实生活中此类事情屡屡皆是,不知有多少人以为自己可以赤手空拳地救出那些溺水、跳楼之人,却因为缺乏工具及技巧而害死别人,甚至自己也赔上一条命。这种“好心” ,难道会被接受吗?不要说你是好心,当你背叛社会、振振有辞之时。害人不浅的“”创始人李洪志扬言要“拯救世人” ,却不知让多少原本甜蜜美满的家庭妻离子散,痛不欲生。达赖怀抱“解放西藏”的可笑梦想,策动一些人在“314”中为所欲为、打砸抢烧。在这血淋淋的现实之下,一切借口变得一文不值,切行为变得肮脏而荒唐,就算百般

10、说明其动机是出于“好心” ,怕也没人会相信;这种“好心” ,决不是好心。不要说你是好心,当你违背规律、统治自然之时。一个又一个马戏团,一位又一位“驯化师”小朋友们可以坐在老虎背上照相,大象可以投篮。从“驯化师”微笑的表情中,我看到的却是人类对自然的残酷统治。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我听到的却是野生华南虎只能以4个位计的噩耗。在这样的现状下,人类是好心才驯化老虎的解释似乎有些苍白。真正好心的人早起“放虎归山” ,组建基金会开始了华南虎的野化工作,当我们以为每天投食、动物们吃喝无忧就是好心时,却剥夺了它们野外生存的能力,这种“好心” ,不要也罢。所有那些类似于好心的“好心” ,我想都是源于我们太过于高

11、估自己,却低估了人心,低估了社会,低估了自然中的一切客观存在,也只有在有一天我们真正能将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时,我们才不会“好心”办坏事,也才会好心得“名正言顺” 。这是一篇 2008 年(全国卷)作文。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和深刻性是成就一篇高考优秀作丈的三个基本思维要素,也是本文成功的根本原因。作者敏锐地发现了题目材料(海龟和老鹰)所展示出来的广阔的思维空间,并迅速地确定了自己立意的出发点“好心办坏事” ,但文章的高明和深刻之处却在于没有简单地诠释和图解“好心办坏事”的一般表现,而是 第一段提出论点或论题(不要说你是好心。)然后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三个不同的方面选取事例

12、。对所谓的“好心”深入加以剖析论证, 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最后一段解决问题(只有在有一天我们真正能将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时,我们才不会“好心”办坏事,也才会好心得“名正言顺” 。 ) 其中对和拉萨“314”事件进行批判的一段尤为深刻,显示了一个中学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思想水平。 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层次清晰。语言流畅,文句有表现力,词语的运用准确到位,连“暴虎冯河”这样不大常用的成语也用得十分妥帖,其表达能力和语言水平值得称道。二是因果分析式,基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例:学然后知不足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

13、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 学然后知不足” 。 (提出论点 即论点是什么)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 ,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5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

14、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 ,不愿继续学习, ,就辞别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从反面入手,举例论证不愿意学习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

15、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 ”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正面论证,分析了学习的好处,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 ”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 ”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朱熹有诗云:“问渠哪

16、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 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 ,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用名言事例最后总结归纳就如何做)【简评】此文是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开头第一段提出论点是什么,第二、三段从正反两方面写为什么说“学然后知不足” ,第四、五段写如何做(即“永不满足地学习” ) 。整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想不得高分都难。二种模式。根据名家所写的经典议论文和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总结出三种基本结构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践证明,也是用之有效的。模式一:中心论点加分论点式。这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结构模式,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这种模式的。例如说“勤 ”的结构提纲:6中心论点:“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分论点一:勤出成果。分论点二:勤出智慧。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