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城镇中学六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讲学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79215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锦旗城镇中学六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讲学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杭锦旗城镇中学六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讲学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杭锦旗城镇中学六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讲学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杭锦旗城镇中学六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讲学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杭锦旗城镇中学六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讲学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锦旗城镇中学六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讲学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锦旗城镇中学六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讲学稿(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杭锦旗城镇中学六年级(下)语文讲学稿课型:教读课 主备人:刘晓燕审核:六年级备课组 时间:2010、2授课时间:第周节班级:姓名:1.文言文两则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教学准备:布置学生了解孟子孔子的生平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 相关链接,查找孟子和孔子的资料填写在下面。孟子:孔子:。2、字词过关。(1) “缴”在这篇课文中的读音

2、是() ,我还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2)我来组词,区分它们:弈()辩()奕()辨()3、借助工具书和你已有的经验,解释下列词语。弈:善:使:弗若:辩斗:故:去:决:孰:汝:第一课时学弈二、学习研讨(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由成语“专心致志”导入(板书:学弈)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指学弈:3、检查预习情况(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2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解决难读的语句。如:a、使弈秋诲二人弈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为是其智弗若与?(三) 、结合注释,理解内容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重点解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

3、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同桌互说) 。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1)文章中学棋的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学习的结果怎么样?(2)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四)联系生活,深化认识1、请联系实际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习本则故事的体会。2作业布置:背诵课文,填写练习册。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五)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请生背诵学弈。2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 8 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六)总结学法,明确目

4、标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深化认识,熟读成诵。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5、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补充资料: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

6、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1)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2)学生背诵课文。三、拓展延伸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翻译文段,并说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翻译:3道理:教与学反思: 杭锦旗城镇中学六年级(下)语文讲学稿课型:教读课 主备人:刘晓燕审核:六年级

7、备课组 时间:2010、2授课时间:第周节班级:姓名:2.匆匆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并运用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学习重点:1.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教程:预习导学1、把这两个生字加拼音在右面的田 字格内写三遍:挪蒸2、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意思。涔涔:()潸潸:()遮挽:()伶伶俐俐:()徘徊:()蒸融:()痕迹:()3、走近作者:朱自清(1

8、898-1948),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代表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深入体会。第一课时学习研讨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一到两句:二、朗读课文,整体理解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朗读句子,谈谈你的感受或谈谈你感悟到的道理。(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

9、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从句子中,我读出了4(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 1922 年 3 月,当时作者已经 24 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

10、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3、作业布置:A、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B、写会生字,背诵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三、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朗读第三自然段(1)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3)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的时候,日子从 ;的时候,日子从 ;的时候,日子从 。2、品读句子: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1)谈谈自己的感受。(2)写话: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 我能做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