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曼传播学观点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78624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普曼传播学观点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李普曼传播学观点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李普曼传播学观点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李普曼传播学观点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李普曼传播学观点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普曼传播学观点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普曼传播学观点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基础理论研究 黄林静 20100208111李普曼传播学观点分析摘要: 美国著名政论家、新闻记者沃尔特李普曼所著的公众舆论(Pubilic Opinion)在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该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李普曼在书中对舆论传播现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提出了“刻板成见”和“假环境”的概念以及“舆论无法与公共利益一致”观点。其睿智深刻的思想对于当代传播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 刻板成见 假环境 公众舆论李普曼生平简介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他从二十四岁(1913年)参加创办美国自由派刊物新共和到八十五岁逝世为止,持续写作六十余年,一生写

2、了一千万字左右的上万篇时政文章,发表了三十多本著作。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就足足持续了三十六年(19311967),影响了三代美国人对时事政治的看法。“今日与明日”专栏是二十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这些专栏文章通过报业辛迪加的转发,刊载在美国和世界各国的二百多家报纸上,受到美国政府以及各国首脑和外交机构的高度重视。事实上,李普曼不仅仅是一位世界驰名的专栏作家,他还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新闻记者。他一生热爱新闻事业,很早就进入报社供职。在他看来,新闻工作尤其是时事评论工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们是靠收听广播和阅读报纸,看看记者

3、们对于在华盛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生的事情是如何报道,然后形成他们的见解的。所以,记者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兴趣所及的某些领域,记者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去推敲、去归纳、去想像和推测内部发生什么事情,它在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记者所做的只是每个主权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他们自己没有时间和兴趣去做罢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不简单的职业!我们有权为之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 1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李普曼十分看重大众传播媒介对公众提供关于现实社会信息的这一功能,在报社工作期间,也一直尽己所能,引导读者形成正确的舆论。李普曼一生获得过许多重要的奖项,包括两次普利策

4、新闻奖以及表彰纽约市民的最高奖项青铜勋章。在李普曼友人编撰的李普曼和他的时代中,编者对他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关键并不在于他永远正确或者他从未改变过主意,甚至偶尔在理论上自相矛盾,而在于半个世纪来,他发起思考、鼓励辩论、促成一些事物的明朗化,而且经常推动政策的修改,并扶持美国对于重大问题的讨论。他为我们这一代新闻记者开辟了对自身职责更为广阔的视野。” 2李普曼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1李普曼百度百科 http:/ 黄林静 20100208112可以说与他年轻时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李普曼年轻时于哈佛大学求学,1911年取得学士学位后,继续留下攻读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协助讲授哲学史。还在大学二年

5、级时,李普曼因为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校刊上,而引来了66岁高龄的哲学大师威廉詹姆斯的亲自登门造访。这位享誉世界哲学与心理学界的思想家对于年轻的李普曼表现出的非一般的才华惊叹不已。这个时候,李普曼不过19岁。他很自然地成为了詹姆斯最特别的一个学生。之所以是最特别的,是因为李普曼既不像帕克和米德那样,系统地聆听过詹姆斯的心理学课程;也不像杜威和库利那样,从阅读詹姆斯的著作过程中获益。但即使是这样,詹姆斯和李普曼两个人之间的思想火花却迸发地异常灿烂、耀眼。在随后短暂的时间里,李普曼从詹姆斯身上获益颇多,十分明显地继承了他的老师强烈的怀疑精神和理性色彩。在他出版的多本著作中,处处都体现出了詹姆斯思想上的影

6、子。最为当时以及现在的美国传播学者称道的就是于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这本书被看作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在书中他提出了两个十分著名的概念刻板成见和假环境。此外,他还指出“舆论无法与公众利益一致”。刻板成见李普曼一生中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国务和外交事件。随着当时战时宣传工作的开展,他发现公众事实原来是可以被歪曲的,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世界也是根据这些被歪曲的事实而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只是习惯于通过他们的情感、习惯和偏见的这个三棱镜的反射而得到的,也就是通过“刻板成见”得到的。“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

7、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在李普曼看来,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世界实际上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对于“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来说,外部世界已经过于辽阔而无法把握了。人们每天忙于生存或是其他地方事务,没有过多精力来亲自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因此,人们通常抱着一种固定的看法来便捷地看待外部世界。这就意味着经济学家所说的理性人采取了成本最低的应对路径。 1这同时也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头脑中未受到挑战的画面来构想遥远复杂的外部世界。他们头脑中的这些画面是由父母、老师精心铭刻进去的,带有他们所处的独特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群体的鲜明特征,并且不可避免带有个人强烈的情感和习惯,而且极少被他们自己的

8、经验所校正。李普曼认为这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在他那个时代,绝大多数民众都是在一个环境里终其一生,只是靠着几份单薄的报纸、某些小册子、政治演讲、宗教熏陶或街谈巷议甚至单凭个人喜好就来想象商业与金1成毅涛李普曼的舆论观初探J东南传播,2009(6) 传播基础理论研究 黄林静 20100208113融、战争与和平那样更大的环境。因此,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以及把握这个世界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它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根植在我们思想与感情中的观念。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举了也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一个人看见乡村美好的日落,“然而两天之后,在他试图回味日前的所见时,能够回想起来的大概只

9、是某间会客厅里的某幅风景画。” 1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个人看到乡间的美好日落之前,客厅风景画里的风景已经在他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坚固的成见。当事实与成见相遇时,人们更容易接受与成见相一致的事实,而与成见相违背的时候,成见则遮蔽了事实。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 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自然地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 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选择视而不见。这样看来,刻板成见一旦形成,可以说只会越来越深刻地植根于个体心中,而几乎不会有任何程度上的改变。而对于这个推论所具有的心理学上的成因,李普曼是这样分析的:“固定的成见的体系可能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我们社会地位的防护。” 2“这种固定的成见的体

10、系是有条理的,对世界的想象,或多或少是始终如一的,我们的习惯、情趣、智能、安慰以及我们的希望都根据它来进行调节。它们可能不是完整的世界形象,但它们是一种适合我们可能存在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人和事物都有其熟悉的地位、并作着某些预料到的事。我们在其中感到很自在,感到很适应,我们是其中的成员。” 3换句话来说,就是刻板成见的存在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安全,可靠,每个人在其中都有自己的确定位置。根据我们的成见所映射出的世界不是我们希望会看到的世界,而是我们预料会存在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但每个人由成见所支撑的观念中的虚拟世界却是各不相同的,虚拟世界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会作出不同的反应

11、,从而对现实环境的作用也不同。“由于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候都怀有各不相同的心思,那么让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候投身相同的事情,就是一种可疑的想法。”从这个推论出发,李普曼十分理性且悲观地认为,舆论是无法形成的。那么在李普曼生活的时代,人们又是靠着什么来有限地认识外部世界呢?人们从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中是否获得真正的事实?大众传播媒介能够引导社会公众形成真正的舆论吗?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涉及到李普曼提出的第二个传播学上的概念假环境。假环境1沃尔特李普曼 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62沃尔特李普曼 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1 3沃尔特李普曼 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2、61传播基础理论研究 黄林静 20100208114李普曼在提出“假环境”这个概念前,先引用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运用到的洞穴理论:每一个刚出生的人成日在洞穴中面对着墙壁,他一生看到的都只是墙壁上火把的影子,然而他却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世界。就像这个比喻所提示的,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与真实的环境之间并不是纯洁的一一对应关系。李普曼认为,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假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

13、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假环境”的反应。所谓“假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假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事实上,

14、由于人们活动的范围实在有限,大众传播媒介就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的刻板成见的形成离不开媒介提供的“假环境”这个温床。媒介提供的“假环境”拥有许多方面限制,它不可能提供完整的现实,这一观点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首先传者具有来自自身的限制:新闻记者自身的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知识储备的有限性、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以及运用认知能力上的不足和认知机会的有限性,这些缺陷直接影响着新闻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因此记者在新闻写作上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也各有不同。其次是新闻媒体自身因素的限制:新闻媒体所持有的新闻观、新闻真实观,决定着新闻真实实现的方式;新闻媒体的目标报道领域将决定其新闻真实的视线范围和

15、层次;新闻媒体拥有的意识形态观念、政治立场,以及新闻媒体的实际利益追求,也决定或影响其新闻报道关注的重点,从而影响其新闻真实实现的指向和新闻真实实现的程度。另外,编辑还会根据版面方面以及当下社会所呈现出的新形势的因素来修改记者的稿件,因此,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新闻作品离记者眼中的新闻事实又发生了一些偏离。李普曼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了新闻和事实的区别。“新闻首先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一种突出的事实的报道。” 1我们可以理解为新闻机构就好比是灯塔,记者就像是站在灯塔上的瞭望者,它的探照灯照到哪里,就报道什么,但我们不能根据一束束光照所提示的环境来行动。1沃尔特李普曼 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26传播基础理论研究 黄林静 201002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