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课《中学教育学》讲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67387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190.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课《中学教育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课《中学教育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课《中学教育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课《中学教育学》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课《中学教育学》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课《中学教育学》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课《中学教育学》讲义(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嘉庚学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课程教育学讲义要点前 言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法定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由来1.1993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2.为贯彻落实教师法 ,1995 年 12 月,原国家教委颁布教师资格条例3.1996 年,根据教师法的授权,原国家教委颁布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至 1997 年底,完成了 1993年 12 月 31 日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教师资格过渡工作。4.2000 年 9 月,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至此,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5.2001 年元月,

2、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教师资格实施工作会议,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二、关于教师资格认定考试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被聘为教师。22.教师资格法定凭证为教师资格认定评审表和教师资格证书。它们在全国范围内适用。3.教师资格条例明确提出: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可以要求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申请人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4.教育部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对非师范类毕业生申请人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规定。三、课程

3、要求本课程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进行辅导,要求学生购买教材。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按课本内容随堂讲解,要点、笔记需随时记在教材上。课程计划总学时:32-34 个学时。讲 义 目 录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3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第三节

4、 我国的教育目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第一节 学生第二节 教师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第六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第二节 课程目标.第三节 课程设计第四节 课程实施第五节 课程评价第七章 教学(上)4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第二节 教学过程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第八章 教学(下)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第三节 教学策略第九章 德育第一节 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第二节 德育过程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第四节 德育模式第十章 班级管理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模式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5第一章

5、教育与教育学本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计划学时:4 个学时。本章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历年考试命题分析与预测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很大,尤其是知识识记部分,题型覆盖面也较广。本章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点有: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墨子、道家、 学记);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杜威、卢梭、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洛克、裴斯泰洛齐)。这些知识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而现代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等

6、知识点均有可能出简答题或论述题,需引起重视。6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认识教育(1)定义:广义、狭义教育的质的规定: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3)教育的起源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7、。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7的教育系统。学制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学制中具体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限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从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要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度化教育出现的主要标志是近代学制的产生。(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

8、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的发展过程(此处除了记忆各阶段教育发展特点,还需注意书中一些小的知识点。 )(1)古代教育(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3)近代教育(4)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8(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学记(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后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 年卢梭爱弥儿1762 年康德教育论或康德论教育18

9、03 年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1787 年洛克教育漫话1693 年(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 年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年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学(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1939 年(三)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教育学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9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本章包括四节内容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计划学时:3 个学时。本章教学目标:1.识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2.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3.运用信息技术对

10、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历年考试命题分析与预测: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小,所涉及的知识点也不多。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学校文化的特性。其中,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尤为重要,需引起重视。10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具体来说,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实

11、现这种领导权的: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他们通过国家机器,以各种不同的手段颁布政策和法令,规定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并以强制的手段监督执行,使教育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同时,还经常利用其权力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和学校的教师,从组织上保证这种领导权。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国家权力机关和统治阶级中的个别人可以用拨款、捐献教育经费等办法,间接实现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控制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教育机构的存亡。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他们通过教科书的编定,参考书的审定,各种读物的发行以及对教师思想上的影响等办法左右教育工作。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11一

12、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在原始社会,以生产资料原始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国家,氏族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受教育权也是平等的,所有儿童接受水平差不多的教育,只是因为劳动分工不同,所以在教育内容上才有所差异。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反映在受教育的权利上,也不可能是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的教育权或是由国家法律明文规定,或是由受教育者的经济或其他种种条件所实际决定。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只有统治阶级的子

13、女才享有学校教育的权利,被统治阶级无缘接受这种教育。即使在同样享有教育权利的阶级内部,其规格也有严格的差别。例如我国西周的国学规定只有国子和贵胄之子才能入学。而唐代对进入各种学校的学生家庭出身的品级也作了明确规定,上层统治者的子弟进弘文馆、崇文馆,三品以上官吏的子弟进国子学,五品以上官吏的子弟进太学,七品以上官吏的子弟进四门学,八品以下官吏的子弟进书、算、律学等。资本主义社会,在法律上废除了受教育者在阶级、社会等级地位上的限制,提倡“教育机会均等” ,受教育权利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同时,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和生产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12采取实际行动,如实行义务教育普及制度,使

14、劳动人民的子弟能受到一定的学校教育。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普遍延长,使劳动人民子女事实上接受了比较完整的中等教育甚至能进入大学深造。但实际上,由于经济上和其他条件上的不平等(其中金钱是决定受教育机会的关键),受教育权仍是不平等的。以美国为例,各种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不仅表现在高等教育阶段,而且在普及义务教育阶段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在那些劳动人民集中居住的贫穷地区和黑色人种聚居地区,学校往往只具备较为低劣的设备、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即使在不收学费的德国、瑞典、英国这些国家,大学生中来自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家庭的子女仍是少数。社会主义社会为教育机会的均等提供

15、了极大的可能,这是因为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主人翁地位,从根本上铲除了教育不平等的障碍。建国后,我国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政策,以及 1986 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都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在国民教育制度普遍实行了义务教育以后,又注重义务教育后阶段的教育是否实行双轨制,是否允许个人办学,是否确立重点学校,以及谁受什么样的教育等问题,也反映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政策的制约。当然也应当看到,在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在受教育的权利上还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平等。但是,社会主义教育绝不是要使13这种不平等凝固化、扩大化,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去逐步消灭它,为实现教育上的完全平等创造

16、条件。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白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并体现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政治、道德素质同样也反映了国家政波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但也应当看到,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虽然受到政治经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是影响教育目的的却不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